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2023年沈阳市“命题”比赛决赛举行
看教师如何用好十八般兵器
“同学们,新年就要到了,大家想要举办一场怎样的元旦晚会呢?今天,老师就把决策权交给你们,大家通过班会一起协商解决班级事务,共同决定这件事……”一堂看似普通的道德与法治课,实则体现了授课教师对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精心设计。这些蕴含巧思的评价设计,被称为“教育质量监测工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题”。
1月9日,2023年沈阳市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研发比赛决赛(小学组)在岐山一校博雅校区举行,闯入决赛的各科教师选手们通过8分钟视频展示自己的参赛作品,并分组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互评作品,展开了一场热烈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命题”大赛连办四届 服务学生发展
“我们这项被大家习惯性称为‘命题’大赛的赛事,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研究部质量监测研究室主任张丽娇介绍,过去很多人认为“命题”是科研机构或者教研员的任务,跟教师关系不大,“2022年版新课标新增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和‘命题建议’两部分内容,强调了教师基于素养立意命题的重要性。”她介绍,这恰恰是市教研院多年来所倡导的,因此,“命题大赛”持续至今,并且几年来不断完善升级。
据了解,今年的大赛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小学以“赛”为主,初中以“评”为主。小学组比赛内容为表现性评价工具研发,对应范围是小学五年级上学期期末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标准及学业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初中组“评”的内容为指向核心素养的纸笔测试工具命制,也就是一套试卷,对应范围是初中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标准及学业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应达到的能力水平。
“通过连续两年担任这项比赛的评委工作,我明显感觉到参赛教师们对表现性评价的认识更清楚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趣,能够用数据说话,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教学,可以说,这是比赛非常有意义的体现。”大赛评委之一的盛京小学副校长张晓巍表示。
教师设计“工具”亮点频频 参赛收获颇多
当天,各科目赛场座无虚席,场上选手比拼、交流,场下更多教师则在观摩和学习。在道德与法治科目赛场,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看到,一位选手的展示视频中,学生们围绕“举办一场什么样的元旦晚会”展开了民主讨论,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最终通过互评、投票得出一致意见。整个过程结束后,教师则通过数据统计,对学生的学科素养等进行了评价分析。
参赛选手、岐山一校英语教师宋涛用“其乐融融”表达了参加决赛的感受。“选手既有视频阐述、现场补充,又有小组内部的互评,这个过程更像一次学习和探讨,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她说,尤其大赛采取“先培训,后比赛”的方式,让参赛教师们更快地得到了提升。
“大赛的形式正是一个以‘评’‘赛’促‘教’的过程,今年的比赛,老师们的设计呈现出的效果比去年有了很大提升,体现出大家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切实理解,”大赛评委、沈抚育才实验学校教学处主任金朝勃表示,选手们在设计中还能够紧抓时事热点,作品表现出诸多亮点。
记者了解到,此次比赛小学组参赛科目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以及综合实践活动9个科目;初中组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7个科目。
帮助教师补齐专业短板 提升效果显著
“以前讲‘备、教、批、辅、考’,现在讲‘教、学、评’一体,命题始终都是基本能力,但从现实情况看,小学、初中和高中一些教师的命题能力明显薄弱。因此,我们连续四届举办这项大赛,目的就是帮助教师补齐专业短板。”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研究部部长柳文波介绍,与此同时,命题能力又是决定减负提质效果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大赛的举办也将有助于保持好减负的效果,“老师们会研究课标了,会设计工具了,会分析数据了,会反思改进了。”他表示,几年来通过大赛决赛的现场观摩能感受到参赛教师的明显变化,提升效果显著。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吴佳 文并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0 06: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