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月5日下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 政党圆桌对话会于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自加勒比国家政党代表团、老挝人民革命党代表团等的政党代表与中方有关人士齐聚一堂,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成果及经验展开深入交流。
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喀斯特地貌与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地域风貌,更沉淀出代代相传的生态哲学、守护制度与生产智慧。在主题演讲环节,贵州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魏志龙带来了一场“贵州生态减贫实践:以贵州单株碳汇项目为例”的精彩演讲。

魏志龙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贵州深厚的生态智慧及其现代价值。贵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孕育了深邃的生态哲学,侗族“傍生”观视万物同源同宗,依靠自然“生气”维系生命,“草木共山生,万般从地起”的民谚深刻体现了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这一哲学在从江县传承千年的“稻-鱼-鸭复合系统”中得到生动实践:糯稻为鱼鸭提供荫蔽,鱼鸭除虫增肥,形成天然生物链循环,无需化肥农药。该系统不仅是顺应自然智慧的典范,更于2011 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生态守护方面,贵州有着悠久的制度化传统。文斗苗寨的“六禁碑”是古代环保的典范,清乾隆碑文明确规定严禁砍伐作为生计所依的杉木,这一“以禁护林”传统至今在黔东南地区影响深远,雷山县85%的村寨仍保留类似乡规。天柱县“十八杉”习俗将生态保护融入生命礼俗:为新生儿植杉,待其婚嫁时采伐,实现了森林资源的代际循环。布依族“风水林”制度同样别具特色,开阳县龙广村为新生儿栽种“生命树”,墓地风水林禁伐,“树葬合一”习俗使村寨森林覆盖率稳定超60%,其“三坊一照壁”的传统建筑布局本身也构成了微型生态循环系统。

贵州的可持续生产实践同样亮点频出。六盘水六枝特区利用森林遮阴培育林下食用菌,菌棒腐化后反哺林木,实现“林菌共生”的生态经济模式;黔东南苗族择两年生竹材编制竹具,此时竹纤维强度最佳且再生力强,竹器寿命长且废弃后可自然降解,“取材适时、循环利用”的传统与当代循环经济理念高度契合。
这些古老的生态智慧更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活力。雷山县融合“稻鱼鸭系统”与乡村旅游,打造农耕体验区,帮助农户年增收8000元人民币;黎平县推广“侗族生态博物馆”,通过活态展示习俗强化生态保护意识;贵州大学团队运用 GIS 技术复原文斗苗寨 “六禁碑” 保护区,发现其禁伐区与现代生态红线重合度达78%……

贵州的民族生态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密码。它通过制度约束、技术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多元合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这些深植于喀斯特山乡的古老智慧,不仅为贵州的“绿水青山”标注了可量化的“金山银山”价值,更以其生生不息的实践,为全球生态脆弱地区的减贫与发展提供了充满希望的“贵州方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 徐小迪 贾智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7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