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不毛之地变成良田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5-27 06:1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不毛之地变成良田

——养殖水肥改良盐碱地的大安实践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杨惠

“昔日白茫茫,今日绿衣装。水田蛙声起,秧苗日日壮。稻香飘四方,牧原有力量。”五月中旬,正值吉林省大安市的水稻插秧季节,在田里进行机械插秧的叉干镇六合堂村水稻种植大户谷景龙看着眼前被治理过的盐碱地,不由得唱起了当地农民们自编的顺口溜。在他身后,则是一大片牧原集团利用养殖水肥改良治理盐碱地后发展的生态农业基地。

盐碱地焕发生机

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大安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有盐碱地95万多亩,占全市未利用土地一半以上。

为何一个养殖企业要探索进行盐碱地改良治理呢?

“源于牧原‘田养猪,猪养田,生态循环发展’的环保理念。用种植消纳养殖粪污,不仅有助于生态环保,也能实现种养循环。然而,大安市大片的盐碱地却让种植举步维艰,所以,我们只有先进行盐碱地改良治理,才能实现种养循环。”牧原农艺师党亚博说。

3年前,党亚博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入职牧原集团。他来到大安牧原后,负责盐碱地改良种植工作。

“从2019年起,我们建立了大安牧原种养循环示范园,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党亚博介绍,牧原将养猪产生的猪粪尿固液分离,固体粪加工成有机肥,液态粪水通过厌氧发酵后变成水肥。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及盐碱土壤特性设计多种有机肥与水肥配施方案,在反复的试验论证后,施肥方案既保障作物产量,还能改良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基础地力,打通了种养循环结合的盐碱地改良路径,“通过两年的改良,第三年就能正常种植水稻。”他说。

盐碱地之所以能通过养殖水肥改良治理后长出优质高产的粮食,不仅缘于养猪粪水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还含大量钙、镁离子,它们能够改善土壤团粒体结构。同时,水肥中丰富的有机质,也能够促进土壤团粒体结构的形成,并且在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机酸,能够有效降低土壤碱度。因此,养殖水肥在盐碱地进行施用不仅能够减少化肥使用,更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从而实现对盐碱地的改良。

据有关检测,牧原水肥改良的盐碱地,土壤盐分由每公斤4.2克下降到2克,下降52.8%;有机质由每公斤6克提升至10克,提升了66.7%;pH值(酸碱度)由10.3下降到9.5;改良地水稻平均亩产量由2022年的400斤增加到2023年的850斤,增加了112%,预计今年产量还会进一步提升。目前示范园已改良重度盐碱地1240亩,昔日“沉睡”的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吉林省盐碱地治理改良提供了示范标本。

种植户抢着种地

作为养殖水肥的受益人,谷景龙感触颇深。“这大片的盐碱地过去种啥啥不行,现在经过水肥的治理改造,不仅长出了郁郁葱葱的好庄稼,粮食亩产还一年比一年高,而且还比一般农田少施许多化肥,减少了种地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

自从尝到了利用养殖水肥种植水稻的甜头,谷景龙一家租赁的土地面积一年比一年大,亩产也一年比一年高。他去年种植水稻750亩,节约化肥投入8万多元,亩产也从原来的500斤增长到1100余斤,成为乡亲们羡慕的种稻大户。

现在,像谷景龙一样,在养殖场周围规模化租赁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户越来越多。

村民扬中怀,2022年在养猪场周围承包了300亩盐碱地种植玉米,由牧原农艺师团队跟踪服务,使用水肥替代80%化肥,亩均产量500斤,2023年亩均产量达到850斤。2年内,实现亩均增收295元。

“过去是零地租,没人租赁承包,现在是有偿,且费用逐年在提高,租赁承包者却越来越多,甚至是几百里外的人,都来租赁承包。”谷景龙说,“猪场周围,即使没有改良的盐碱地都有人承包,因为他们知道,有牧原的养殖水肥,猪场周围的土地2年后就是个‘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安已投产的4个养殖场周边,已改良盐碱地4.27万亩,按每亩减施化肥和增产粮食带来的295元效益算,可以为投身规模化种植的百余户农民年增收1264万元。

养殖水肥成“抢手货”

随着猪场周边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养殖水肥也渐渐变成了“抢手货”,开始实行“预约制”。

农户张洪权在猪场周边承包了盐碱地2550亩,改良2年后土质变好,种上了庄稼,有了好收成。为了保障养猪场的水肥能流进自己承包的土地,今年春天,他主动找到牧原养猪场负责人,提前预约养殖水肥,希望今年夏天,养殖场能优先对他的农田施灌水肥。

张洪权说:“现在周边种植户都知道养殖水肥不但能让土质越来越好,而且能减少化肥投入,实现降本增收入。所以不提前主动预约,需要用时不一定能用得上。”

这种提前预约使用水肥还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牧原的原始创业地——河南省内乡县灌涨镇。最开始,老百姓不相信不乐意用,后来发现用的地块生产成本低、庄稼收成好,加上当时的养殖量小,产生的水肥少,都开始争着抢着预约使用。目前,随着农民对养殖水肥认知的提升,提前预约养殖水肥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

在河南南阳,牧原农艺师将养殖水肥用于小麦、玉米生长的底肥和追肥,通过数字化种植技术,在岗坡丘陵地,探索实现了小麦和玉米的稳产高产路径,小麦、玉米平均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

在内蒙古奈曼旗,养殖场周边成片成片的沙漠,被牧原农艺师通过养殖水肥的“涵养”,已经变成了绿洲。

在广东、广西,一片片甘蔗林,在牧原农艺师的指导下,通过养殖水肥的作用,不仅产量更多,甘蔗也长得更加粗长甘甜。

在吉林大安,颗粒无收的盐碱地,变成了亩产800斤以上的水稻田。

牧原人通过种养循环的生动实践,书写出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0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盐碱地变丰产田,沙地变良田,旱地变高产田——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秋日里,记者航拍靖边县天赐湾镇银湾村秋粮绿色高质高效农业节水综合试验示范区。该村综合运用
2023-12-30 05:43:00
渤海岸边盐碱地从“白花花”到“金灿灿”
...自:北京日报构建数字化平台 探索种养新模式渤海岸边盐碱地从“白花花”到“金灿灿”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郑惠文“370亩水稻,每亩产量1500斤,又是个丰收年。”唐山乐亭县
2024-01-02 04:44:00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审批贷款超百亿元支持盐碱地综合治理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约890万亩,涉及11地市47个县区,如果能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用好耕地存量的同时
2023-07-27 09:54:00
“三位一体”改良技术助力新疆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一的新疆,综合施策,让昔日荒滩成高产良田——盐碱地变身“新粮仓”吉林大安海坨乡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里,农民在查看收获的稻谷。新华社发新疆地区农耕史,是
2023-11-14 10:22:00
大力发展牧草种植 让农业荒漠孕育出无限生机
本文转自:央视网央视网消息:盐碱地一直都是荒凉、贫瘠的代表,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盐碱地面积超2000万亩,省内的柴达木盆地就占了一半以上。近年来,当地通过种植牧草饲料作物,让昔日
2023-09-25 13:35:00
河北唐山:昔日盐碱地 今日成丰收田
...总面积约100万亩。1956年初,柏各庄农场在曹妃甸区一片盐碱地上正式建立,来自河北全省的10多万人来此拓荒。第一代拓荒人刘东坡回忆道:“当时我们手挖肩抬,在两年内农场建成7
2023-10-16 12:02:00
阳高:改出沃土良田夯实粮仓根基
...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做好“藏粮于地”。“过去,这片盐碱地连草都不长,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现在种玉米平均亩产800公斤,有的地块还成了吨粮田。”阳高县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4-01-15 06:26:00
...网新华社长春12月25日电 题:“绿色治理”使吉林46万亩盐碱地变良田新华社记者王昊飞、薛钦峰、王帆吉林西部地区有盐碱地上千万亩。贫瘠的盐碱地曾因粮食低产让吉林西部农民头疼,
2022-12-25 13:33:00
石嘴山市302万亩盐碱地长出新“庄稼”
...:宁夏日报昔日寸草不生 而今鱼菜共生石嘴山市302万亩盐碱地长出新“庄稼”本报讯 (记者 苏峰)近日,走进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鱼菜共生”大棚,草莓和薄荷散发出缕缕清
2024-05-14 07:00: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