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蒋理
27岁清华2024届博士毕业生张林峰,已任上海交大助理教授、博导。
据报道,今年6月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张林峰,现已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97年的张林峰研究方向为高效的人工智能(EfficientAI),包括大模型、图像视频生成模型、人工智能数据集的压缩与加速等。
助理教授当博导,引起舆论关注。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当博导必须得有教授职称,助理教授怎么能当博导?其实,博导并不是比教授更高的头衔,而只是一个岗位。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刚当上助理教授,就带博士当博导,这在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很正常。我国高校近年来也一直在推进博导从头衔到岗位的改革,破除唯帽子、唯头衔,重视博导的实际带教能力,这给了青年教师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比张林峰更年轻的博导也不少。但和他不同的是,以前高校聘任的年轻博导都基本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据报道,2021年,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聘请年仅25岁的应届毕业生冯磊,给予他正高/博导岗位。正高担任博导被认为顺理成章,而助理教授担任博导,则被认为反差有点大。
这还是把博导视为头衔的过时观念。2020年9月,教育部曾在回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明确,博导是工作岗位,而不是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而这是沿用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1995〕20号),该通知下放了博士生导师评审权,明确规定“博士生指导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而不是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以适应博士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扩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办学自主权。
博导是岗位不是头衔、荣誉,更不存在博导比普通教授更高一级的问题。这是我国教育部门早就给博导做好的准确定位,但是,在过去近30年中,我国社会舆论与高校,都存在把博导视为头衔、荣誉称号的现象。
受此观念影响,博导制度建设影响了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首先要成为教授,才能遴选为博导招收博士,这让一些青年教师只能跟在博导后指导博士生,而不能独立指导博士生,这也影响了博士教育发展。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里,有博士学位的新聘教师(助理教授)就可招博士,此举有两大好处。
一是给青年教师独立的教育、科研环境,让他们能有条件施展自己的才华。美国大学的“非升即走”制度,是给所有青年教师创造很好的教育、科研条件,能独立带博士,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在这种条件下,如果青年教师无法晋升获得终身教职,那么学校会认为他们不适合成为本校终身教授。二是研究表明,科学家出成果的黄金期为30岁到45岁,30岁往往是博士刚毕业不久,他们有想法、有活力,完全有能力带博士生。不让他们直接招博士就会是教授当挂名导师,青年教师成为实际指导教师,这不利于他们独立挑大梁。
把博导作为一个岗位,还意味着可实行学生和教师的双向选择,助理教授只要能招到博士生就能当博导,教授如果招不到博士也就不是博导。这可促进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而不是论资排辈,也可促进博导重视博士生培养,以教育声誉与教育能力吸引学生选择。责任编辑:李墨涵(EN043)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01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