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
脑起搏器精准植入 让大脑重新“开机”
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和谐共生,美好生活”。
“对于帕金森病,应提倡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傅志坚称,一旦诊断帕金森病应启动治疗,越早治疗获益越大,有可能延缓病情进展。目前,帕金森病确诊后首先采用药物治疗,一般有4—8年的“蜜月期”,之后开始出现药物作用减退、开关现象、异动症等并发症,这个时候药物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症状,脑起搏器植入(DBS)手术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选择。
脑起搏器精准植入
家住沈河区75岁的赵女士三年来因患帕金森病,出现运动迟缓、动作减慢、笨拙、面部表情减少、身体前倾、步距减小、行动迟缓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一年来症状逐渐加剧,已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功能神经外科)联合神经内科会诊,建议赵女士行脑起搏器植入(DBS)手术。“脑起搏器就是脑深部电刺激装置,是一套精制小巧的微电子装置,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一根电极及一根延伸导线,这些部件均植入体内。”傅志坚称,该技术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术在脑内某一个特殊的位置植入电极,通过高频电刺激可抑制异常电活动的神经元,让大脑重新“开机”。
术前医疗团队为患者做了详细检查及严格评估,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头核磁共振和CT图像融合后导入手术计划系统,精确定位STN核团,植入电极后应用微电子记录仪再次确认靶点。术后患者神志清醒,颅脑CT及各项检查均正常。术后两周对脑起搏器“开机”,进行程控治疗,“开机”后的赵女士像换了一个人,肢体僵硬、行动迟缓症状消失,无任何不适。
“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是目前神经外科手术中操作环节细致复杂、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手术。术中所要‘瞄准’的目标是藏在大脑深部的神经核团,直径往往只有几毫米,对团队技术能力要求极高。”傅志坚称。
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傅志坚介绍,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问题,这些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
目前,帕金森病不能根治,只能缓解症状,应提倡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社会上很多的宣传,包括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中草药治疗、针灸治疗等都不能根治帕金森病。常常有患者会被一些医疗广告所诱导,误以为帕金森病用某些偏方可以根治而贸然服用,既耽误了病情,又加重了经济负担。
傅志坚建议:家属应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安静适宜的居住环境,并在房间和卫生间设置扶手,购置防滑橡胶桌垫、大把手餐具等,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应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避免过累、过劳;走路时应尽量慢走,外出时尽量有家属陪护在身边,避免意外的发生;患者可适当参加适宜的活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诊。
饮食上应结合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调整,便秘和咀嚼、消化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提供相应的饮食。对于有便秘情况的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分,多吃蔬菜和水果等高纤维素食物以保证大便通畅性,缓解腹胀与便秘情况。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高级记者 樊华 图片由医院提供
相关链接
多学科“组队”
治疗帕金森病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脑科医院)帕金森治疗团队是沈阳市市属医院里唯一拥有完整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调控医师组成的治疗团队。神经内科团队负责帕金森病的诊断及内科治疗,超声科团队负责黑质超声的检测,神经外科团队负责脑深部核团电刺激(DBS手术治疗)及术后的神经调控,整个团队能对帕金森病患者制定完整的治疗方案。医院早在2020年7月就开展了脑起搏器植入(DBS)手术,是我市市属医院最早开展帕金森手术的医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1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