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024年1月11日,南京市发改委公布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的结果。南京都市圈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首个都市圈,是由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和宣城及常州溧阳市、常州金坛区“8+2”城市群组成的跨省都市圈。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扛起新时代使命,认真履行建设主体责任,坚持深化合作,各扬所长,共建共享,积极推进都市圈目标实施。
评估结果显示,《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南京都市圈发展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产业创新融合协同水平、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水平、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水平等目标已按预期基本完成。
南京市作为在都市圈中心城市,其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明显,在落实合作重点任务、同城化发展等彰显了“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以中心城市带动引领产业链重组,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跨界地区和合作园区建设,转移技术和专利的力度与范围不断加大,优势产业链在都市圈内协同布局成效明显,产生了更有效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统筹规划建设航空、铁路、公路、航道,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网,推动都市圈内部的互联互通,为都市圈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环境保障。
2022年,南京都市圈人均GDP达13.7万元,同比增长了4.9%。都市圈10个地区中有5个地区的人均GDP已经完成规划目标,有8个地区的人均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南京都市圈人均GDP高于成都都市圈(9.8万元)、长株潭都市圈(13.4)、福州都市圈(12.6)、杭州都市圈(13.2)。南京都市圈按人均GDP增速递推,预计规划期末能达到人均GDP15万元的预期目标。
南京都市圈互通互连的基础设施目标按预期基本完成,南京与各城市1小时通达已经实现。目前,南京到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均已开通高铁或城际,除了距离最远的淮安和宣城之外(项目已在建),均已实现规划中1小时通达的预期目标。
《规划》提出的 重大项目工程、重大载体平台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规划》提出的具体任务中,产业创新中心共建、营商环境高地打造、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文化旅游合作发展、高质量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按预期完成;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协调创新载体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共建、产业分工协作、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公平包容社会环境共建、生态保护共同加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共保联治机制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任务、都市圈发展工作机制等按照预期基本完成。但是,都市圈统一技术、金融市场建设、空港交通枢纽建设、航空交通枢纽建设、物流信息枢纽能级等任务目标完成仍需要加大协同推进的力度。
此次中期评估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规划》实施以来南京都市圈发展总体进展,在分析了当前南京都市圈面临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及面对的挑战。评估报告指出:(1)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尽管已形成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链,但都市圈城市间的协同度相对不高,分工协作优势尚未很好释放。同时,由于各城市在产业发展定位上的趋同,导致同质化竞争、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现象发生。(2)行政壁垒限制了都市圈的发展潜力。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的都市圈,在发展中“城市本位”的倾向仍然突出,核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缺乏完善的利益分享机制。机场群、港口群协同发展不足;区域性文化、体育、环卫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复建设严重,布局缺乏统筹等,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3)固有城乡二元结构对于都市圈发展形成阻碍等。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差距较大,而且中心城市利用行政权力将优质公共资源和产业聚集在中心,形成“马太效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作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因此,实现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南京都市圈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据此,《规划》评估报告对未来南京都市圈发展提出了建议:
1、发挥“强龙头作用”,持续提升南京辐射带动能力。首先,加强功能建设提升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依托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消费、交通、金融、文化和创新等功能的建设,强化资源调配能力、区域生产组织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枢纽经济建设,推进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空港集聚区发展,宁镇扬组合港以及都市圈组合港建设。其次,共推体制机制创新扩大辐射带动效应。打破行政壁垒,利用好都市圈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周期性举办区域行政协调会,做好目标实施的顶层规划。充分发挥都市圈办公室区域联动作用,保障规划任务扎根落地。加快都市圈成员在政策、标准、规范等方面达成共识,实现设施联通、要素通用、政策通兑、利益共享、成本分担。
2、突出“同城化”导向,积极深化重点领域开放合作。首先,提速同城化建设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成员城市应依托各自资源特色,差异化、特色化参与协同发展,共同实现经济繁荣和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同城化通勤圈,加快培育协同创新的同城化产业圈,加速成型便利共享的同城化生活圈,加快建设一体联动的同城化安全圈。其次,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高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扩大中国(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中国(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能级,全力打造国际贸易扩大开放的高水平平台。继续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高标准办好国际性展会活动,积极开展境内外招商推介活动,强化涉外优势资源转化,引领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推动都市圈与全球建立高能级开放链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3、对标“高质量”要求,不断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首先,锚定定位形成区域城市优势互补。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创新驱动支撑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夯实支撑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其次,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群协同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瞄准高端产业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应用与产业相结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一批优质的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在都市圈各城市落户,提升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赋能产业发展。围绕软件产业群、汽车产业群、电子通讯群、高端装备业群、生物医药产业群,协同发展,把千亿级产业群做大做强。再次,优化载体平台助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协同共建 S353宁扬康养旅游产业带、大运河文化带及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宁杭生态经济带联动发展等。
4、坚持“差异化”路径,结合实际推动重点板块建设。首先,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及绿色金融等综合集成工具,加速智慧都市圈建设进程。在产业层面,解决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联动的问题,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加强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联系,为南京都市圈欧洲进出口方向提供帮助。其次,发展数字经济助推都市圈产业转型。大力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加强与共建国家数字经济领域交流,拓展数字经济务实合作领域。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需加强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推动数字产业、平台、经济的发展,将数字规划、数字经济、数字流动安全作为发展驱动力和增长点。将数字经济产业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工业、农业、商业及整个城市社会发展相融合。推进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此次中期评估,从“跨省通办”、教育合作、结对合作帮扶、区域产业协同、文旅融合等发面,选取南京都市圈跨区域合作的典型案例并进行深度剖析,为南京都市圈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此次《规划》中期评估分析了国内国际环境变化对南京都市圈规划实施的影响,通过与国内兄弟都市圈发展比较,提出了对策建议,中期评估为《规划》后续加快实施以及南京都市圈“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规划》中期评估是南京市发改委委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都市圈发展研究中心完成的。下一步,南京市发改委将根据《规划》中期评估结果,适当修正《规划》的部分指标,并依据此次评估加快推进《规划》目标任务完成。通过《规划》实施进一步推进都市圈城市群的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创新,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强化区域公共服务,提高共建共享水平方面实现新示范。积极推动南京都市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度,带动皖江经济带和淮河经济带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形成跨省级行政区区域治理新模式,进而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助力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吉敏、翁莉、窦亚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5 12: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