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宁晚报
青海抓面(又称羊肠面),贵在一“抓”!在根根金黄的“面山”上,抓起一把,高过头顶,放入碗中,最长可达3米。
西宁人的三餐四季怎少得了一碗抓面!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抓面,一个‘抓’字,动感十足,可以称得上是青海最具特色的面食了!在西宁,抓面店应该是不少于牛肉面店的,而且家家味不同,各具独特性。”在马兴羊肠面馆的老食客马君告诉记者,西宁人的饮食离不开牛羊肉,青海人对抓面的钟情程度不低于兰州人对“牛大”的喜爱,三餐中必有一顿是抓面。无论春夏秋冬,一天之中吃上一碗令人“牵肠挂肚”的抓面,舒服!
三餐中必有一顿是抓面
抓面可不是抓着吃的面,它原名为“羊肠面”,因厨师用热汤汆面的时候随手一抓,面条不多不少刚刚好一碗,于是就叫它抓面了。
如此吸引眼球的名称,确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说。相传,羊肠面始于唐朝,据说与唐明皇李隆基巡游东都洛阳有关。当时有一个名为“王记”的小贩,为了讨好李隆基,特意为其制作了一款名为“血粉汤”的美食,也就是现在羊肠面的雏形,李隆基吃后大赞。由此,这个面广泛流传于民间,后被走“丝路”的商贩带到了西北一带,深受西北百姓喜欢,自此以后,羊肠面就在西宁流传了下来。
时间流转,就是这样一份独具风味的面“撑”起了口感,一勺精心配制的汤“浇”出了丰富味道,抓面带来了不同于其他美食的味觉冲击。
清早,走进位于中南关街的冶家尕黑娃抓面馆,一根根金黄色的面条“堆积成山”,晶莹油亮的色泽,看起来非常有食欲。戴着手套的大妈,用手抓起一把面,高过头顶,上下掂几下后放在碗里,然后浇上熬制好的滚烫牛肉汤反复过热,再按食客需求放上羊肠、牛肉等,调上佐料即成。“抓面也是一个体力活,抓面一般抓起来长度有1米多,最长的可达到3米。抓面的时候还要上下掂几下,保证面条的疏松。”店铺老板冶侦说,抓面过汤尤为重要,过汤速度快了,面沾不上肉汤味儿,而且不热。速度慢了,面就会变得黏糊稀软,口感很差。
“吃抓面就要先喝一口汤色淡黄的热肉汤,辣辣的胡椒味儿瞬间让人食欲大开,切一碗寸断豆面肠、肉肠,再吃一碗过热的金黄面条。真是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让人越吃越想吃!”一旁的老食客咂摸着嘴,给远道而来的外地亲戚如数家珍般诉说着吃抓面的顺序。
一碗一烫,一煮一浇,只需一分钟就能做好,抓面制作过程虽然简单,却蕴含了青海人独特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口味,里面包含了对食材的讲究,对食客的尊重。对于西宁人来说,抓面不只是美食,更是一种家乡的味道。
“餐桌上的非遗”几度漂洋过海
青海喇家遗址曾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一碗面条,刷新了我国的面食文化,也见证了青海面食文化的久远。在漫长的岁月中,特别是从饮食方面看,青海的各个民族逐步形成了既显融合又具独特的风俗和习惯,这也凸显了青海文化的与众不同、璀璨夺目。
“这碗面从单纯的一碗凉面,挑着扁担沿街吆喝叫卖,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最终搭配上青海人离不开的牛羊肉,成为如今鼎鼎大名的抓面,这不仅传承着独特的美食文化,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在马兴羊肠面馆,这碗传承百年的手工味道,是西宁市乃至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餐桌上的“非遗”,甚至几度漂洋过海。这也时刻提醒和启示人们:只要商品品质足够好,不怕没有“识货”的买家;哪怕远隔千山万水,好东西依然会有市场。
“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漂洋过海的面条”犹如一面镜子,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青海的美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然而,传承良久的青海特色美食制作者们始终坚守着传统的制作技艺和口味,为食客们呈现最地道、最美味的青海美食。在每一道美食中,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美食,更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交流。这碗面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与变迁,也见证了青海美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如今的抓面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宁的一张名片,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一位到访的客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味道和故事。在未来,我们相信这道美食将会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更多的人带来独特的味蕾享受和文化体验。(记者 宁亚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0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