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26 21:06:00 来源:戏说三国

渤海本号靺鞨[mòhé],属于高丽的别种。在唐高宗时期,唐灭高丽,设置了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治其民。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唐武后时期,契丹进攻北边。高丽别种大乞乞仲象,以及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奔走辽东地区,进而占领了高丽故地。

继而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因拒不受命被武后遣将击杀,乞乞仲象受封震国公之后,也相继病死。乞乞仲象之子祚荣继立,收乞四比羽之余众,并有四十万人,称臣于唐。

到了唐中宗时期,“置忽汗州,以祚荣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其后世遂号渤海”。

契丹民族与渤海民族由于地缘的关系,交往应该是比较紧密的。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打败高丽,同时设立安东都护府。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这时候部分臣服于高丽的靺鞨人,也趁机摆脱了高丽的控制,转而依附于唐朝。

而这些依附于唐朝的靺鞨人,以及在唐太宗时期征讨高丽之后,举族来附的靺鞨人,一同被唐朝安置在营州地区。

而营州作为唐朝的重要军事边镇,这里不仅居住着靺鞨人,同时还有大量的奚人、契丹人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

由于共同生活在营州地区,也使得契丹与渤海之间交往逐渐密切。唐高宗时期的营州都督为赵文翙,其人“骄沓,数侵侮其下。”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在长期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欺侮之下,最终在营州地区爆发以契丹人李尽忠为首的营州之乱。靺鞨人趁着契丹李尽忠反唐,也奋而发起抗争,最终冲破了唐朝东部地区的防线,大举迁移。

靺鞨人的东迁,在客观上造成了契丹的孤立无援,以致于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唐王朝镇压下去。

至此,契丹李尽忠的反唐行动,便因渤海的背信弃义而招致了失败,这就是辽太祖阿保机于天赞四年(925年)十二月下诏所说的:“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中的“世仇”的由来。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虽然靺鞨人借助这次机会,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契丹与渤海的“世仇”也从此结下。于是,天赞四年(925年)阿保机乘渤海国内乱之际,打出“雪耻世仇”的旗号攻灭了渤海国。

南征

那么,契丹攻打渤海真的只是为了“雪洗世仇”吗?原因可能不仅仅于此。阿保机即位之后,契丹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疆扩土。

先是“大举征吐浑、党项、阻卜等部”,稳定了契丹的西北后方,完成了其南下的第一件大事。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解决了西北后方的问题之后,在“时东北诸夷皆服属,惟渤海未服情况下”,“太祖谋南征,恐渤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遣其将秃馁及卢文进据平、营等州,以扰燕地。师攻渤海,无功而退。”

辽的第一次师攻渤海以失败而告终,但为了彻底解决南下的后顾之忧,完成其南下的第二件大事,就必须攻下渤海。

辽谋划讨平渤海并非一日,在发兵前期辽就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首先,为了能够经略辽东地区,辽太祖先是打击了居住于辽东地区的室韦、奚等部族,迫使其臣服于契丹。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并于太祖二年(908年)“筑长城于镇东海口”,根据《辽史·地理志》的记载,此“镇东海口”即是东京道边防重镇“镇海府”。

“镇海府”不仅是辽东长城的起点,更是辽太祖在辽东地区修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设施。

从《辽史》记载上来看“镇海府,防御。兵事隶南女直汤河司。统县一:平南县。”来看,镇海府应该是渤海国在鸭绿江口修筑的重镇,为的是保护其“朝贡道”。

而耶律阿保机将其占领后,修筑了镇东海口及长城,可以说是扼住渤海国咽喉要冲。

其次,辽太祖还在辽东地区修建了东平府、沈州、辽州三座州城。由于唐末时期,唐对辽东地区的控制减弱,辽太祖趁机进入辽东地区。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并在神册三年(918年)冬“十二月庚子朔,幸辽阳故城”在神册四年(919年)“修葺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为防御州。”

数月之后,又至东平郡亲自视察。通过以上,使得东平郡成为了契丹进攻渤海的前哨基地。沈州也是辽太祖经略辽东地区,为进攻渤海所设置的一个前哨基地。

沈州之名得于古沈水,根据学者考证以及金人王寂的《辽东行部志》的记载,沈州于唐时建立。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应是辽太祖在经略辽东之时沈州与东平郡一同被看上,进行修葺。并在神册六年(921年)“诏徙檀、顺民于东平、沈州。”

而辽州位于东平府的正北、沈州的西北,是辽太祖在“天赞三年(924年)五月,徙蓟州民实辽州地。”

由汉人俘虏和渤海移民共同建立的州城。综上,在东平郡、沈州以及辽州建立之后,鸭绿江口的辽东长城及镇海府等军事设施得到了加强。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辽朝逐渐形成了一条以东平郡为中心,北有辽州、沈州,东南有镇东海口长城的一条弧形防线,为完成其南下第二件大事,进攻渤海做出了充足准备。

安置人皇王

依据《辽史》中记载,辽太祖阿保机共有有子四人,分别是:耶律倍、耶律德光、李胡、以及牙里果,除了牙里果,均为太祖与述律后共同孕育。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其中,耶律倍在辽太祖“神册元年(916年),立为皇太子。”同时,在《契丹国志》中又有“太宗皇帝讳德光,太祖第二子也。母曰述律氏……太祖爱之,立为元帅太子。”以及“自在太子名阮(即李胡),太祖第三子,母曰述律氏……后渤海平,封为自在太子。”的记载。

也就是说,耶律倍、耶律德光以及李胡均有“太子”之称。这种混乱称呼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在辽社稷之初嫡长子继承制,尚未完全确立起来。

契丹汉化不深,对于太子制度的内涵认识不够,进而导致有多个太子之称。故而,耶律倍并非可以凭借皇太子之名稳坐第一继承人之位。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耶律倍其人“聪敏好学,通阴阳、医药、箴灸之术、知音律、善画、工文章。”

虽然文韬有过但武略稍显不足,神册六年(921年)十二月,耶律倍南下遭到“河北之败”,其率领的契丹大军败逃。

虽然《辽史》中对这场失败的战争并没有过多的记载,甚至有意的避讳。但是从中原史籍记载来看,辽此次南下损失严重,甚至有晋王“获契丹主之子”。

而相比之下,耶律德光却在天赞元年(922年)略地蓟北,次年又克平州、讨叛奚、拔阳曲、下北平。显示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这直接影响了耶律阿保机对储君的选择”。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说明辽太祖在立耶律倍为皇太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太祖慢慢的发现,追随自己屡立战功的次子耶律德光,似乎更适合继承大统。

《辽史》中还有“初,太祖尝谓太宗必兴我家”的记载。但是作为耶律倍的父亲,又不能将其置之不理,因此他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安置耶律倍的地方。

此外,在立耶律倍为东丹王的这件事情上,淳钦皇后述律平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军事才能上和耶律德光相比耶律倍已经是处于下风,然而其母淳钦皇后述律平对这个长子也不甚满意。相比之下,述律平更加属意于次子耶律德光,“太祖崩,述律后爱中子德光,欲立之”。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由此看来,在尚武的辽朝,耶律倍在军事能力上不占优势,又没有得到述律平的有力支持,耶律倍想顺利继承大统已经不太可能。故有“后欲令皇太子倍避之,太祖册倍为东丹王。”

因此,在军事能力不如耶律德光,又得不到述律平的支持的情况之下,耶律倍不得不“让”出这个继承权。

于是,耶律倍在天显二年(927年)“冬十一月壬戌,人皇王倍率群臣请于后曰:“皇子大元帅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后从之。”

就这样,耶律倍逐渐被移出了契丹政治权利的中心。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那么,除了让耶律倍避开耶律德光之外,辽太祖为什么要选择其入主东丹呢?渤海国受唐朝的影响,在文化上汉化程度比较深。

而耶律倍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汉化教育,好读书,生前曾经购书万卷。于医巫闾山修筑藏书楼,号“望海堂”。

思想上对中原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很高,在祭祀当以何为先的问题上提出了“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综上,汉文化程度很深,“外宽内挚”耶律倍就成了入主东丹的不二人选。辽太祖也欣慰的对其说过“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意思就是将东丹国作为封地交由他管理。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到此,辽太祖解决了皇位由次子耶律得光继承,又将耶律倍安置在东丹国的问题。

辽朝初年,在契丹还没有完全汉化的情况之下,从军事联盟长出身的辽太祖的角度去看,这样的安排是合情合理的。

让汉文化程度很深、熟悉汉地的长子耶律倍镇守统治东丹国,让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次子耶律德光统治契丹及其附近地区。

这也是顺应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契丹主攻渤海,拔其扶余城,更名曰东丹国。命其长子突欲镇东丹,号人皇王,以次子德光守西楼,号元帅太子。”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依据两个儿子的不同能力,分别安排去镇守东丹国和统治契丹故地。

渤海国的灭亡

面对虎视眈眈的契丹,渤海也并非坐以待毙。在渤海建国之后,就在渤海的西方前哨基地扶余府“常屯劲兵扞契丹”。

渤海本希望通过向辽朝贡的方式,换取短暂的和平。但契丹、渤海、奚本是唇齿相依的地缘国,在辽太祖吞并奚之后,也引起了渤海的警觉“大湮譔深惮之,阴与新罗等国结援”。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辽对此也是甚为不满,于是借着天赞三年(924年)五月“渤海杀其刺史而掠其民”的导火索,辽积极着手推进对渤海的征讨计划。

辽太祖于天赞四年(925年)打出雪洗“世仇”的旗号进攻渤海。辽除了为进攻渤海而提前修建了长城等军事设施以及东平郡、沈州、辽州等前哨基地之外,为了确保这次军事行动的胜利,在外交政策上,辽采用了“交唐攻渤”的外交政策。

“契丹颇有窥中国之志,患女真、渤海等在其后,欲击渤海,惧中国乘其虚,乃遣使聘唐以通好。”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在派出皇太子耶律倍、大元帅耶律德光前锋作战的同时,辽太祖又遣梅里鞋老等出使后唐“诈修和好”,解除了辽进攻渤海的后顾之忧。

虽然渤海国被称为“辽东盛国”,渤海人也一直以骁勇善战著称。但是,契丹大军在这次进攻渤海国的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的。

天显元年(926年),庚申,攻下扶余城。渤海军形势渐渐不利,辽太祖接受了耶律倍“若乘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的建议。

立即又命安端、萧阿古只等将万骑北上为先锋,破渤海老相兵,最终攻进上京龙泉府。渤海国王率僚属三百余人出降。

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在辽国兵锋席卷下灭亡

至此,传祚14代,共历227年的渤海国即宣告灭亡。“于是辽东之地,尽入于辽。”

虽然辽在进攻渤海的这次军事行动上取得了胜利,但是契丹对渤海的占领更多是形式上的。在契丹占领后不久,就出现了“安边、鄚颉、定理三府叛”等反叛行动。

虽然叛乱很快被压下去了,但是渤海遗民并没有完全臣服于契丹,这也大大削弱了辽在渤海的统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6 22: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画辽国还在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根据专家估计辽太祖、太宗时期有20万人汉人和渤海人迁入辽东一带。在太平年间,辽圣宗又迁徙大量龙泉府、扶余国的渤海人到契丹腹地。由于松花江
2024-04-29 21:16:00
耶律德光与耶律李胡:辽太祖的次子与幼子的不同命运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淳钦皇后述律平共有三位嫡子,既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对于这三个儿子,辽太祖和淳钦皇后并没有统一宠爱一个人,辽太祖更喜欢长子耶律倍。淳钦皇后却偏
2024-01-18 05:49:00
...事和经济实力。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被后世称为辽太祖。公元936年,石敬瑭甘做傀儡,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出兵支持他夺取政权。辽太宗挥师南下,攻灭后唐,石
2023-01-27 15:07:00
耶律倍(899年-937年),又名耶律突欲,赐名李赞华,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
2023-02-27 19:13:00
...欲(耶律倍)为东丹王。不久,阿保机死于班师途中,溢号辽太祖。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
2023-01-02 15:43:00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龙有什么故事
...咱们要说是另外一件与龙有关的历史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阿保机出身契丹贵族,身体强壮、武艺高强,“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当时的契丹各部还没有
2023-07-20 16:05:00
...要是因为辽国人压榨太狠了,而并非民族认同感。其实从辽太祖那个时候开始渤海当地的土著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渤海人其实都是汉人、辽人和渤海人相互通婚的后代,渤海人缺乏民族认同感
2023-04-29 10:23:00
女真人碾压辽东洞穿辽西,蒺藜山挥剑破“怨军”
...,同时也是契丹称雄的重要根基。“东京,故渤海国地,辽太祖力战二十余年乃得之”。但是,这个地方显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统治中心不假,但这里的渤海人始终跟契丹人不是一条心;是
2023-06-14 12:01:00
述律平的传奇人生:从草原女杰到辽国皇后的权力之路
公元926年,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葬礼上,太后述律平大开杀戒,想让众大臣为太祖殉葬。汉臣赵思温辩驳道:“先帝最离不开的人是太后,您何不以身殉葬?”述律平一时无言以对,众大臣喜出望
2023-10-30 15:4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