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3-07 10:37:00 来源:环球科学猫

被质疑了!美国的火星采样任务再次面临困境,需要重新进行审查,并且做新一轮的调整。

什么情况?这的确是让美国有点为难了,预算爆表了,而且任务的执行困境越来越大。所以,来自外媒space指出,NASA 能否将火星样本带回地球?新审计引发质疑。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这看来美国进行火星采样真的面临到了新一轮的困境了,各种疑云出现,一不小心,中国可能又要在美国前执行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不仅是火星,美国似乎各个航天大项目都是问题,包括风靡全球的重返月球计划,美国“拉帮结派”不少国家,结果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复月球计划困难重重,什么月球版星舰,月球车,宇航服,甚至最为重要的返回舱等问题,都是问题。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所以,美国也不得不一步又一步的延迟重返月球计划,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害怕中国成为阿波罗计划之后,时隔50多年,首个载人登月计划的国家。

因为中国载人登月成功之后,可能会对美国航天带来冲击,所以,大家也看到了,虽然美国星舰还没有成功,但是NASA已经“硬着头皮”进行了对接系统的测试,因为越来越害怕,担忧中国超前了,而这一次的火星采样计划也是如此。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外媒也公开指出,面对这一项复杂性、成本和调度的任务,是主要问题,MSR(火星样品返回计划) 笼罩着疑问,需要进行解决才行,这也是美国宇航局(NASA)从火星采样返回面对的重大挑战,必须要从设计、成本和进度安排等问题上,解决这些重大障碍。

在2023年的时候,NASA、ESA等机构相继发布了这一项计划的报告,最初本身预计该任务计划用44亿美元就可以解决,但是从前期任务的耗资情况来看,已经达到了2倍以上——达90亿美元左右了,这远远超过了最初的预期。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而且,这还没有结束,整个任务的研究过程还没有结束,还需要钱。规划上100亿元已经是最为基本的了。所以,这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强烈不满。

在新一轮的预算之中,没有人原因给这个钱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吵吵闹闹,NASA也将这个计划再次延迟了,将采样返回飞行器推迟到2030年发射,其返回时间至少要推迟到2033年,但依照现状来看,能不能如期进行,这也是一个未知数。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所以,这一次对NASA能否带回火星样品,引发了再次的质疑,感觉这已经不是什么研究耗费资金的问题,可能是担心你用了钱,也有可能将其采集不回来。

所以,必须进行重新审查,这又是该项目的一个新困难了,如果最终审查不友好,可能该项目还要继续延期。

美国的这一项计划是真的很“宏伟”,但是任务执行起来,确实也是“一地鸡毛”,虽然是由于ESA、NASA两大世界航天机构来执行,但结果却远远超出了预料。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NASA最初发射了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并且进行了样本采集,但采集了将其拿不回来,需要建造样本回收着陆器(SRL)和地球返回轨道器(ERO),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来自ESA来进行开放。

但从OIG 发布的报告来看,捕获遏制和返回系统(CCRS)的设计、架构和进度问题。这些设计问题导致预算增加约 2 亿美元,并导致工期延误一年。同时,最为关键的是里面研究还未没有完成。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所以,这使得整个MSR 计划生命周期成本面临重大财务挑战和不确定性,那只能考虑重新审查,来纠正一些,并且拯救这个任务。

这也是为什么增加了人们对该计划是否继续实施的怀疑。

当然,美国宇航局(NASA)也是别无选择,所以,同意了重新评估整体 MSR 架构及其预算,能够通过新一轮审查吗?这的确是未知数。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而且整个火星探索的各个阶段,都算是才起步。

我国就简单说明一下,NASA火星采样的过程:

第一步、这一步算是已经完成了,发射毅力号收集样品,并且NASA已经宣布了,已经收集完成火星采样。

第二步、2027年欧空局发射火星轨道返回探测器ERO,这一步走是等待火星采集的样品,从火星上返回到轨道上,进行对接。

第三步、样品返回着陆收集和返回飞升器在2028年一并发射,这一步是由NASA主力完成,当然,该项目已经卡在了研究上。

第四步、拿到样品后,与在轨的欧空局ERO对接,进行样品在轨交接,然后返回地球。

所以,从已知的情况来看,美国火星采样返回,真的是“一地鸡毛”。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研究了半天,就只有一个毅力号过程是进行了,其他的都还在研究,面对各种问题。你说这进度能够完成吗?

这怕是对NASA进行有没有能力进行火星采样返回,这完全是正常的事情。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作为普通人来说,你用了这么多钱都没有研究出来,不炸裂也才怪了,预算爆表,结果还是没有出来,继续用钱,也还是未知数的结果,的确该好好查一查。

没错,如果美国继续这样下去,中国也只能先去了,中国的天问三号也是要去火星采样,还好不是天问二号去,不然美国不分昼夜的研究,都没有什么用处。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中国的天问二号是进行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开展伴飞探测并取样返回,虽然不是去火星采样,但是它是我国用来进行火星采样返回的重要步骤。

所以,算是对天问三号任务火星采样返回的技术验证,按照计划来讲,计划2028年实施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

再这样!中国只能先去了,NASA火星采样能力被质疑,要重新查一查

这个时间节点与美国的火星采样返回可以说几乎保持一致了,但我国的火星任务也是稳步推进,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所以,如果美国这研究停歇,继续这样摇摆,那中国只能先去了,把火星样品拿回来,这也怪不了谁了,中国就是先完成任务,具体的话,大家也只能继续等就行。

而且从整个任务来看,的确美国的火星采样与中国的采样完全不一样,我国是一步完成,美国是几步,真的是一个复杂,一个简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7 14: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世界第二稳了!中国天问一号传回火星图,美俄谁是第一却有争议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19日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
2022-12-26 07:00:00
人类第一次看清楚:火星传回的高清碎石照片,中国或首个采样返回
有时间还是需要承认一下差距,这不,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传回了火星碎石高清照片,让大家看到了火星的碎石,跟想象中的不一样,这的确也算是美国独家拥有。不过,承认差距之后,对于火星采样
2024-06-07 17:10:00
不行,比中国晚10年,美国火星采样返回坐不住了:7家企业搞方案
美国终究还是扛不住了!中国嫦娥六号之后,就要去火星采样返回。这不,外媒公开指出,美国为了早点完成火星采样返回,直接找了7家企业进行MSR计划研究,搞方案。因为按照最初的计划来进行
2024-06-15 10:44:00
还在为钱发愁,美国又要着急了!中国再次宣布火星挖土:要快2年
...要“傻眼”了!着急了,看得是一脸懵,因为中国公布的火星采样计划,又是在美国前面。这不,我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研究团队表示,中国计划2030年前后完成火星采样返回,中国人探索太空
2024-04-03 11:38:00
美国火星车能工作几年,没核电池,我国天问一号只能工作3个月?
火星与地球较为相似,研究火星的演变将为人类研究地球提供帮助,火星也是继月球后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站,未来人类将在火星建立基地。美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地外探测的国家,苏联在1960
2022-12-25 05:00:00
中国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表面,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20年7月23日,巨大的长征五号摇四运载火箭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太空,我国也从这一刻起,正式开启了前往火星探测的任务。天问一号在发射之后,经历约7个月的长途跋涉,跨越55
2024-06-07 13:39:00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模拟火星大气环境 保障“天问三号”任务实施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火星大气模式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面向火星探测,世界航天强国均陆续研制火星大气模式,为任务登陆选址、
2023-11-07 05:05:00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我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目前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进展,我们国家有望成为第一个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表示。4月24日下午,在2024年中国
2024-04-25 10:08:00
天问二号返回舱公布!不去火星了,祝融号如何了?只能用可能形容
不去火星的天问二号,又出现了新动态,那就是天问二号小行星样本返回探测器示意图公布。这意味着中国天问二号的进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然,很多朋友可能也会想到关于天问一号的问题,想知
2024-02-04 10:29: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