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新势力车企老总在粤港澳车展上针锋相对,疯狂收割流量;到主流车企董事长在重庆车展发言时的“火药味”十足,中国车市的“遮羞布”被扯掉了,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我们先来看看各方的观点——
小米雷军说:“防晒很难做,140年汽车工业没想到这么重要的产品点”;
华为余承东说:“我这种‘老男人’总是注意力一直在技术上,华为不善于卷超低价格,还是善于卷价值、卷智能化,卷豪华感、舒适感,卷安全”;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卷’是良币驱逐劣币,会卷出中国品牌新高度,卷出用户利益最大化。”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则认为,“过分地‘卷’,让汽车企业出现裁员、亏损等情况,企业目的是盈利,为国家做贡献。车企应该有大局格局,长期主义,而不是眼前去‘卷’。没有效益企业不可生存。”因此,他呼吁“油电同权”……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表示:“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举世无双。然而,只有健康的竞争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则表示:“‘卷’是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竞争才能产生繁荣。所有企业家都要拥抱、参与这种‘卷’,在竞争中为国家做贡献,打造世界级品牌。”
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汽车终端价格两年下降25%,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直言:“价格战要量力而为,能跟就跟,不能跟就过,推出下一期产品。要良性健康的竞争,不要置气,不要掀桌子。”
……
此外,李云飞还就余承东关于“比亚迪卷价格”进行了回应;杨学良和李云飞都提到了“水军问题”:“国内车企竞争得太厉害了,各种明的、暗的,桌上的、台下的,上得了台面的、上不了台面的……”
“这哪儿是汽车论坛,分明是武林争霸。”一位网友在留言中如是说。
事实上,重庆汽车论坛已经举办很多届了,但此前市场竞争没有这么激烈,车企大佬说话也循规蹈矩,基本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
今年论坛上的“火药味儿”,可以说是车市竞争激烈的写照和最好体现——如果生存都成问题,还要面子跟表面的和谐干什么?
从上述发言也不难看出,几位大佬基本上是“捉对厮杀”,余承东与雷军、朱 华荣和曾庆洪、李书福和王传福、杨学良和李云飞……
如果说公开场合的正面PK有助于观点越辩越明,但可怕的是,这些观点被舆论场放大,就引发了对于某些观点甚至个人“滔天洪水”般的攻击。
那么,当下的“内卷”对于汽车行业到底是不是好事呢?先说我们的观点——“卷”是好事,但过度“内卷”肯定不是好事。
什么是过度内卷?实际上,“内卷”这个词从一开始出现就带着贬义,指的是过度竞争和无意义的内耗。
随着价格战的持续升温,汽车行业的“内卷”已经引发了恶性竞争带来的各种后果。
曾有人在评论“职场内卷”现象时表示:“内卷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它慢慢消耗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了个人的锐气。”
而当“内卷”发生在市场竞争中时,影响的不仅是我们的精神状态,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很多消费者期盼着市场内卷,可以让我们花更低的价格买到价值更高的产品,然而,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持续的价格战会让产品持续贬值,这意味着你购买的那一霎那,产品就更不值钱了。保值率下降,影响的是每一个购买者。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旦价格战影响到了企业正常的经营效率,企业就必然采取措施来降本增效,比如裁员、更换更低价的供应商等,这直接影响汽车产业链一线员工的生存环境,以及产品质量。
今年以来,广汽本田被爆已经启动大规模裁员,预计裁员人数达到上千人;广汽埃安也被爆将裁员,同时还将采取取消全员加班费、交通补贴降低70%,电话补贴消减等降本措施;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被爆将以末尾淘汰的形式裁掉700名员工;理想汽车更是被爆料要裁员20%;上汽集团早前也被爆料称全员将降薪10%-20%......
要知道,汽车行业作为除房地产之外的第二大实体经济产业,每年的纳税额、提供的工作岗位、以及对地方财政、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一旦汽车产业发生大规模裁员,对于社会而言会是不可小觑的动荡。
正如曾庆洪所说:“企业首要目的是盈利,而盈利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缴税、创造就业机会。”
要可持续发展,就不能盲目内卷,而要以盈利为目标为社会提供更多价值。当“赔本赚吆喝”成为普遍现象,在弯道超车没有完成之前,很可能就已经一地鸡毛了。
这不是没有先例。还记得曾经Uber和滴滴大战吗?还记得共享单车的恶性竞争吗?……
汽车行业相比网约车、共享单车更为复杂,这体现在竞争主体、竞争赛道以及竞争渠道的多元化上。
虽然,目前中国车企一路高歌猛进,合资企业一再被唱衰,但这并不代表最终格局的确立。因为,除了比亚迪外,其他国内新能源企业的营收表现基本都出现了下滑。
数据显示,丰田在2023财年累计营业收入高达45.09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09万亿元),同比增长21%;营业利润5.353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490亿元),同比增长96%;净利润实现4.9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281亿元),同比增长101%。
就算是风头正盛的比亚迪,在资本实力上也远不如前者,资料显示,比亚迪2023财年的汽车相关业务营收约4834.53亿元,净利润超过300亿元,还不及丰田的七分之一。
更触目惊心的数据是,中国前十车企的利润总和,都不如丰田一家企业,而“键盘侠们”却在嘲笑,丰田已经是新能源时代的“诺基亚”。
到底谁更可悲?
要知道,这已经是排名靠前的车企了,对于那些新造车企业而言,哪怕是已经创立十年的蔚小理,也不能说已经拿到“入场券”,更何况其他新造车企业呢?
倒闭和被迫“卖身”的风险随时存在。
另一方面,如果合资车企被逼退出中国市场,对于未来中国汽车品牌出海,也是百害而无一利。要知道,去年,欧盟就已经对中国电动车企开启了反补贴调查,今年5月初,德媒又️报道称,欧盟可能对中国电动汽车增收关税。
对于现在亟需拓展海外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而言,这并不是好消息。
或许有很多人对于未来中国品牌把合资品牌“赶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持续攀升,彻底颠覆燃油车乐见其成,并把这当作是沾沾自喜的谈资,和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标志。
所谓外行看热闹,大抵就是如此。
但实际上,任何以倡导对立为条件的发展都不能算是健康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长期主义为前提的“卷”,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卷”。只是,在耻谈“长期主义”的当下,当下的“内卷”又该如何破局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8 15: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