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关于包拯的形象,史料中不仅没有提及黑脸、额头月牙这两大显著特点,反而出现了“面目清秀,白脸长须”这等与民间传说大相径庭的形象,合肥包公祠内的包拯形象同样是皮肤白净,威风凛凛,下垂大耳,满面和善。
而包拯的外貌之所以会变成黑脸,额头出现月牙印记,更多源于文学创作的需要,与包拯的形象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黑脸,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与戏剧脸谱有关,脸谱中的黑色脸既表现了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又一定程度代表了刚猛智慧,这点与包拯长期作为断案主角,公正执法、不畏权贵的形象显然不谋而合。虽然历史上的包拯担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前后不过一年半,即从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奈何这种形象却广受百姓所爱戴和接受。
相较于白面书生,黑脸无疑更加容易凸显出人物的刚猛和坚毅,这代表了广大百姓对于清官的一种无限憧憬和期盼,因此这种形象迅速获得了民间的广泛接受,而这种普世价值自然又影响到了小说、话本等其他艺术创作,并最终成为包拯的一个典型特征。
至于包公额头的“月牙”,说法则比较多,例如掉进井里磕的,又如神仙转世的标志,再如被马蹄踩的等等,不过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这个月牙标志毫无疑问都成为了包拯“神化”后的产物,其具有从阳间到阴间通行证的作用,从而使得包拯可以“日断阳,夜断阴”。
综上所述,包拯的民间相貌与历史相貌可谓大相径庭,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包拯形象的不断变化和最终固化,虽然这种相貌偏离了其本身,但却因代表了广大百姓的殷切期望和良好憧憬而被广泛接受,进而得以固化、普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