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661年,顺治驾崩前5天,让吴良辅剃发归隐,不问世事。孝庄不同意,派人将吴良辅捉拿,斩首示众,“十三衙”也被废除。
吴良辅,清朝宦官,顺治皇帝的亲信,深受赏识。明朝崇祯年间,吴良辅在宫廷效力,人微言轻,没啥影响。清军入关后,吴良辅投奔顺治,得到重用。
顺治继位,并非是“嫡长子”的原因,而是八旗内部相互妥协的结果。1643年秋,崇政殿议事会上,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相持不下,互不相让,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
年纪尚小,顺治不能处理政务,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其中,多尔衮雄心勃勃,麾下兵马众多,又有阿济格、多铎这两位兄弟支持,压根不把顺治放在眼里。
多尔衮实力强大,被称为“皇父摄政王”,连玉玺都拿到王府中备用。朝廷中许多文武大臣,包括正黄旗、镶黄旗在内,纷纷投靠多尔衮的门下。
顺治名义上是皇帝,却处处仰人鼻息,看多尔衮的脸色办事。顺治的处境,与汉和帝之后的东汉皇帝类似,有名无实。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才7岁,陪伴在他身边,能信得过的就是吴良辅。明朝宫廷的生活,吴良辅练就了一身“服务之道”,知道如何讨人欢心。
吴良辅陪伴顺治长大,经常给顺治出主意,对顺治又是忠心耿耿,让顺治感受到了作为帝王的尊严。顺治眼中,吴良辅是自己人,信得过。
1650年冬,多尔衮暴毙而亡,顺治得以亲政。此时,吴良辅给顺治提出一条建议:效仿明朝“二十四衙”,组建“十三衙”,取代内务府,得到顺治的采纳。
“十三衙”,本职工作是服务皇家、皇族,由宦官担任掌管。实则不然,“十三衙门”的宦官,凭借与皇帝的关系,还能插手朝廷政务。
都知道,清朝入关前后,皇帝的权力有限。八旗旗主、各大贝勒,都享有很大的权力,他们麾下兵马众多,国家事务他们说了算。
清军入关之后,文官与八旗旗主、满蒙勋贵结合在一起,让皇帝十分头疼。八旗名将谭泰支持陈名夏,在朝廷上振臂大呼,指手画脚,让顺治很没面子。
吴良辅知道顺治的“苦衷”,便想办法为皇帝“排忧解难”。顺治设置“十三衙”之后,利用宦官与文官、八旗勋贵的矛盾,逐步掌握大权。
本应该是六部办理的差事,“十三衙门”染指,吴良辅打着皇帝的旗号,把事情给解决了。吴良辅还联合朝廷文武官员,拉拢部分人群,顺治得以对其进行分化瓦解。
但是,吴良辅及其“十三衙”,动了许多人的奶酪,遭到了八旗勋贵们的强烈反对,孝庄太后也不能容忍。
清军入关之前,设立由八旗包衣组成的“内务府”,专门负责皇家事务。八旗勋贵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多好处,尤其是在采购宫廷物资,以及打理皇帝庄园的时候。
1658年,吴良辅办事不严,被八旗勋贵们抓住了把柄,并牵扯到陈之遴、王之纲、王秉乾等文武大臣,掀起了波澜。
八旗勋贵认为,吴良辅与朝廷官员勾结,违背了“宦官不能干政”的祖制,理应处死。索尼、鳌拜向孝庄太后诉苦,希望处死吴良辅。
顺治则借此机会打压八旗勋贵,仅将部分官员流放,吴良辅继续受到重用,充当皇帝对付文官、八旗勋贵的先锋。
1660年9月,董鄂妃病逝,顺治伤心欲绝,让吴良辅帮自己剃度,想要遁入空门,忘掉尘世的烦恼。孝庄出面干涉,顺治没能如愿。
1661年2月,顺治奄奄一息,将吴良辅叫到身边,让他赶紧剃度归隐,不问世事。顺治知道,吴良辅得罪太多人,一旦自己驾崩,吴良辅难逃一死。
吴良辅剃度不到5天,顺治驾崩,孝庄太后立刻派人去寺院捉拿吴良辅,将其斩首,并废掉“十三衙”,重新恢复内务府。
史载:“坏本朝淳朴之风俗。变祖宗久定之典章。其情罪重大。稔恶已极。通国莫不知之。虽置于法、未足蔽辜。吴良辅已经处斩。”
吴良辅动了八旗勋贵的奶酪,即便顺治袒护,也难逃一死。有意思的是,影视剧的吴良辅被斩首,是因为他跟康熙的母亲佟妃“对食”,康熙觉得没面子,便处死吴良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9 14: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