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06 20:14: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开篇

这棵几百岁的壮丽榕树/是侗寨撑开天地的神柱/它铺展绿荫如垂天之云/气根围绕成热闹的家庭......都柳江给夕阳安排了凉爽的浴池/鼓楼木屋风雨桥慵懒地曳长影子/云朵把天空擦洗得一尘不染/山峦画出来纵横的深紫浅蓝

老歌师和他背后的大榕树/像是自古就有的镇寨宝物/深井一样的眼睛似闭似睁/他在聆听远处传来的歌声

记者:这是您新近出版的诗体小说《萨昔大地的歌》(以下简称《萨昔》)开篇的诗句,特别有从广角到聚焦的画面感。仿佛帷幕拉开,榕树撑开整个舞台,老歌师牵动的故事和生活由此铺陈。您为什么会提笔讲述一个侗族大歌的故事?关于侗族的了解和感情来源于哪里?

戴明贤:大榕树是一个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衔接天、地、人,使之交融一体的意象。它是萨昔的物化,萨昔是它的人化。我的老朋友李晓兄说这个开头有点恢宏的气势,正符合的我的构思,萨昔这个小人物的百年人生,要在这个氛围下展开,才能透现他作为侗族之生命歌唱的代表性符号。

我关于侗族的知识,来自于已故友人张泽鑫,笔名若翔。他是汉族,但有侗族血统,在黔东南的黎平县侗族地区生活工作,对侗族生活了如指掌。黔剧的首演剧目《秦娘美》,其原著民间故事就是他发掘整理的。泽鑫性格豪宕耿直,在我眼中他就是个活生生的侗族汉子。1963年,在一个从多个单位抽调人员的写作组,我和他在黔北三岔河村一个砖瓦师傅家对榻两个多月。在荧荧的煤油灯影中,那些迷人的侗族故事就从他口中娓娓流淌出来。比如专门种-坡黄瓜供年轻人打黄瓜仗;比如驾着竹排从都柳江直放洞庭湖之类,令我无限神往。他还教我唱过侗歌,一首唱秦娘美,一首唱“心呵淡淡的……”

写作组结束后,和他天各一方;几年后才听说他已在一起意外事故中去世,我很难过,写了一篇《他的女儿叫红叶》作为追思。转眼60年过去了,我时常念想起这位难忘的朋友。这部诗体小说,我心中视为对他的一瓣心香。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老歌师和他背后的大榕树,像是自古就有的村寨宝物

●歌声

山们把歌声抛来掷去/此起彼伏,强弱交替/他们是一群不知疲倦的顽童/喜欢把缥缈的精灵这样玩弄

一个女子突然开口唱歌/许多条嗓子默契地应和/不同的声部像几条彩带编织发辫/又像是风声雨声鸟啼声融成一片

行歌坐月的年轻人还在唱歌不停/青春的熊熊火炉不需要添油加薪/晨光熹微终于到了分手的时刻/身想留心不走一个个依依不舍

记者:侗族是一个活着就要歌唱的民族,他们在不同生活场景和节庆习俗里的歌唱,在《萨昔》中有很多描述,真是“又美又仙”。以歌声落脚来歌唱侗族生活,以诗歌形式表现诗意栖居,这本书从形式到主题到精神气质,都非常和谐。您如何看待侗族日常生活和唱歌的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戴明贤:我非常爱慕侗民这种艺术化的生活状态。侗族大歌一般被当作一种自有和声的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而受到喜爱和重视。这确实难能可贵,但如果局限于此,则又远远不够了。稻谷与大歌、琵琶歌,是侗民身体和心灵的两大能源,一日不可缺失。侗族有句谚语是:“饭养身,歌养心。”作曲家每日以音乐为伴,一生与音乐相终始者众多,比如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一个民族每日以歌声为伴,世代与歌声相终始,就极其罕见了。侗歌是真正的大地之歌生命之歌。这就是我要写这件作品的初心:通过一个老歌师的百年人生,写出侗歌与侗人息息相关、生生不息的真正诗意化的生存状态。

按原先的设想,最好是做成一个音乐剧,以古希腊悲剧的演出形式,两侧歌队呼应中心演员,气势恢宏地立体地展示题旨。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工程,个人难以实现。改为纯文学的阅读文本,虽气氛不及,却也自有让读者沉静玩味的好处。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妈妈俯身向石院呼唤她的父亲,为长房长孙起一个吉祥的佳名,外公正把牛角琴拉得如醉如痴

●乡趣

几个顽童腆着肚子光着脚丫/蹑手蹑脚走近大榕树下/带头的拎着一只小小螃蟹/把萨昔白胡子做它的洞穴/小的憋着笑,老的闭着眼/突然伸手,捏住嬉笑的小脸/萨昔爷爷!萨昔爷爷/顽童拥过来笑得打跌/萨昔用手掌托着螃蟹/胡须里哼:河里的小螃蟹....../孩子们像兵士听到长官命令/一个个敞开喉咙喊唱着响应

(串寨)各家的女人端着佳肴来拼菜接客/请客人观看那些遮盖严实的盘碟/菜上的覆盖物稀奇古怪非同一般/有树枝竹叶萝卜片甚至书本算盘/要从覆盖物把下面的菜品唱歌来猜/猜一碗揭一碗渐渐满桌菜肴露出来

(婚礼)楼廊上人们远远望见接亲将至/萨昔家女人们一个个躲进内室/这是遵循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表示一家人过日子不生闲言碎语

记者:顽童捉螃蟹“恶搞”萨昔这段,把我看乐了。您就是特别喜欢小孩子的人啊,家里曾经有一面墙,贴满了家里家外小孩子们的照片。您一直保持的童心童趣,让我觉得写这段文字时您应该是把自己代入了,仿佛是一群孩子在“大麻闹”您,而您也将计就计,捉弄他们。我猜得对吗?顽童让诗句、也让诗歌里的侗家生活平添了天真灵动的气息,他们在您一直以来的创作中出现得多吗?

戴明贤:不错,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是我的最大乐趣。袁本良兄说我对婴儿爬行视频百看不厌,真是这样。动物视频我爱看大熊猫,也因为它调皮好动而动作笨拙,构成强烈的反差对比,与幼儿有点相近。我对幼儿有点类似人们对宠物,不过对于人与狗的关系,我喜欢《边城》里翠翠与她的狗、瑞典电影《漫长的一天》孤独老人与他的狗那种关系,厌恶贵妇宠物互娇。我最早的习作就是写小孩,老了还写了一部《走进云里去》。观察幼儿是我百吃不腻的开心果。

记者:在《萨昔》里我还看到了有趣的风俗。比如用各种稀奇古怪的覆盖物遮挡碗碟里的食物,唱着歌让客人猜;比如家中女人不能看接亲队伍,这样一家人过日子就不生是非。我很喜欢这些东西,因为它们跟一个民族的物质精神生活一脉贯通,同时又是独特和鲜活的。不知道您所了解的贵州各地各民族,比如你的故乡安顺、你所生活过的大方百纳,是否也有一些可爱的风俗?

戴明贤:我也喜欢几乎所有民族各地乡镇都会有的奇风异俗。它们大多起源于各自先民对充满神秘的大自然的素朴天真的想象。它是一切民族的传统文化无不拥有浓郁诗性的根本原因。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总的来说有趋于庄重内向的,有趋于开朗外向的,侗族属于后者,日常生活有许多游戏因素。这些有趣的风俗,我也是从专家的介绍中得知的。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接亲队终于被迎进新娘家中,笑和泪喜歌和悲歌相混相融

●族群

萨昔问:我们上坡来祭的什么神/爹说:祭的是萨,我们的祖母神/老年间官家派人火铳刀枪来动抢/她为保寨耸身跳下悬崖千丈万丈/

萨昔问:坏蛋为什么要来我们寨子抢人/爹说:古老八十代的故事谁也说不清/我们吃自己种的禾,住自己起的木楼,我们唱先人传下的歌斗全寨人喂的牛/我们不争别人的水不谋别人的地/只望一辈又一辈和平安宁过下去......

萨昔跨着爹的肩像骑上高头骏马/爹的声音像是在很深很深的山下/萨昔问:为什么要点起火把下坡/爹爹说:家家都是萨的一脉香火

记者:书中《祭萨》部分这些父子间的对话,在我看来就是侗族人的“三观”,表达的是他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对待生命,以及他们所理解的真善美。虽然《萨昔》落笔在侗族,但我觉得这样的村寨和生活,只是您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您真正欣赏的是它所代表的“诗意的栖居”,是一种未必只在某个少数民族、某个村寨、某种固定模式里才能寻到的诗意的生活。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您所欣赏和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能否大致勾勒一下?

戴明贤:你这个理解我认同。

一切宗教,众多哲人,无数民众,无不幻想能有一个平等自由和平安康的理想世界,是对不平等不自由不和平不安康的现实世界的逆向思考。

我认为比较之下最理想的理想,是《礼记·大同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乌托邦是建不成的,但只要能在一个地方,或一群人,甚或只是一篇《桃花源记》中存在,也胜于全无。侗民族同样有他们的艰难困苦、天灾人祸,但相比之下,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了。故友张泽鑫告诉我,20世纪50年代有几个年轻歌手被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简直是草窝飞出金凤凰,但不到半年都跑回来了,难舍家乡的生活。

传统劳动者群体,立足于自食其力,物质欲望简单,与野心占有无涉。劳作固然辛苦,快乐也单纯易得。农村娃娃的童年乐趣,并不会少于城市小孩,就是同样的道理。文学的功能之一,是捕捉人生的暖色和笑声,织成理想、幻想和冥想,予艰辛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心劲。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然萨安详地披着晨岚的轻纱,就像那一段缥缈悠远的神话

●岁月

(侗歌《地里干活的人唱歌》)青春时期,过得最快,未觉多久,老年就要到来。只有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哟,能够长久存在!

禾谷熟了要收割,人到死时就要被土埋。十九岁时,才知珍惜十八岁,青春时期容易过哟,为什么老年来得这样快!

妇女在楼廊上边纺纱边刺绣边唱大歌:“无论哪个时候,也比不上十八岁的日子好过/正是日头当顶,月亮照天的时候啊......劝你们男的不要忙着讨进门,女的不要忙出嫁吧/让我们年轻人再同坐一久,就像那天上的鹞子自在自由。”

岁月是草蓬里不用脚走路的长虫/悄没声息地梭进深不可测的石缝/又像祖奶婆婆妈妈们绣花/绣出的是皱纹老斑和白发

记者:在书中的《岁月》部分,引用了侗族的农事歌,把全年十二个月的农耕场景都细数了一遍,很长。相比城市生活,乡居岁月总能更让人切实地了解自然,理解生命,以及和时间交朋友。您有过乡村生活经历吗,在乡村度过的岁月和在城市度过的四季,带给您哪些不一样的体会和智慧?

戴明贤:乡村生活清新单纯,大自然使心灵清洁化,但生活不方便;城市生活很方便,但物质文明使人平庸化。乡村生活是诗,是酒;城市生活是散文,是饭。很多聪明人在城市找钱到乡村租房子住,就是想两全其美,酒醉饭饱吧。我也有自创的酒醉饭饱法:到唐诗宋词中作精神乡村游,过精神乡村生活。有人对我的书中旅游法表示异议,说总不能代替亲到亲历。

记者:青春易逝,如今的我已经对“无论哪个时候,也比不上十八岁的日子好过”这句歌词深有同感。您活出了太多人老年希望成为的样子,您认为有哪些东西,是年轻时无法拥有、中老年才能终于获得的?

戴明贤:我是稀里糊涂走过来的。真是这样。而且并没有像你说的,活出太多人希望成为的老年。就我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年人渐渐失去的是强壮的体力,渐渐增加的是对世事的体悟。我真的觉得老来以后,脑子比中青年时期要好使一些。有点像冬天的小河,水量小了,清澈度却高了。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秋风吹得谷子黄,秋风吹得人欢笑

●生命

(侗族大歌歌词)花到季节要开放/菌到时候要生长/就像我们常用的家具由新变旧/寿命也像花开花落一样

(萨昔妻子葬礼)鼓楼里停着棺木萨昔寂寂地坐在棺旁/他一手揽着重孙女一手抚在棺上......用复杂的长句传达心里的真情/侗家是唱着歌长大的天生诗人

记者:你在书中引用的很多段侗族大歌歌词,都很让我感动和喜欢。您应该是从大量歌词中海选出来的。歌唱让侗族成为天生诗人,但除了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无伴奏的音乐形式,您如何看待它的歌词里的诗意?您最喜欢的歌词,能否举例一二?

戴明贤:侗族歌唱对我的震撼,是歌词、旋律、歌声和演唱方式的整体。是歌唱在他们生活中的位置和份量。我觉得,侗族女子们即便是在闭着嘴干农活做针线,心里也一定是廻旋着歌声的。所以我总用“歌唱”一词,强调这个整体。侗族大歌和琵琶歌的精彩歌词非常多,凡引用了的都好。开头那首螃蟹歌就非常好,螃蟹和团鱼是兄弟,多可爱的天真联想。

(附侗族小儿《螃蟹歌》歌词:河里的小螃蟹/和团鱼是兄弟/都是圆圆的身体/走路手脚都爬地。)

记者:侗族,包括贵州其他少数民族对于死亡有着他们独特的认知。比如苗族古歌《亚鲁王》,歌师在葬礼上唱诵的长篇史诗。他们和汉族的生死观、生命观如此不同,您怎么看?还有就是:不知道到了杜甫诗里的“访旧半为鬼”的老年,对于您这样一个自尊、通透又深情的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戴明贤:楚辞中的招魂、许多民族的葬礼吟唱、唐宋悼亡的诗词、古今中外怀念逝者的诗文,作为一种深刻情感的艺术化流露,我都乐意阅读并受到感动。但是作为一个实际问题,则不去思考。我家乡有句充满智慧的民谚:“一种生百种死”。死亡因人而异,各如其面,统而论之毫无意义。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要紧的是活着的几十年,生之前死之后你都管不了。说一通旷达豪宕的话,或者说一些恋生怕死的话,到时候都无济于事。苏东坡弥留之际,和尚好友凑着耳朵嘱咐他宣诵佛号,他不失幽默地说:内中使不上力。现在老年人聚会,互相鼓励: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健康是自己的之类,你说给我我说给你,这不是废话吗。心灵鸡汤不如真鸡汤有味道。至于科学家研究死亡问题,那是关注生命终结过程的一个重大生理现象,那当然是有意义的。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鼓楼里停着棺木,萨昔寂寂地坐在棺旁,他一手揽着重孙女一手抚在棺上

●配图

记者:《萨昔》一书一共70多页,却收入了画家陈石为本书创作的32幅插图。据说邀请陈石创作这些插图,除了形式上的美化,您还想以此作为你们多年友情的纪念。您这份心意,也很触动我。您如何看待友情?除了这次图文应和的方式,您还用哪些方式纪念过那些让你珍惜的友情?

戴明贤:朋友们有时夸我心态不错,我总是说:“你们是其中的支撑因素。”这是实话。我非常珍惜友情。我曾经有过许多几十年如兄弟手足的朋友,大都先我而去了。但现在仍然拥有一个可观的知心朋友圈。几年前我因骨折住院一百二十九天,集中和充分地享受了老中青朋友的温暖情谊。进入老年后,我选择了几种表达感恩友情之忱的方式:与几位联名做书,但实际成了沾光;刻几方印章相赠留念;请他们写序文或访谈录收入拙作之中。这次与陈石兄的合作是最新一例。

书香里的贵州·专访戴明贤|《萨昔》:侗族算得上诗意栖居的活标本

侗家节庆图

●尾声

(又是一个侗家的盛大节庆,几个寨子的歌队挑着礼物来向萨昔老歌师致意祝福,萨昔被搀扶到神树下,笑吟吟应答着客人的寒暄。各种好戏轮番上演,节日的欢乐连绵涌动,全诗在这样的高潮中收尾:)吹芦笙放鞭炮把客人队伍送出寨门/经过大榕树向闭眼微笑的萨昔致敬/无人发现萨昔已飞向高远的天空/融进了无始无终的侗家大歌之中

记者:全书就这样收了笔,关于萨昔的故事大幕落下,而对诗意栖居的向往永无终止。好像也没什么可问的了,向《萨昔》学习,最好就是戛然而止。

戴明贤:不错就是这样。0K!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视觉、编辑/赵怡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6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戴明贤《萨昔 大地的歌》创作研讨会在贵阳市达德学校旧址举行 一位侗族歌师百年人生为主线 展现侗乡丰富多姿民风民俗
...责任公司协办。这部由我省著名作家戴明贤创作的以一位侗族歌师百年人生为主线的长诗《萨昔:大地的歌》,多方面地展示了侗乡丰富多姿的民风民俗和生存状态。本书兼具人文性可读性与趣味性
2023-11-19 01:59:00
侗族叙事诗体小说《萨普: 大地的歌》发布 | 作者戴明贤:致敬侗族文化和怀念友人
...1月17日下午,由著名作家戴明贤创作,画家陈石作插画的侗族叙事诗体小说《萨普:大地的歌》新书发布会在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举行。 《萨普 大地的歌》封面。本书借助长诗的形式,以一
2023-11-18 05:58:0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戴明贤:侗族大歌是大地之歌,生命之歌
...歌》出版。该书通过一个老歌师的百年人生,展现侗歌与侗族息息相关、生生不息的真正诗意化生存状态。戴明贤在该书的后记里坦陈:“我心仪将劳动和生活化为艺术的侗民族;心爱从侗乡大地、
2024-06-07 16:01:00
...在中华民族音乐的百花园中,有一朵灿烂夺目的花朵——侗族大歌。其优美的旋律、自由的节奏、自然天成的和声,体现了东方独特的音乐形态、审美意识和思维认知方式。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
2024-06-07 06:10:00
(上接第一版)音乐无国界。侗族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通过模仿蝉鸣而形成的和声《蝉之歌》。它充满了大自然的趣味,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将这首《蝉之歌》唱出侗寨、唱响世界舞
2024-06-07 06:11:00
诗意中国 | 五色新丝缠角粽
...。新华社发(蒙增师 摄) 6月16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柳川镇加禾村,村民摆放刚煮熟的粽子。新华社发(吴昌连 摄)6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天台山镇南谢
2023-06-22 09:43:00
黔村+|⑨回乡的人:献智尽力建设和美乡村
...,毅然回到贵州老家黔东南州黎平县永从镇中罗村,传承侗族文化——“侗族大歌”,通过社交媒体对侗族文化进行积极宣传,哪里有侗歌表演她就去哪里拍摄,哪里有老歌师她就去哪里学习,并将
2023-09-04 22:15:00
...定比重。这使孤陋寡闻的我听了很感惊喜和自豪。贵州的侗族大歌、苗族的刺绣和银饰、布依族的蜡染等民间艺术,已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各自的独特魅力。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只知道贵州的民
2024-06-21 06:05:00
书香里的贵州|《诗情高原》作者王鹏翔:栖居在诗意里的贵州
...灵魂不再飘飘荡荡。”…………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贵州散文诗现象”中,王鹏翔是从中涌现的贵州散文诗新生力量。在之后的个人发展中,他凭借作品中的哲学意蕴与独特的艺术个性逐渐
2023-11-06 17: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