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郑和下西洋对明朝瓷器有何影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05 19:2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肯尼亚拉穆群岛有这样一个传说,在600多年前,一艘中国的商船在附近的海域沉没,船上的货物都沉入了海底,幸运的是有几十名船员活了下来,被海浪冲向了岸边。

他们后来定居在西尤村,繁衍至今,他们一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并且作为家训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在古代肯尼亚贵族,最值钱的就是来自中国的瓷器,现在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里面还保存着很多中国瓷器的碎片。

这些人真的和中国人有关系吗?难道这艘巨大的商船来自于郑和的船队?

根据考古专家研究,留在肯尼亚的瓷器之中竟然有龙泉窑瓷器,这种瓷器烧制于洪武二十六年到成化年间,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龙泉窑的官器都是极为罕见的,只有故宫博物苑存有。肯尼亚的龙泉窑官器很有可能就是郑和船队带去的。

从东汉时期开始,中国的瓷器都是世界各地欣赏的精美艺术品和日用品。

唐宋时期海上交通的发展,越窑、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镇影青瓷,定窑白瓷等等都开始向外出口。我国的瓷器早就已经扬名海外,但世界各国贵族对于中国的瓷器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这些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量。

真正形成世界性中国瓷器市场,实现大规模的东西瓷器文虎交流的,还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政局稳定,制瓷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其官窑和民窑都发展迅速,为了市场竞争,不断改革创新,发达的窑炉技术,为后来中国瓷器输出海外提供了有利条件。

郑和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六月到宣德八年七月,长达28年,共有七次。

郑和每次出使都会带走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等,在这些礼品之中,瓷器就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而瓷器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郑和的船队不仅仅给世界各国带去了精美的瓷器,而且还为国内的瓷器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比如苏麻离青料的引进,让青花瓷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独特的风格,。

因为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刺激了明初瓷器产量的大规模增长,在永乐和宣德时期,窑厂数量迅速增加。据《大明会典》记载,仅宣德八年,“准烧造龙凤纹瓷器兼本部官员出该监式样往饶州磁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

众多瓷器之中,青花瓷的地位又格外特别。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对外交流的主要对象是伊斯兰世界,青花瓷的白底蓝花深受伊斯兰世界的喜爱,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纯洁高尚的象征。

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含锰量比较低,而含铁量比较高,所以就降低了青色之中紫色和红色的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之下,能烧出蓝宝石一样的蓝色。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专家推断断苏麻离青的产地有可能是在伊拉克的萨马拉或是伊朗的卡尚地区。

但这种青花瓷还有一种缺陷,因为含铁量比较高,所以会在青花的部分形成一些黑色的斑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原本是瑕疵,但瑕不掩瑜,人们不仅欣然接受,还觉得这些斑点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倒成为了无法模仿的标志。

郑和下西洋对青花瓷发展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出现了非常浓郁的伊斯兰风格。

明朝永乐和宣德年前是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期,产量巨大,销往海内外,所以传世的珍品也有很多,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馆或者私人的收藏家都有永宣年间的青花瓷收藏。可见当时明朝的匠人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艺术审美上,都已经达到了顶峰,他们学习了波斯、阿拉伯的艺术,和我们的瓷器文化相结合,让我们的瓷器艺术更具有一种突破性的美感。

永宣青花瓷之中,很多器型是以前没有出现的,而是模仿了伊斯兰金属器或陶器,比如天球瓶、如意耳葫芦瓶、洗口如意耳瓶等等。

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不久,大批的穆斯林开始迁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一部分就是直接奔着青花瓷前来的,他们参与了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设计和制造。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代瓷器的大量输出,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给各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瓷器影响了海外人民的饮食方式、宗教仪式用品的选择等等,同时也成为国外统治阶级和富人的财富象征。

比如,在我国瓷器大量输入之前,东南亚很多国家的饮食习惯都比较落后,他们的食器都是用叶子编成的,吃完之后就扔掉。随着明朝瓷器的传入,他们才慢慢有了改变。东南亚人对于瓷器有一种崇敬之情,他们还认为瓷器陶器是有特殊效用的,有些地方拿来当作随葬用品,彰显墓主人身份的尊贵。

《明会典》之中记载了我国瓷器销往海外的价格:“青白花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五十贯。而南洋物产的价格是:肉荳蔻每斤五百文,大枫子每斤一百文,血竭每斤十五贯,沉香每斤三贯,丁香每斤一贯……

可见我国在当时的贸易上是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的,这种主导地位可以然后让明朝船队换来更多珍贵奢侈的物品。

我国陶瓷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就此来临,明代的制瓷技术也开始外传,巨大的利益让朝鲜、暹罗、占城等邻国也开始纷纷学习,想要仿制中国烧制瓷器,想要以廉价和中国瓷器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在整个明朝,无论是技术还是产量,我国都远远处于领先的地位,这是无法撼动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06 1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6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到达遥远非洲的
...代墓葬。那为什么中国的明代墓葬会出现在芭台岛上呢?郑和下西洋其实,巴泰岛上的上家村也被称为“郑和村”。看到这里,小伙伴们应该猜到了吧?没错,这一切都源于郑和下西洋。600多年
2024-02-28 13:24:00
​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千古绝唱,万古流芳
郑和(1371年-1433年),明代著名的航海家,被誉为“中国古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明朝时期一次著名的海上探险之旅。早在明朝初期,中国已经开始进行东南亚地区的海洋贸易。而郑和是明朝
2023-04-27 18:56:00
郑和下西洋:揭秘明朝的远洋雄心与真实目的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备受关注。近日,有声音指出《明史》中对郑和航行的目的存在曲解,使得明成祖朱棣的初衷被误解。那么,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朱棣的雄
2024-04-08 13:55:00
郑和七次远航西洋,究竟承载了哪些目的与使命
郑和,明代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他的名字与“七下西洋”的历史壮举紧密相连。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郑和七次远航西洋,究竟承载了哪些目的与使命?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深
2024-10-09 20:22:00
郑和下西洋真的带回了一只神兽麒麟吗
...,但却人人了解麒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等;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带回一只神兽麒麟,现在画像公开,看完后让人哭笑不得。永乐三年(1405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首次远航,
2023-07-23 16:32:00
靖难之役后大明百废待兴,为何朱棣还派郑和下西洋?
...的最得意的一件事要数下西洋了。1405年,朱棣派遣太监郑和率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一项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过郑和下西洋时,大明朝刚刚经历战乱,国库空虚,百
2023-05-14 09:33:00
明朝有海禁令郑和是怎么下西洋的呢
...作祟。可为何朱元璋实行明朝海禁之后,成祖朱棣还能让郑和下西洋呢?其实郑和下西洋是个特例,朱元璋时期,明太祖积极与周边藩国递交帮结关系。但是受制于靖难之役的影响,朱元璋通过海上
2023-04-30 16:12:00
历史上第一位被阉割的太监是谁?
这位被阉割的勇士,我们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郑和。一提到郑和,我们就会想到郑和下西洋,一共七次,为明朝的海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估计很少有人知道,郑和竟然是一位宦官!郑和的聪明、
2022-12-16 16:19:00
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明朝为什么要禁海?
...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袭扰,直到嘉靖年间才形成较大规模。郑和下西洋是从朱棣手中开始的,明朝的太监得势也是从此时开始的,在朱棣靖难的过程中,有许多太监是立了功的,所以马三宝被赐名姓郑
2023-04-24 19: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