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十八路诸侯讨董”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故事,在小说中的第五回出现。话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为了不让董卓清算,他赶紧逃出洛阳,前往陈留。到达陈留后,曹操立即假传皇帝诏书于各州郡,号召各州郡官员起兵勤王,共同讨伐奸臣董卓。很快,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等十八路诸侯纷纷起兵响应,率领着麾下将士云集洛阳附近。
“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可谓是声势浩大,一时间洛阳郊外喊声遍地,旌旗招展,好不热闹。当然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战役,因诸侯之间互相明争暗斗,相互之间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因此结局就是草草收场,毫无所获,反而是让洛阳这座天子之都在熊熊大火中付之一炬。当然这场战役虽然最终是以虎头蛇尾的结局而告终,但它却是《三国演义》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这个战役,三国的故事才能接着写下去。
在这场战役中关羽、张飞、刘备、孙坚、曹操、袁绍、袁术等日后非常重要的人物纷纷亮相,其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精彩情节,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与真正的历史相比,《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董”的这一情节是半真半假,真实与虚构同时存在。
真正历史上号召诸侯讨董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英雄记》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华雄不是关羽所杀,而是孙坚,《资治通鉴.卷第六十》载:“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一个情节,为民间创作,史无所载。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无“十八路”之多。据《三国志.武帝纪》所载,除曹操率先响应桥瑁的号召外,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10家诸侯都相继响应起兵。同时据《后汉书.袁绍传》、《三国志.孙破虏传》所载,当时除以上十一家诸侯,还有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也相继起兵,因此当时讨伐董卓的诸侯实际上只有十三家,而非十八家。此次诸侯讨伐董卓一战,盟主非袁绍,而是广陵功曹臧洪。诸侯讨董时,各路诸侯并不是在洛阳外围汇合,而是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因此诸侯讨董一事虽然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但却不是“十八路诸侯”,而是“十三路诸侯”。不过题主问的既然是“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那我这里就完全根据《三国演义》中所提及的十八路诸侯来进行比较吧!
《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分别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首先我们要知道东汉末年,地位上权力最大的官员就是一州之州牧,它掌控了一州的军政大权,而刺史虽也是一州长官,但地位显然要略低于州牧,因为在当时,初期能当州牧的都是资历较深的刺史。比如徐州刺史陶谦曾因“遣使间行致贡献”,所以得以“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试想如果刺史地位要高于州牧,会将其用于奖赏吗?所以州牧的地位确是要高于刺史的。
同时东汉末年实行的是州郡制,州辖郡,而郡的最高长官就是太守,因此作为一州的最高官员刺史、州牧,他们地位显然是高于太守的。如此,在十八路诸侯中我们就可以先排除那些为刺史、太守的官员,因此剩下的就只有冀州牧韩馥。但是其实冀州牧韩馥还不是最大的,而是南阳太守袁术最大,因为袁术还有个官职,那就是后将军。
后将军,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秩中二千石,掌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而州牧却只是秩二千石的官员,因此袁术的官职显然是要大于韩馥的。如此十八路诸侯中官职最大的无疑是袁术的后将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1 2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