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查看消费记录那一刻,林女士惊呆了,短短两个月时间,10岁的女儿偷偷在小马宝莉卡片上花费了8000多元,其中5000多元是在家附近嘉品云市便利店消费的。她找到店家希望退回小孩的消费,被店方拒绝。
10岁女孩2个月花了8000多元买小马宝莉卡
家住西安城北的林女士向华商报反映称,10岁的女儿从5月中旬至今,背着家长花费8000多元购买小马宝莉卡片,其中3000多元在抖音直播间消费,已经要回。5000多元是在家附近的便利店消费的,她去便利店找过了,店方拒绝退款。
7月16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西安市秦汉大道香槟国际城小区见到林女士,林女士拿着几本厚厚的小马宝莉卡册给记者看,她说:“这些都是我女儿的小马宝莉卡册,从5月中旬到现在,买卡先后花了8000多元,都是背着家长,偷偷去买的,卡册也藏在家里的角落。要不是我发现了她买卡的事情,这个卡册也不会给我。”
记者看到,林女士展示的基本卡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马宝莉卡片,有的是紫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还是炫彩的。有的卡标注的是R,有的是UR,还有的是SSR,“她买了有成百上千张卡片,收集起来的都是有点价值的,还有一些普通卡都扔掉了。”林女士说,她没有想到,小孩子买卡能花这么多钱。
偷偷从爷爷手机转钱去买卡
记者询问: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钱买卡?钱是怎么到她手里的?
林女士说,7月9日,孩子爷爷奶奶告诉她,手机里原本有1万元左右,都是她给的生活费剩余的部分,最近一查,发现钱几乎没有了,只剩下一千多元,“爷爷奶奶以为是遇到了电信诈骗把钱转走了,让我赶紧查,我查账后才发现,钱转到了我女儿微信里。”林女士说起此事很生气。
发现老人钱被转走,林女士赶紧问10岁的女儿,孩子见事情暴露,就承认了自己偷偷花钱买卡的事,她告诉妈妈,自己之前都是在小区便利店买的,先后花了5000多元,最近在抖音直播间买,花了3000多元,这些钱都是偷偷从爷爷手机转到她自己的微信的。
直播间3000余元已追回
由于孩子在抖音直播间购买小马宝莉卡的行为是7月9日才发生的,许多卡片还没发货,部分卡片刚刚收到,林女士立即和抖音平台对接,提供了相关孩子自己转钱的证据,进行了申诉,经过沟通,目前,在抖音直播间花费的3000余元已经追回。
7月16日,华商报记者打开某直播平台的小马宝莉拆卡直播间,主播在直播间喊:“按下单顺序拆卡,帮你们抓小马!”只要有人在直播间下单,主播就剪开一包卡,看看里面有什么卡,拆出高级别的卡,主播情绪就很激动,一直在喊着让大家继续下单。
记者注意到,虽然画面上写着“未成年人禁止购买”,但很难判断下单的是否为未成年人。
家长承认监护不到位 但认为店方50多次买卡给孩子应该告知家长
林女士说:“发生了这件事情,我首先就是反思我自己的责任,作为家长,我确实有监护不到位的责任,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玩小马宝莉卡的苗头,也没有及时发现她转钱的行为。我已经严肃教育过孩子了,她也意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她哭着说再也不玩小马宝莉卡了,让我把她买的卡片都退掉。”
林女士查阅账单发现,除了在抖音直播间购买以外,孩子在香槟国际城小区底商嘉品云市便利店50多次消费,大多为购买小马宝莉卡,单笔消费最高为480元,在这个便利店累计消费5000多元,“我认为便利店也有责任,10岁的孩子消费这么大金额,便利店难道不应该制止吗?至少也应该告知家长吧?昨天我去便利店,想和他们协商,我把卡退还,他们给我退一部分钱,退3000元也行,挽回一点损失,但便利店拒绝了。”
店方称买前询问过孩子 拒绝退款
16日上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和林女士一起来到香槟国际城底商嘉品云市便利店,谈及此事,便利店的女老板表示,售出的商品没有质量问题,概不退款。
记者询问,10岁的孩子来买这么贵重的东西,店方也不询问,也不联系家长吗?女老板回答:“一般超过100元都会过问,孩子说,钱是自己的,手机也是自己的,所以才卖给她了。”
林女士说,孩子说自己有时到便利店买别的东西,老板会告诉她进了新卡,有高级别卡,孩子就买了卡,她认为这样的行为有诱导消费的嫌疑。对此女老板表示,他们不会给小朋友这样说,可以查监控。
随后林女士让老板调出了6月2日孩子一次消费480元的监控,监控显示,林女士的女儿带着另一个小女孩一起来店里消费,选了4盒小马宝莉卡片,手机支付。购物过程中商家和小朋友有交流,林女士让打开监控声音,听听说的是什么,女老板说声音打不开。
问及对此事如何处理,女老板说:“我们卖的卡片没有质量问题,卡片也都拆开来,所以无法退款。我可以在小马宝莉群里帮她回收。”
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林女士表示不认可,“10岁的孩子没有完全行为能力,店方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有义务阻止孩子犯错吧?此前店方还建议我孩子把卡卖给同学,那不是把错误面更加扩大化吗?我希望通过媒体,让其他孩子和家长引以为戒,不要因为玩卡片再造成损失。”
孩子自述——
我为什么喜欢玩小马宝莉卡
孩子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钱买小马宝莉卡片?对此,林女士的女儿说,小马宝莉卡很漂亮,女孩子对于外表漂亮的东西很容易爱不释手。加上小马宝莉卡的机制,有时候一盒能拆出高级的卡片,这些高级卡很稀有,会引来同龄人的羡慕,不断追求拥有稀有卡,就得不断买新卡,所以就渐渐沉迷了。
在西安城南五年级的小小也是一位小马宝莉卡的重度爱好者,她说,自己玩小马宝莉卡,一方面是被卡的颜值、机制吸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和好朋友之间有话题,“同学们之间聊的都是小马宝莉卡,我如果不知道,就很不合群,小马宝莉卡是最近女孩子们之间的社交热点话题。”
谈起喜欢小马宝莉卡的原因,11岁的女孩嘟嘟说,小马宝莉卡的款式特别多,刚开始买的时候,每一包卡片里都有会拆出不一样的,感觉特别新奇,“ 我听说过这种卡片可以卖钱的,在官网都有指导价,所以有时候会算算我收藏的这些卡值多少钱,集卡多了,就觉得自己很富有。”
家长观点——
感觉小马宝莉卡像赌博 但认为有利于社交就没有制止
西安市民张女士的女儿很喜欢玩小马宝莉卡,谈起她对孩子玩小马宝莉卡的态度,张女士表示:“我不反对她玩,只要不沉迷,玩一玩没关系。”张女士说,自己小时候也喜欢收藏贴画、集邮,所以能理解孩子玩卡的心情,加上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玩卡也是学习外的放松,“她买卡都是我付钱的,我觉得不算太过分的话都可以支持。但如果孩子不经过家长同意,偷偷花钱买卡,这就是另外的性质了,发现苗头就要制止。”
家长李先生反对孩子玩小马宝莉卡:“这个机制不好,有的卡包里有稀有卡,有的卡包里没有,贵的卡包拆出稀有卡的机率高,这真的很像赌博。我不支持孩子玩卡。”但是李先生也表示,目前还没有彻底不让孩子玩卡,因为周边很多孩子都在玩,彻底制止了孩子就没有社交了,“还在思考怎么能让孩子逐渐远离卡游。”
律师说法:
10岁孩子未经家长同意购买大额商品行为是无效民事行为
陕西稼轩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舒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本案中,林女士的女儿10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购买大额商品的行为明显与其年龄、智力明显不符。该购买行为在林女士不同意、不追认的情况下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也就是便利店老板应将收取的5000元予以返还,同时林女士也应当将女儿购买的卡片予以返还,即“双方返还”。
便利店老板称对超过100元的商品会过问,表明其内心已经有意识到未成年人无法独自作出大额交易行为,但是依旧放任该未成年人在店内消费,且累计达到5000元,即该商家对该行为给林女士造成的损失具有相应的过错。
另一方面,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条和第十六条,林女士应切实履行好对孩子的教育监管义务,加强与孩子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同时,家长应切实管理好家庭财产,保管好银行卡密码,手机支付密码,设置好银行卡的动态即时提醒,以便及时发现非常规消费,避免更多纠纷。因此,林女士对其孩子未尽监护职责,也具有相应过错。
因此,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后续处理,在林女士与商家友好协商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律师建议林女士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商家返还消费款。如仍无法解决问题,林女士还可选择走司法程序解决该纠纷。
专家声音:
孩子迷恋小马宝莉卡 是社交认同心理在作祟
知名教育专家刘鹏认为,现在的孩子迷恋小马宝莉卡的原因,是一种社交认同心理在作祟,刘鹏说:“其实也不是说这个卡片真的好看得就一定要花那么多钱去买,主要是一种好胜心理和社交认同心理。比如说在同学朋友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竞争氛围,比如谁收集的卡片更多、谁拥有更稀有的卡片等。”
刘鹏建议家长,当遇到孩子沉迷这类卡片时,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孩子沉迷于卡片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卡片上的图案、想要在同学中展示,还是别的原因,“因为现在的小孩,当身边的同学都在收集小马宝莉卡片时,她为了加入进去,也会开始从众,这样去获得同伴的认同和接纳,以表示自己的合群,他们觉得谁拥有厉害的卡片谁就厉害。”刘鹏说,“关于花了8000多块这个事情,现阶段他们对金钱是没有概念的。而且现在数字化时代,金钱就是几个微信上的数字。花了就花了。所以必须要进行积极引导,从小就要培养对于金钱的概念。”
发现孩子沉迷卡游该怎么办?刘鹏也从家长、学校和社会几方面,分别给出了建议:
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些目标和规则组织或家庭活动,让孩子的注意力从卡片上转移出来。教育孩子理解物品的价值和金钱的意义,让他们知道收集卡片只是一种娱乐方式,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金钱。
学校可以组织主题班会或者小组活动,引导孩子们共同讨论卡片收集的利弊,以及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等问题。及时与家长保持沟通和合作,共同监督和引导孩子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卡片销售市场的监管,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禁止向未成年人无节制地销售卡片或采取不正当的营销手段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实习生 赵昱涵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西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7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