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
精神疾病是不是心理压力造成的?
若只是心理问题,为何需要服药医治?
临床上,我们也常遇到一些家属认为病患只需辅导或休养即可,不需吃药。使得个案无法接受完善的治疗,经常发病,造成极大的困扰。
精神医学的发展史中,有一段时期是由精神分析理论主导的,这段时期倾向以“心理问题”来解释精神疾病。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期,以美国为首的精神疾病诊断系统,将所有的精神疾病皆命名为反应,如“精神分裂反应”“忧郁反应”等。认为精神症状是个案对压力的反应。同时期,有许多学者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精神疾病的成因。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有一派学者认为是源于母亲过渡溺爱,使患者无法独立,造成患者依赖母亲,而诱发精神分裂症;也有学者认为是家庭成员沟通方式不健全,使子女人格发展失调,形成精神分裂;另有一派则主张是父母给子女的讯息常前后矛盾,让子女无所适从,影响患者的现实判断能力,......等等。
这些理论都曾“红极一时”,各自成为一家之学说,但是,也曾让很多患者的父母亲蒙受不白之冤——好像一切罪过皆起因于他们的教养方式不当似的。
现在,我们知道上述这些理论都是错的,其实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是个案体质上“生病”,和父母教育方式关系不大。“压力”也只是促成其发病的一个因素,而不是病因。
讨论精神疾病的病因,需考虑患者体质上的“生物因素”,以及和环境、压力等外在现象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中较严重的“精神病”,主要是生物因素引起。“精神病”包含前述的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郁症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如幻觉、妄想、错乱言行、失控情绪等,会让患者脱离现实,生活功能明显受损。
科学研究几乎已可确定,这些病都是“脑子的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仅及于症状表现及病程变化而已。
较轻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官能症”、“适应障碍”等等,它们的特徵是症状会造成患者的困扰,但不会影响他的现实感及判断力。
这些疾病的病因则较分歧,例如“适应障碍”的“心理社会病因”大于“生物因”;而精神官能症,如“恐慌症”、“强迫症”等,以前常用心理因素来解释的疾病,现在也证实其“生物因”较“心理因”来得重要。
环境、心理因素较强的病,治疗上以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环境改善等处置为主,药物为辅,甚至不需药物。
生物因的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当然需要以生物的方法来治疗,例如最常用的“药物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药物在这些“生物因”的精神疾病治疗上有其绝对的重要性,要真正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必须和其他治疗模式配合。例如“恐慌症”的治疗,除药物外常辅以“认知行为治疗”;又如“精神分裂症”,其辅助治疗更是多样化:行为修正、团体治疗、职能复建等等。这些“非药物”的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1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