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黔南日报
荒坡栽下“摇钱树” 火红日子进家来
——都匀市墨冲镇新蒙村见闻
本报记者 李光有
稻谷黄刺梨香,家家户户丰收忙。
入秋过后,都匀市墨冲镇新蒙村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家家户户都在为大田里金灿灿的稻谷和山上黄橙橙的刺梨丰收而忙碌着。“忙不过来”带旺了村里的人气,更鼓足了村民的钱包。
目前,新蒙村已采收刺梨鲜果60余万公斤,加工刺梨干果7500余公斤、刺梨果脯4000余公斤,产值达180余万元,仅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15万元以上。
“荒坡栽下‘摇钱树’,火红日子进家来。”说起刺梨产业的发展,新蒙村群众心里总是乐滋滋的,笑得合不拢嘴。
新蒙村位于都匀市南部山区,距市区40多公里,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地多、野生刺梨多,发展刺梨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15年,常年在外跑生意的村民杨龙普回到家中,率先在自家苞谷地里种下了第一批刺梨。在他的带动下,大寨组和拉补乃组110户人家的500多亩苞谷地都改种了刺梨。2018年,这两个组的刺梨产量达到75吨,收入超过14万元,户均收入1200多元。
刺梨成了村民眼中的“摇钱树”,被新蒙村确定为“要下大力气发展的主导产业”。在杨龙普的带动下,从2018年起,新蒙村群众就在自家房前屋后、荒坡荒地上陆续种植了3000多亩刺梨。
新蒙村成了当地有名的“刺梨村”,但由于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群众管护不力等因素,刺梨的经济效益“并没有群众期待的那样高”。
如何推进刺梨产业,破解发展难题?
在多方调研和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后,新蒙村整合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村级合作社三支队伍力量,从共同抓好刺梨管护、抓好市场销售、抓好产品深加工的“三个抓好”入手,凝聚合力推动刺梨产业发展壮大。他们在上级部门和帮扶单位的支持帮助下,组织群众外出考察学习刺梨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水平;邀请农技专家开展实操培训,手把手指导群众学习果苗施肥、枝干修整等技术,免费提供剪刀、施肥农具等,通过规范种植管理、规范技术农资、规范采收技术和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将全村刺梨种植户有效组织起来,共同抓好刺梨管护。新蒙村组织村“两委一队”成员和种植大户积极跑市场、找销路,与相关企业、商家签订刺梨收购协议,利用农闲时间召开群众会、小组会,入户宣传刺梨收购标准,着力抓好市场销售,解决销售难题。该村抓好产品深加工,积极申报项目、寻找企业合作,与龙里、贵定等县的刺梨加工企业达成鲜果销售合作协议;筹措资金,筹办刺梨果脯、干果加工厂房,建设储存冷库,引进刺梨加工生产线,拓展刺梨果脯、干果深加工业务,提高刺梨经济效益,增强群众发展信心。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新蒙村的刺梨产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刺梨真正成了当地群众的“摇钱树”“致富果”。
“自从栽了刺梨果,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多。”拉补乃组罗绍兰家种植了30多亩刺梨,她笑眯眯地说,“去年收成不大好,只收了2万来斤,卖了3万元。今年,仅大果就收了1万余公斤,还有几千公斤小果正在收,收入肯定要比去年好。”
“接下来,我们将抓住乡村振兴的东风,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延伸刺梨产业链条,共同开发刺梨干、刺梨果脯、刺梨酒等系列产品,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驻村第一书记王方学满怀信心地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8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