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红心猕猴桃喜获丰收。 黄庆松 摄
钟山区保华镇阿勒河村冬桃丰收。 黄庆松 摄
水城区花戛乡天门村红米丰收。 谢勇勇 摄
鲁媛 向秋樾
白月,洒彻田野;
蝉鸣,蛙声一片。
秋分姗姗,碧水潺潺,苍翠繁茂的茶园、金黄璀璨的沃野、错落有致的阡陌,流淌着时和岁丰的酣畅淋漓,也诉说着凉都人民稇载而归的甘之若饴。
一张张绽放的笑脸,充盈着对物阜民丰的殷殷期盼,传递着对岁稔年丰的拳拳在念。近年来,六盘水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聚焦聚力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大力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向纵深拓展。
秋来到,当丰收的号角吹响,金黄刺梨激荡澎湃动能,猕猴桃诉说着层层甜“猕”,匍匐在苍翠中的“绿色银行”,将点“果”成“金”的秘密开启。于沃野流金处舒画卷,在颗粒归仓里话丰年,一幅幅丰收图景勾勒出凉都人民的奋斗故事。
现代农业高歌起,无限生机绽沃野。六盘水立足“山地特色”基础,抓牢“优质生态”优势,丰富“农业产业”业态,着眼“现代高效”目标,加速“人、地、钱”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在困境中破“难点”,通“堵点”,补“短板”,让山地农业大有奔头。
破瓶颈:立足山地拓新路 巧打差异“特色牌”
地处乌蒙深处,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城市,耕地“高、少、碎、瘦”的特征呈现出的是六盘水农业生产的先天不足。
如何将制约农业效益的“穷山”,变成高效农业发展的“靠山”?
六盘水立足山地资源,因地制宜,结合资源禀赋、乡土特色,选准特色产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念好了“山字经”,打出了“特色牌”。
六盘水市水城区龙场乡龙场村,蔬菜产业园内白色大棚银光闪闪,一畦畦蔬菜青翠欲滴,散落在四处的喷灌设备不时运作,浇灌着还未成熟的菜心。
躬身走进大棚,在园区做工的村民康米娥又继续投入到除草的工作,她随手指向一颗菜心,脸上是盈盈笑容,“我们基地里种植的都是‘喜凉蔬菜’,这一批菜长得非常好,很快又可以采收了。”
什么是“喜凉蔬菜”?龙场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杨杰介绍说,“喜凉蔬菜适宜在气候冷凉的地区种植,生长温度保持在17摄氏度至25摄氏度的范围。”
地处北盘江上游的龙场乡龙场村便拥有这种优势。这里平均海拔1700米,有效积温4500摄氏度,日照时数1435小时,年平均气温15.3摄氏度,是种植高山坡地喜凉蔬菜的好地方。
过去,龙场村还是以种植玉米、洋芋等传统作物为主,但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作物产量常常不高,导致农民收入较低。
为了补齐产业布局短板,拓宽乡村增收致富渠道,2017年,龙场乡因地制宜打造蔬菜产业园,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建设了占地81.33亩的蔬菜育苗中心及19组53个单体大棚,还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现代物联网和一座储量1000吨的冷库。
设施到位,配套齐全,一拨拨喜凉蔬菜在龙场乡茁壮成长,构建出新的产业发展业态。
好的机遇还在不断涌现。2021年,借助东西部协作契机,六盘水市引进广东俊瑞农业有限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六盘水市俊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以龙场蔬菜产业园为中心,与水城区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直供基地,建立起从种植到管理、从加工到餐桌的可控闭环,龙场乡的蔬菜从此有了更多销路。
“这里的昼夜温差大,种出的蔬菜品质好,在广东很受欢迎,很有市场竞争力。”六盘水市俊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负责人张成金评价说。
截至目前,蔬菜产业园规模已达500亩左右。今年上半年,园区种植了340亩四季豆,产量达110万斤,产值200多万元。
因“山地”而制约,也因“山地”而破局,于薄弱环节发力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诚如海拔高、土贫瘠的龙场乡,在螺蛳壳里造出“新天地”,将气候与土地“玩”出新花样。
无独有偶。这个9月,凉都大地“丰”景独好,山地农业结出累累硕果。
在钟山区保华镇海螺村,金盏花迎风开放。立足低纬度高海拔、土壤有机质较多的优势,海螺村打造香药草种植基地,探索农旅一体化发展。正在采摘的村民张桂书满脸喜悦,“每天给公司采摘鲜花,一天有100元的采摘务工费,一月下来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水城区野钟乡响石村,皱皮辣椒缀满枝头。因地势高,土层深厚,响石村挑中辣椒种植。400余亩辣椒,100余万斤产量,232万元的总产值,今年,在原材料供给、品牌效应、大宗销售基地的加持下响石村“椒”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立足山地,突出重围,乘风而上,如今,高山蔬菜、错峰松茸等一大批特色产业竞相在凉都群山间怒放。
稳信心:生态发展激活力 绿色富民产业兴
9月下旬,走进六枝特区月亮河乡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即将成熟的稻田散发出阵阵稻香,偶有微风拂过,沉甸甸的稻穗左右摇曳,掀起稻浪。
“最多还有半个月就要收割了。”月亮河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仕龙喜不自胜。在等待稻谷成熟的这段时间,韦仕龙也没闲下来,临近中秋佳节,他正忙着给各个合作机构运送产品。一家开在钟山区凤凰新区的特产店老板告诉笔者,月亮河有机红米卖得不错,顾客口碑也很好,这次,她又回购了几百斤。
销量好,口碑佳,源于产品里的核心要素“有机”和“生态”。
2008年,回乡创业的韦仕龙被家乡的自然条件所吸引。“空气清新、红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无工业污染,是个纯农业乡村。”他决定留下来,规模种植月亮河以口感香醇闻名于周边地区的红香米。
生态农业大循环,有机土壤是关键。按照有机水稻种植要求,不能使用肥料和农药,韦仕龙便配套修建了2个小养殖场及2个沼气池,分别用于养殖猪、牛,通过产生的猪粪和牛粪改良土壤,让红香米更好生长。
通过多方努力,韦仕龙生产的红香米顺利通过有机认证,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有机循环农业的决心和信心。严控流程、技术标准、提升品质……韦仕龙通过机耕、种植、深加工后,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发展链条”。
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有机农产品,月亮河乡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成为孵化产业的温床。如今,“月亮河红香米”名气越来越大,年销售额达650多万元,有机红香米种植达650亩,初步形成了有机循环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
有机种植,拓新产品价值;生态循环,孕育产业发展。绿色与发展,生态与产业,相互促进、彼此成就。
不断攀升的六盘水深谙此理。近年来,六盘水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镇域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以规模抢市场、以市场定规模,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绿化质量不断提升,逐步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瞭望凉都,处处遍布绿色发展的足迹,激荡着生态与产业并行的蓬勃动力。
盘州市普田乡雁子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生态农业循环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蔬菜、软籽石榴、刺梨、畜牧及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产业,促进村民增收,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通过生态培育,精心管护,石榴产量逐年上升,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70万斤。”雁子村软籽石榴基地入股大户吴有贵喜笑颜开。
一片茶叶何以成为“金叶”?六枝茶园以行动作答。当地紧扣“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条主线,对标准茶园建设、品质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等环节采取严格措施,把“绿色+”融入产业发展,构筑起一张巨大的质量防护网,让消费者喝上一杯“干净茶”。闻着茶叶的清香,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越来越多的六枝农民端上“旅游碗”、吃上“产业饭”、过上好日子。
生产绿起来,质量提起来,乡村美起来。漫步在凉都大地,乡村振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六盘水10余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韦仕龙说:“有了政策引导、典型引路、效益对比,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我们越干越有奔头。”
寻路径:农机上山路渐宽 现代农业效益好
与一望无垠的广袤平野不同,乌蒙腹地的六盘水有着嶙峋的美丽,却也困于发展的藩篱。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煤炭基地,六盘水市农业生产先天条件拘囿于山高沟深,耕地零碎的现实困境,山地占比97%,耕地25度以上占47%……
靠天吃饭实属无奈之举,可传统农业思维的桎梏又岂是一朝一夕。彼时,和土地一样贫瘠的还有农民那干瘪的口袋。
田间道路通达率不高,下田设施不足,农机运到田难,农机作业也难……想要农机上山,首先要解决耕地宜机性的问题成为贵州省各级农业部门的共识。
为此,贵州省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双同步”,制定发布《DB52/T1675-2022丘陵山区土地宜机化整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鼓励引导各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1.8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54.8亿元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提升等投入。
大山臂弯里,得益于提质增效的纵深推进,钟山区保华镇二道坪村的田地里热闹非凡。玉米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排排玉米被吞入收割机“腹”中,而一棒棒成熟的玉米则直接进入收割机的粮箱里,秸秆随即被粉碎……“没想到苞谷都能用农机收!收下的苞谷棒一点都没碎,十分完整,还把苞谷秆直接碾碎还田,真是太好了。”一旁的村民啧啧称奇。
过去农忙时节,二道坪村里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除了使用人力耕种附近成片的地块,村里部分零散土地仍处于撂荒状态,生产效率不高,更浪费了土地资源。
此时,以二道坪村为试点,22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项目开展得风生水起。村里组织起一支农机专业服务队,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大势所趋,在重点服务好本村农户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主动向外拓展市场,耕种作业面积正不断向邻村扩大。”在二道坪村致富带头人李虎心里,昔日单薄的发展家底,已慢慢褪去寒苦之义。“今年玉米亩产增收510元,大豆亩产值达700元,与之前的人力相比,机械化运作后每亩还能节约400元,预计能有50万元的收入。”揣着这本“经济账”,李虎打心底满足。
向土地要效益,于逆境中奋起。六盘水深谙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大局,是落实“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重要举措,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积极沟通探索市场运作模式,争取农业现代化基金3.73亿元加快在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进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高效益”,全力打通农机上山下田的“最后一米”。
窥一斑而知全貌,2022年以来,六盘水累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84个,5大粮油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为40.77%。“以前拿着机器白送都没人要,现在农户都爱上了这个‘小铁牛’。”2007年来到六盘水做农耕机生意,从销不出去到销往各地,四川商人林光华一语道破六盘水大踏步走向农机上山兴农路的嬗变。
从“人不闲地不闲就能赚钱”到“人闲地不闲也能赚钱”,如今,六盘水走出一条产业化、差异化的山地特色农业路子,把田间地头激荡的科技动能转化为增产丰收的无尽喜悦。
固根基:精准发力新赛道 提档升级品质精
单一性是六盘水农业发展的厚重底色,立足当下,做精一枚果、延长“一条链”,对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0年,六盘水市提出建设“两园一田”项目,以“两园一田”为抓手,六盘水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重点的山地农业特色产业,当更多“土特产”从磅礴乌蒙中跃起,六盘水“一煤独大”的格局奋力转型“多点共进”。
坐落在北盘江北岸的野钟乡,曾是水城区的“穷乡僻壤”,囿于荒漠化、石漠化的制约,群众只能靠薄土里的玉米、土豆、大豆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2014年,水城区精准选择刺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优质刺梨鲜果年产量1100吨,年产值660万元,喀斯特山地“长”出的“绿色银行”鲜明揭示了发展优质刺梨优质鲜果是适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8月18日,水城区40万亩刺梨丰收的号角在野钟乡发射村吹响。“我们家去年收获了25024斤刺梨果,是全乡收成最多的,收入近70000元。”谈及刺梨收益,金灿灿的刺梨变身“绿色提款机”在种植大户徐龙贵身上生动演绎。
特色是“生命线”,增效是“压舱石”。山川江河孕育的千年农耕文明中,没有什么比“舌尖上”的幸福来得更直接,也再没有什么比辛勤劳作一年后攥在手里的一沓百元现钞,更让人安稳。
“要在提升刺梨的经济价值与带动16万农户增收两方面同步发力。”作为六盘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紧扣刺梨产业提质增效,与多家科研单位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协作,研发上市了刺梨汽泡饮、刺梨原浆、SOD口服液、刺梨复合果汁饮料等多款产品,今年4月,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申报获得了保健品生产资质,成为目前六盘水唯一一家拥有该资质的企业。
跳出一隅,纵览全局。坐拥117.56万亩刺梨的六盘水,是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州,把规模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六盘水涌现出刺力王、初好、天刺力等刺梨精深加工企业9家。
土地由“散”到“聚”,资源的优化配置,革新了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观念,促使产品链与产业链环环相扣,供应链和价值链互促共进,绿色、生态、高效成为发展共识。
产业由“粗”到“精”,体系的强化链接,引导市场要素与农村特色资源对接,把现代化经营理念引入产业发展,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粗字号”向“精字号”的递进,为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画上生动注解。
当沉睡的土壤和气候等资源“活”了起来,一颗颗果实汇聚成一条条产业带,绿了陡山坡,富了小村庄。
锚定方向,步履铿锵。以“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400万亩,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打造了年加工万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和贵州最先进的分级包装生产线……今朝千年梦,劲吹“和美”风。在时间的长河里,六盘水提笔“从无到有”的荡气回肠。
一手抓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好“特色牌”、种好“摇钱树”、舞活“产业链”,六盘水用转型之笔勾勒出农业坚定前行的清晰轨迹,这是深入做好山地特色农业文章的题中之义,更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的坚定不移。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2023年,预计全市猕猴桃产量6.3万吨,较去年增长29.9%,刺梨鲜果产量8.6万吨,比上年度增长10.2%;全市投产茶园29万亩,生产干茶产品9163吨,产值23.33亿元……当数据综合在一起,汇成了六盘水一路奋斗的印迹。
前进的道路如攀巨峰,需要目光如炬的智慧,壮士断腕般的决心,赴汤蹈火的勇气,雷厉风行的执行力以及所有人众志成城的毅力。
实践证明,六盘水可以挣脱枷锁,越过藩篱。过去的答卷,已经被装订成册,新的征途,等待着我们继续探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3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