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标杆2023丨唐立梅:讲述“两极”科考的故事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2-28 10:40:00 来源:新京报

“海里有什么呢?为什么要去科考呢?”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在茫茫的蔚蓝色下面,在幽深的海底,有连绵起伏的山脉,有宽阔平坦的海盆,蕴藏着巨量的矿产宝藏和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源。在洋中脊,有多金属硫化物;在海山,有富钴结壳;在海盆,有多金属结核和稀土。关乎未来的国际资源争夺,也关乎生命起源……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海洋地质学家唐立梅在自述文章里这么写道。她曾随“蛟龙”号一起在西太平洋深潜,也曾随“雪龙”号一起赴南极科考。她是中国第一位兼具“两极”科考经验的女科学家。

科研之外,唐立梅将自身的经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致力于为少年儿童做科普。从2013年至今,她已参与科普活动约两百场。

2023年7月,中宣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六部门公开发布2022年先进事迹,唐立梅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从田野,到深海

1981年,唐立梅出生在河北蠡县的一个村庄里。那里有广阔的田野,但学校没有科学课,身边没有科普读物——小时候,唐立梅唯一读过的课外书籍是一本作文选。

不过,就像那个年代的许多孩子一样,被问起长大后的志向,还在小学的唐立梅就说过,“要做科学家。”尽管“科学”对她而言还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更明确的是,她从小就喜欢学习,认为学习是顶快乐的事,“只要坐在那儿学就行了,不用去拔草、割麦子,多好啊。”

唐立梅说,自己的父母没有上过高中,但出于朴素的愿望,一直很支持自己和哥哥的学习。家里条件并不好,常年吃红薯、米汤和玉米粥,吃干饭都是奢望;父母连一根腰带都舍不得买,总用绳子拴着裤子,省下钱给两个子女交学费。

她也不负众望,成绩一直拔尖,读完本科读研究生,最后考上浙江大学的地质学专业博士。

读博期间,写论文带来“无数次的彷徨和绝望”,唐立梅说,自己常常是走路、睡觉都在苦思一个问题,以为想透了,一查文献,发现是已存在的或是错误的观点。为完成论文,她还环海南岛两次进行考察采样。这种深度思考与探索的劲头让她着迷。

也是在读博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两位研究员来浙江大学作报告,讲到海底有盲虾,有“黑烟囱”热液氯化物,她觉得好新奇,像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她决定把地质科研从陆地转向海洋。2010年,博士毕业后,她顺利考入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进入研究所后,唐立梅赴西北印度洋、西太平洋等地科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多项课题研究,内容包含“西太平洋深部地幔过程”“雅浦海沟俯冲年代及岩浆作用”等,并在主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13年9月,唐立梅迎来了她科研人生的重要节点:参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次试验性应用科考。

标杆2023丨唐立梅:讲述“两极”科考的故事

唐立梅在“蛟龙”号中。受访者供图

那年的9月7日早晨,唐立梅与两位同事随着“蛟龙号”下潜到2774米深的西太平洋海底。下潜密封舱的直径只有2.1米,还载有拍摄、生命支持等系统设备,留给人的活动空间很小。唐立梅与同事们只能坐着不动,或半跪在观察窗前探望。舱内没有洗手间,几人前一天的晚餐后就不再饮水,当天的早餐也只吃了几块饼干和一个煮鸡蛋。

唐立梅说,那次下潜的科研目的是调查海底矿区资源。他们随着潜器探访了采薇海山,看到成片的灰白色沉积物落在海底,像火星表面。周遭则是外太空一般的浓黑,伴有一些“在陆地上难以想象的生物”,比方说半透明的、粉色的海参,像水晶丝袜一样晶莹剔透的海绵,还有像彼岸花一样的、“一根茎托着一朵花”的化能生物……

在海底近10小时,唐立梅与同事们采集了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两管沉积物及11种生物样品后,上浮并完成了此次科考。

2017年11月,唐立梅的另一个科研大事件来临,她参与了为期165天的中国第三十四次南极科考。去往南极的路上,因晕船不适,她连吐了三天,头痛欲裂;频繁地倒时差也让她筋疲力尽。

一天早上,她起床后发现,窗外风平浪静,出现了大片的浮冰——船进入南极圈了。“开始有个别的企鹅出现了,在水里游,又蹦到冰上,蹒跚走路的样子真是可爱。也开始有海豹了,懒懒地躺在冰上,像个胖胖的大肉虫。”那时她想,一切的艰辛在此刻都值得了。她成了首位随“蛟龙”号深潜大洋,且赴南极科考的的中国女科学家。

标杆2023丨唐立梅:讲述“两极”科考的故事

在南极,唐立梅与“雪龙”号合影。受访者供图

南极考察时,每天早上八点,直升机把她与同伴们送到一座岛上,进行野外调研和采样。唐立梅回忆,终年积雪不化的南极很难行走,“每一步都有一个深深的雪窝,有的地方下面有鹅卵石,很滑。”有时她一上午就采了几十公斤样品,背不动,就堆在一处,插一个旗子,等晚些时候直升机来拉。

通过研究采回的岩石样本,唐立梅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南极至今有38亿岁了,我的样品帮助我研究距今5亿年的南极的故事,那是它青壮年时期的故事。”

十年科普

2013年,结束“蛟龙”号深潜不久,唐立梅接到浙江大学校友志愿者组织的邀请,去往一所杭州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进行关于深潜的公益讲座。

那是她生平第一次参与科普活动,面对两个班的小学中年级学生,“非常紧张,手都抖。”但当互动环节时,有孩子好奇地问她,“极光是什么样的?”她生出一种成就感来,意识到,科学家不仅要做科研,也要做科普。

她一直记得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当你白发苍苍垂垂老矣的时候,你需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到自豪,物质生活和你实现的占有欲,都不会产生自豪,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自豪。”丁仲礼院士也曾启发过她,“我们要用好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社会,同时也要讲好科考故事。”

标杆2023丨唐立梅:讲述“两极”科考的故事

科普课堂上,唐立梅与学生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从2013年起,唐立梅在各中小学、高校、电视台及互联网上频频参与科普活动,至今已有两百场左右。光是今年,她就做了五十来场科普。次数最多的时候,她一个月做十来场科普。她举例,自己的行程总是很紧张,一周有三四天要去外地出差,国内的跨城活动常常当天来回;不久前,她去迪拜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开完了会,又坐当天凌晨的航班返回中国,继续接下来的科普行程。

科普中,她讲岩石,讲海洋,讲各类奇特艳丽的海底生物,讲深海鮟鱇鱼的夫妻制度,也讲自己去深潜、去南极的科考经历。

“讲硬核知识点的时候,唐老师是一丝不苟、逻辑严谨的,但她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唐立梅的硕士研究生王政刚说,“她讲课有时天马行空,很少按教材照本宣科。她尤其会用比喻,比如把岩石比喻成曲奇饼干,里面的晶体就比作巧克力豆。”

类似的比喻,唐立梅举过很多次。“地球是由不同温度压力下烹制出的不同美味构成的,比如沉积岩是千层蛋糕,岩浆岩是带杏仁和瓜子仁的巧克力,变质岩是混合饼干。”“地球是一个鸡蛋,我的工作就是研究干掉的蛋清。”她曾撰文总结自己的科普心得:要善于描绘美好场景吸引注意力,采用形象化的比喻,用生动的语言让科学知识有温度,用讲故事的形式串联知识,保持幽默……

科普的次数多了,她所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海洋地质,有时也会讲到生物的进化、宇宙的诞生等话题。有一次她甚至办了一场“《甄嬛传》里的科学冷知识”科普,分析如角色的饮食习惯与人体味觉之间的关联等问题。

科普十年,唐立梅发现,学生们的参与感越来越强,提问与互动的意愿也增强了。她从2019年开始,每年夏天都去云南宣威给留守儿童及孤儿上科普课;年轻的、少数民族的女孩们穿着民族服饰来听课,听得格外上心、仔细,“眼睛都忽闪忽闪的,很有求知欲。”下课后,女孩们送给她许多手写信和手叠的爱心,信件的内容都很朴实,“有祝我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有说我是一位仙女的;还有的女孩说,自己长大后,也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普通的”科学家

谈到未来的规划,唐立梅希望自己保持运动、思考与阅读。她有时早晨5点就起来练瑜伽,日跑5公里的习惯也已坚持三年多了。跑步时她喜欢听书、听讲座,把一整套《三体》都听完了。她自述很少娱乐,从前喜欢看《甄嬛传》,但现今觉得讲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除非在场有特别大咖、专业的人,比如让我夹在两个院士之间讲,就会紧张。”今年以来,她没有在家歇过一次双休,这让她觉得有些愧对小学二年级的女儿。

标杆2023丨唐立梅:讲述“两极”科考的故事

深潜以后,唐立梅从“蛟龙”号出舱。受访者供图

在她小时候,最常见的课余活动是“傍晚去捉虫子喂鸡,夏天割草喂猪喂驴,冬天背个筐去果园捡树枝,背回来当柴火烧。”那时她急切地想要学习,因为一学起来,父母就不叫她干活。现在她的女儿正相反,她笑称,比起听她讲科学知识,她的女儿更喜欢去农场挖红薯,对一切动手活动都很感兴趣。

她感叹,如果在童年时就有现在的科普条件,自己或许会成长得更不一样。这也是她坚持于科普的主要原因之一。“唐老师说过,她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觉得自己身上有使命和担当,要坚持去帮助儿童和青少年们。”王政刚说。

唐立梅自评,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科学家,“我的很多同事都更优秀。”通过科普,她能够向大众传道授业解惑,这让她得以成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此外,她有一个做“普通的”作家的愿景。

语文和写作也一直是她的热爱,“读到优美的句子,心里都有一股现在我们叫做心流的东西。”随“蛟龙”号下潜完的第二天,她在休整的船上写了一篇海底日志,提到从开始下潜那刻起,她就期待看到海底的发光生物,下潜至350米深时,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了,“一颗一颗如流星般滑过,也有的像萤火虫一样在窗前萦绕而过,有时候看见一大串在眼前飘过去,雪树银花般晶莹,也有的本来聚集在一起,也许受了我们的打扰一下子散开去……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美呆了。”

2018年,她受出版社邀请,翻译了一本叫做《伟大的探险》的科普读物,书里讲述了21位探险家的故事。那是她第一次参与做书,成就感很强,“比发表专业论文还高兴,因为感觉面向更多人了。”这本书后来获得了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

今年年底,她的第一本原创科普图书《随“蛟龙”探深海》即将出版。在书中,她结合自己的科考经历,撰写出一套深海知识小百科,且随书附有许多图片,都是她出海深潜时,一手拍得的。

唐立梅说,待书出版后,她计划赠送一千册给母校中学,分别赠送两百册给广西孤儿公益学校、云南少数民族女童班,并将抽取部分新书销售额,捐献给蛟龙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计划基金。

现今,她的手头上已有四本科普读物的邀约。她还想再创作一部虚构的科幻小说,“纯文学的那种,”她说,“我的梦想是留下一本文学经典。”

她这样描述自己的“脑洞”:“在宇宙的架构下,写生物的进化、演化,从无机到有机的产生——主角是两条鱼,关于两条鱼的爱情故事,他们经历九次生物进化、五次大灭绝,进化成人类,灭绝又重生,最后穿越到宋朝,成了陆游和唐婉……”她盼望将科学与文学结合。

新京报记者 冯雨昕

编辑 胡杰 校对 刘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8 12: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新人物丨她成为科学家后,不想只当科学家
...会的人,因此她才能成为媒体口中的“到达过地球四极中两极(深海、南极)的第一位中国女性”。实际上,她还是一位善于将困难转为机会的人。既然每天要做这些总结的工作,又有一线的科研资
2024-08-22 11:55:00
中国首个南北极探索中心将在山东博物馆开馆——新之航南北极探索中心总策划鞠航
...集文化传承+沉浸文旅+科普研学+新文化场景消费于一体的标杆数字文博项目,重塑 “文化生产 — 传播 — 体验 — 消费” 的产业新格局。创新商业“新五感”空间运营 从流量收
2025-06-05 16:27:00
逐梦2024丨这些时刻,见证对星辰大海的一次次奔赴
...站之一,随着国际合作与国家部署项目成功落地,融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高高原”特色天文科研科普基地正在加速建成。2024年8月11日,在青岛大港码头,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
2024-12-23 16:48:00
研学热  淘学企鹅馆里涨知识
...领孩子们亲手触摸条纹斑竹鲨,讲述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故事,孩子们还可以体验到触摸海星与水母的趣味研学课程。这个暑假,哈尔滨极地公园最受欢迎和好评的研学活动“极地奇妙夜”也全新升
2023-08-02 07:36:00
同样是地球两极,为何北极可以随便登陆,南极却不行?
...而南极却截然相反,很难进入。那为什么会让众人对南北两极产生如此的看法与结论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的背后答案,那首先就要明白南极与北极之间的差别。下面,我们将对南极与北极的差异
2024-01-18 10:57:00
巾帼科普志愿者在行动
...梅也分享了她搭乘“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潜入大洋深处的故事。“当‘蛟龙号’下潜到350米时,外边全黑了,这时第一个发光生物像流星一样从我的观察窗前划过,后来又出现了非常多的发光生
2023-12-29 01:23:00
极地科考未来如何继续“破冰”
...察队设在乔治王岛的临时营地。 1人类为何渴望探索南北两极极地地区指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其中,南极地区以南极洲为中心,邻近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
2024-05-22 05:21:00
南极大陆冰川渐渐融化,冰川下或许存在的远古病毒被释放出来
...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了。随着气温的升高,南北两极的冰土层正在慢慢地融化。除了水平面急剧上升之外,南北两极冰层的融化还会为人类带来两种威胁性极强的物体——远古病毒和水银。
2024-06-18 10:35:00
...壮丽风光和科考现场。他生动讲述了科考队在南极的冒险故事,以及面对极端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拳拳爱国之心。在讲座过程中,陈教授与同学们积极互动,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还
2024-03-24 04:27: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烟台市中小学违规办学举报电话公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楠楠为保障学生合法休息权益,持续推进规范管理,9月30日,烟台市公布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市中小学违规办学举报电话及邮箱,接受社会监督。2025年国庆、
2025-10-01 10:50:00
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官方预约通道显示,截至9月30日21时30分,花江峡谷大桥景区10月1日和2日预约名额已满。游客计划前往时
2025-10-01 05:29: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会广 通讯员 王惠华近日,东明农商银行武胜支行成功拦截一起诈骗汇款,凭借工作人员的专业警觉与高效处置
2025-09-30 16:04:00
企业访谈|威海华坦东非产业园:助200余家鲁企开拓非洲
在本次“万企出海鲁贸全球”国际营销体系推进会上,威海华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香云作为非洲市场的国际营销伙伴代表,向与会企业详细介绍了公司在坦桑尼亚投资建设的对非经贸合作平台——东非商贸物流产业园的创新模式和服务体系
2025-09-30 16:04:00
创中国选手历史最好成绩!宁诺学子李优征战UCI公路自行车世锦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周婉军实习生李成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军利)9月21日至28日,2025国际自行车运动联盟(UCI)公路自行车世界锦标赛在卢旺达举行
2025-09-30 16:06:00
航空路小学“七彩光”小记者社团探访八七会议旧址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 通讯员吴娟)“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9月28日,八七会议旧址纪念馆内,江汉区航空路小学“七彩光”小记者社团的集体朗诵声慷慨激昂
2025-09-30 16:08:00
突破技术壁垒!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乳腺活检旋切手术,为患者解忧
鲁网9月30日讯(记者 吴美琳 实习记者 李安琦)9月29日,两腺外科负责人徐君玉带领其团队,成功为一名 68 岁女性患者实施了乳腺活检旋切手术
2025-09-30 16:09:00
鲁网4件作品摘得“金沙滩啤酒城杯”奖项 省级主流媒体以专业传播为青岛啤酒节赋能
鲁网9月30日讯(记者 薛同春)近日,由青岛国际啤酒节西海岸新区组委会办公室与青岛西海岸啤酒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金沙滩啤酒城杯”优秀宣传作品评选落下帷幕
2025-09-30 16:10:00
三明学院两名教师入选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贾鹤鸣与学生合影。三明学院供图东南网9月30日讯(本网记者 肖晓敏 通讯员 吴爱娣)近日,斯坦福大学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共同发布2025年全球前2
2025-09-30 16:14:00
“短剧导演熬夜猝死”造谣者被行拘 东阳公安回应:重拳出击网络谣言
大皖新闻讯 9月29日晚,浙江东阳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日前网上流传的“短剧导演熬夜猝死”信息,经核查,系谣言。9月30日下午
2025-09-30 16:19:00
第二届中华文化与青年领导力论坛在京举行
2025年9月28日,第二届中华文化与青年领导力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本次论坛旨在共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09-30 16:21:00
全球百名专家学者齐聚 共绘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新图景
9月26日至27日,由宁波大学音乐学院与江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江南音乐文化暨宋元古谱国际学术会议”在宁波大学朱学林报告厅隆重举行
2025-09-30 16:52:00
渡江战役纪念馆、名人馆“十一”举办文化惠民公益活动
大皖新闻讯 国庆中秋假期,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和安徽名人馆都将举办文化惠民公益活动。游客能在此观赏到原创展览、文艺汇演
2025-09-30 16:57:00
笔墨丹青迎国庆 鄠邑区举办国庆书法作品展
9月29日,由鄠邑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主办,鄠邑区文化馆、鄠邑区书法家协会共同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西安市鄠邑区群文书法作品展”在鄠邑区文化馆开展
2025-09-30 17:05:00
宁河融媒宣讲团:45年的等待 扫码阅读手机版
天津市第三届基层理论宣讲员风采展示活动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或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或是告别新婚的妻子
2025-09-30 1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