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文汇报
报名人数创新高,沪上“最热”青少年科技赛事新增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
科创大赛为何多了“讲故事”的附加题 ■本报记者 沈湫莎
全市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青少年科技类赛事——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昨天在科学会堂开幕。本届大赛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共收到1.5万余份申报材料,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科创成果项目占比超75%。
今年大赛首次引入创新素养与综合素质考察,进入终审环节的“科创少年”需对某个科学话题即兴表达自己的看法。专家表示,这道附加题体现了大赛逐渐从“评项目”到“选人”的转向,重点考察参赛学生的科研潜质,也让一部分由家长、老师越俎代庖的“大师课题”无所遁形。
“三个随机”确保考察“真课题”
根据今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要求,面向入围青少年科创成果板块终审的中学生,增设“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环节,组织“多对多”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全面考察参赛学生的创新素养、科学意识、探究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我平时话就比较多,这次也比较有信心。”上海民办位育中学学生章博熙一脸轻松。在综合素质考察环节里,“随机”是关键词。主办方表示,上海在国家要求的“两个随机”(学生随机、题目随机)基础上,又增加了“评委随机”。每间考场由随机组队的3名评委和电脑随机派位的10名学生组成,考题由学生代表随机抽取。
孩子们十人一组,组内分成两个小队,可以选择率先亮明观点,也可先聆听别人发言;可以全组一起合作阐明观点,也可辩驳对方观点火力全开。经验丰富的评委透过孩子们的即兴表达,考察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知识储备,用随机抽取的“真课题”选拔有创新素养的学生。
创新需从不同的声音里长出来
面对当下青少年日渐高涨的科创热情,今年大赛的评委库堪称豪华:共邀请1040名评委参与,其中93%以上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在考题的选择上,组委会请专家聚焦科技发展前沿、结合社会热点列出了一批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比如“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既能考察孩子们对天文、航天等科学技术的理解,又能窥见他们的人文素养。
“从现场情况来看,孩子们的表达欲较强,但表达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位评委表示。比如,在阐述“你认为人工智能能当好心理医生吗”这一话题时,10名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无人提及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思辨力不足。这位评委指出,或许是因为现场提供相关背景材料的关系,孩子们的回答大多集中在已有信息的扩展上,而没有引入更多新的探讨,更有人对着材料做起了“阅读理解”,而非阐明自己的观点。
“科创不仅是埋头钻进实验室、数据库,还需走出小天地,打开视野,碰撞思维。”不少评委希望学生能更大胆一点,在表达中多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对考题的质疑、对他人观点的反驳,这些可能会让讨论更精彩。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学会“讲故事”背后有更多深意
事实上,出色的表达和良好的沟通是科研必备的素养,考察孩子“讲故事”的能力也是国际青少年科创赛事的惯例。比如每年吸引百万名学生参加的FIRST机器人大赛,参赛者不仅要发挥口才邀请其他团队联手,赛后还要陈述对赛题的理解、讲述机器人研发的故事等。10年前,曾有人这样评价大赛上中外选手的差别:“中国队喜欢钻研技术,外国队更愿意展示自己。”而今,中国选手也开始用自己设计的手环来结交各路队伍,或是拉着裁判聊聊自己对机器人的思考。
想要讲出精彩的故事,不妨从动手做开始。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认为,在即兴表达中,说和做是一体的,从众多科学大家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只有动手实践才能把兴趣变成志趣,从而讲出不一样的好故事。
“你好,能请你来听听我的项目吗?”在昨天上海青创赛现场,记者走在展示青少年科创项目的大厅里,这样的“邀请”接二连三。越来越多科创少年愿意主动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各自的成果,如果能吸引评委围观,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7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