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名人轶事/赵德明
钱公名山和祖父的一次赈灾交往
钱振锽,字名山,常州东门人,本为晚清进士,因不满朝廷腐败,愤而返常,在白家桥北首的寄园设馆授徒,教书育人,同时热衷公益慈善,凡有灾饥无不奋力,在本郡具有极高的威望。
2018年,我在续修常州大南门怀德堂赵氏宗谱时,看到上届宗谱中有钱公和祖父赵顺林的一段赈灾交往,反映出先人“悲天悯人、仁慈为怀”的宽大胸襟和懿德茂行,值得为人所知。
祖父生于1875年,原籍茶山赵家村,家有薄田三四亩,仅够糊口。为改变命运,祖父于民国初年只身来到东门,在水门桥堍开设恒裕布店。当时赵家村已有宗亲通过创办染坊发家致富,祖父原来也有一些染布技能,从中深受启发,为避开竞争就来东门发展。开始为小本经营,以纱易布,后来就专门收购手拉织机的坯布,拿到村上染色加工为色花布,然后销往城东一带,后来还远销苏北、皖南,每年赢利可观,但不忘感恩回馈,从事公益从不吝啬。上届修谱时,萧毓劲曾写有《赵君顺林序》,开篇写道:水门桥之东,市厘林立,为东郊首区,予(指萧本人)卜居于此者十数稔矣。随后写道:君之设肆于城东也,即移帐来此之年,以谨厚诚朴勤慎十余载,即获赢余……庚申沙洲水灾,士绅钱公名山暨余六人兴办鬻书助赈,君亦以钜资捐助,不愿书名,曰:天下犹一家,愧不能独承区区之助,聊表寸衷耳。据此可知,这次发生于1920年的长江水灾,导致今张家港市的数百灾民避难东门,当地五名士绅推举钱公领头,出资出力,完成这次赈灾。那当时还有哪几位呢,如今百年已过,事是人非,我辈岂能知道。
说来也巧,近日和近邻好友段国强聊到此事,他原在常州市总工会任职,他说他祖父段发根也是其中之一,当时段发根刚过二十,年轻力壮,也自告奋勇充当赈灾志愿者。段发根当时在东郊开设客栈,有较大的场所,专门架起大锅,负责煮粥发放,以济灾民。他还听说这次赈灾时间很长,因此资金花费不少,后来灾民返乡后还派员前来致谢,堪称一段佳话。
钱公是书法大家,尤以行书见长。按照惯例,钱公作为发起人,事后均会书写对联酬谢出资出力者。段国强记得家中曾有一副六尺对开红底对联,联句为“西川子云多识奇字,南阳诸葛广集众思”。对联上款是“发根仁兄惠存”,落款“名山钱振锽”并盖名山先生两方印章,甚为珍贵。我后来也问了父母亲,他们说确有此事,但祖父将对联留给祖籍赵家村的大伯家了。鉴于市场上机械织布盛行,传统土布走向没落,祖父便及时更换经营品种,在东郊街面择屋三间创办同泰丰糟坊,为前店后作坊,不几年经营就十分红火,祖父继续乐善好施。抗战前夕,祖父自感体力不支,便将糟坊交给父亲打理,他每天有空就坐在店里喝茶。钱公有时从寄园到城里办完事情回家路过,总会来店里喝茶聊天。祖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硕儒钱公是极其尊重的。我们兄弟四人都读东郊小学,祖父当初也是校董之一,原来家中曾有一张拍摄于民国三十七年东郊市民小学办公室落成时全体教职员工和校董的合影照片。
可能是钱公主持赈灾这类慈善事业太多的缘故,目前介绍他在武进马山、芙蓉以及溧阳、宜兴的较多,反而对东门家门口的这次赈灾经历未见文字,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但民国十四年赵氏宗谱中的记载及近邻好友的记忆,有助于我们回望这段历史,这也是值得欣慰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6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