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高动态实验室:搭建科研转化桥梁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6-01 09:4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高动态实验室:搭建科研转化桥梁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李世文

高动态实验室:搭建科研转化桥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加快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京津更多科技成果到沧州孵化转化,将“京津研发、沧州制造”落地落实。河间市政府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合作建成的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就是其中一项成果。

该实验室围绕国家对石油天然气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和河间市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开展“智能再制造”研究。自2021年运行以来,实验室联合申请发明专利14项,直接成果转化1项,为本地企业技术升级、产业提档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落户河间双向奔赴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动态导航技术实验室内,科研人员精心研究着一个个项目。不过,创新研究在首都,生产实践需求却在周边。

假使科研人员需要加工某个零部件,往往得到千百公里外的西安、成都等地才能完成。一次加工不理想,零部件还得继续搭着物流车往返两地。

在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建成后,情况变得不一样了。

河间实验室位于河间市瀛州经济开发区内,如有加工需求,科研人员只需推着小推车来到隔壁企业车间,想法能马上付诸实践。这样,原本最少一周能完成的科研任务,现在2至3个小时就能完成,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科研效率。

在河间建立分实验室,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河间市政府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需要找一个产业链完备、加工能力强的地方为科研提供便利条件。

高动态实验室在“高动态环境测量”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方面有多年的技术积累。沧州油气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大港油田、渤海钻探等企业是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之一。沧州的石油装备生产制造产业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河间,有200多家民营企业为石油钻采提供加工,企业设备先进、加工工艺完善、产业链完备。同时,河间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交通便利。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发展,河间依然有不少民营企业以机械粗加工为主,门槛低、能耗高、竞争激烈,在产业结构化升级的改革浪潮中,面临发展瓶颈。他们急需要高校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经考察,双方一拍即合。2020年4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河间市政府达成合作,共建“高动态导航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间实验室”,并由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间人张涛担任实验室主任。

2021年,实验室正式运行。每年有超过20名硕士、博士在此培养。实验室作为连接高校与地方的纽带,每年有上百人次的科研院所、国企专家等到河间调研考察交流,在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方面推动了区域内的产业进步。

融入本地助力发展

最近,实验室与河北长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合作的快速识别废旧机器零部件智能检测项目,进入初试阶段。

河北长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每年都会产出上吨级的废旧零部件,为了能够循环利用,公司设置专人专岗,凭经验用肉眼识别可用零部件。不仅效率低,零部件的可用标准也参差不齐。

经调研,实验室利用机器视觉、双目视觉、近表面探伤等技术,为零部件分拣装上智能“慧眼”。废旧零部件通过传送带经过一道道智能检查,让可用零件和不可用零件“分道扬镳”,实现了从人工分拣到智能分拣的转变。

张涛介绍说:“这次合作是长立公司负责人主动找到我们,邀请我们到企业参观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长立公司委托出资,我们负责研发。项目金额不多,但能看出,企业开始接受、认可我们。”

在实验室落地之初,大多数人并不相信几个大学老师会带着这么多研究生常驻河间。但两年过去了,实验室一直踏踏实实干事,大家有目共睹。

对于张涛来说,一个高校实验室,如何在县城经营运行,同样是种挑战。“一方面,许多企业不了解前沿科技,不知道在哪里寻求突破;另一方面,研发意味着投入,但投入不一定有结果,好多企业负担不起高额的研发费用,这让他们望而却步。我们一直以来合作的大多是实力雄厚的国企,而且已经保持了多年的合作关系,合作起来十分顺畅。但来到河间,合作却面临不少困难。”

为了更好地和本地企业加强联系、服务企业,张涛总结了一套思路:“首先要立足本地企业的需求,从小的项目开始合作,这样既缓解了他们的资金压力,研发又能立竿见影,让合作有了信赖的基础。还要和企业积极合作,申报省级、国家级的项目课题,为企业争取研发经费,提高知名度。”

如今,两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与实验室寻求合作,实验室与企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14项,直接成果转化1项,其中,与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合作的智能钻头项目,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冲破困难实现价值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实验室建立之初,尽管河间市政府提供了3000平方米的免费科研场地,但具体运营起来仍需要一大笔费用。

张涛简单算了一下,每年20多名师生日常办公、生活费用等开支将近100万元,为了实验室尽快投入使用,这些钱大部分以他个人贷款和工资的形式垫付。

比资金更让张涛头疼的是人才的引进。“相比在北京生活,很少有学生愿意来河间。”张涛说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没有生活品质就创造生活品质。

张涛明白,河间实验室并不仅仅是实验室,更是师生们的生活圈。于是,和大批实验设备一起入驻的还有许多绿植,甚至工位一旁的屋内,还有专门的猫舍,小猫软萌的叫声为沉闷的实验室增添了趣味。

为了能吸引更多学生,张涛还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学生李晓宇称他们的张老师是一个全能型“家长”:“张老师为我们购置洗衣机的同时,把洗衣液都买好了,实验室还有擦手的湿巾,好多想不到的地方张老师都为我们想到了。甚至因为实验室离市区较远,吃饭不便,张老师还专门买了车放在这,如果我们哪天在附近吃腻了,就可以自己开车去市区就餐。”

实验室内,学校“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在张涛看来,勤劳肯干的品质是首要的。来到河间后,连续3个春节,他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去年一年,他和北京家人团聚的时间不超过10天。有时候,他觉得愧对家庭,可更多时候,却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他,要坚持不懈向前行。

张涛认为,实验室是在协同发展的大潮下成立的,自己应该发挥一名水手的作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破浪前行。

好在,付出有了回报。如今,实验室运营慢慢步入正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也加入其中。更让张涛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周熠旭已经在河间建立了产业孵化公司,他将为实验室带来资金支持,开拓市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而马上,与河间市政府也将有更深的合作。

拨开乌云见青天,守得云开见月明。张涛依稀记得,当他近20年后再返回家乡时,家乡的变化给他带来的震撼。路变宽了,景色变美了,一个个企业崛地而起,诉说着这座小城的潜力和希望。多年前,他从河间走出,背上奋斗的行囊去到北京,如今,他回来了,带着一众人才建设家乡。张涛常说,要实现人生价值。他常因看到家乡巨变而没有自己参与感到空落落。如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张涛已经找到了答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1 11: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型实体实验装备能力。步入中裕铁信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一套高大的实验平台屹立于记者面前。“为满足科研项目的实验需要,我们投资3000余万元,研发了这套最大竖向动载达300
2023-11-21 01:46:00
...金9000万元支持企业自建或依靠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重点实验室,先后有78家企业挂牌成立研发机构,建成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国家级检测实验室、10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2024-01-14 22:07:00
研发出全球最大吨位的桥梁支座
...介绍,即使在今天,这仍是全球最大吨位的桥梁支座。在实验室度过许多“科研之夜”在主导完成世界最大吨位智能监测支座的研发及生产质量控制的同时,伍大成带领团队正式开始研发beari
2022-12-22 01:31
(聚焦青科会)“最强大脑”齐聚温州,推动脑健康领域科学研究
...协会、温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主办,瓯江实验室、浙江省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承办。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Ha
2023-11-12 19:28:00
标准化助力高维竞争
...再制造产业研究院,依托“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研究平台的智力、技术优势,在中国工程院两名院士的引领下,由一批长期从事
2023-01-10 09:56:00
世界级生物学者徐浩新、陈家明辞去美国教职,全职加盟良渚实验室
良渚实验室。资料图顶尖学者回国消息频传,他们踏上万里归途加盟国内科研院校,将引领相关学科发展,迈向国际学术前沿。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位于浙江的良渚实验室近日披露了两位世界知名学者
2022-12-17 11:36
汇聚侨界智慧,激发青年力量(环球热点)
...别学家唐纳德·门罗教授的团队,开始在信号与图像处理实验室进行前沿研究。此后,他在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总部任地球物理科学家,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持续深耕。 “2010年,我选择回国
2024-01-17 04:45:00
...在B2展厅,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基于数据业务网技术的跨境贸易便利化服务装备亮相。近年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质升级,贸易“蛋糕”不断做大。
2023-10-13 03:51:00
...美丽,城市建设也更好了。”在英国,马克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来中国后,他更想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和科研经验传授给中国学生,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好、科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让学生更好
2023-12-26 03:26: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