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经历长达三周的“难产”,美国“三号权力人物”终于落地。
当地时间25日,在国会众议院议长选举中,共和党籍候选人、路易斯安那州众议员迈克·约翰逊斩获220票的过半票数,当选新一任众议长。
约翰逊是谁?此前,连共和党三位大佬都没能触碰的众议长宝座,他何以能轻松收入囊中?
“僵局不能再持续”
自前任众议长麦卡锡遭罢免以来,刚刚过去的三周,众议长候选人如走马灯般变换,从多数党领袖斯卡利斯,到司法委员会主席乔丹,再到多数党党鞭埃默。他们或因票数不够遗憾出局,比如乔丹三轮表决都闯关失败;或是自知无法获得党内足够支持而主动退选,比如斯卡利斯和埃默。
这三位人选无一不是众议院响当当的人物,反观新议长的履历,现年51岁的约翰逊只是党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
他来自普通家庭,父亲是消防员,他自己是家中第一个大学生;步入政坛前,曾当过律师,并在路易斯安那州议会任职。
2016年,约翰逊首次当选国会议员,之后担任过保守派的共和党研究委员会主席。但是,他从未在众议院担任过高层领导职务。
不仅在美国政坛“段位”偏低,对美国公众来说,约翰逊也几乎没有“存在感”,大多数美国人都不认识他。
即使被提名后,外界也没怎么看好约翰逊,认为他也可能重蹈覆辙,因党内分裂而折戟。
谁知,结果很戏剧性。约翰逊赢得共和党人全票支持,从保守派到温和派,两边通吃。
三位党内大佬都没能坐上议长宝座,资历尚浅的约翰逊凭什么能成功上位?
在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看来,约翰逊上位或许与其资历无关,而更多与形势有关。
无论是对众议院还是对共和党来说,“僵局已不可持续”。
对众议院来说,众议长位高权重,议长缺位意味着任何法案都无法磋商,更别说表决。
尤其是迫在眉睫的预算问题。此前通过的短期支出法案只管到11月17日。如果议长“难产”,预算问题就没法讨论,政府“关门”风险也将上升。
这种不可持续的紧迫感也体现在一个细节中。吕祥说,有数名民主党众议员25日缺席现场投票,这等于给共和党让路,有意降低获得过半票数的门槛,以便尽快选出议长,使众议院能正常运转。
对共和党来说,深知折腾下去不会有结果,反而伤及自身。
目前,共和党在众议院占优,如果因为内斗选不出议长,导致众议院长时停摆,不仅无法对公众解释,还会浪费共和党的多数优势。长期来看,持续内讧还会造成严重“内伤”,甚至危及明年大选。因此共和党也想顾全大局,通过妥协以平息事态。
尽管很难解释为何选择约翰逊,但吕祥认为,至少目前来看,约翰逊或许是能被多方接受、被认为可加以观察的人选。
共和党会议主席斯蒂芬尼克这样评价约翰逊:“他是所有人的朋友,而没有一个敌人。”
约翰逊还被认为平易近人、行事沉稳、笃信宗教,没有因为过于张扬而背负政治包袱。
相比之下,前三位人选虽然资历深厚,但是都有不可打破的壁垒。
斯卡利斯和埃默,作为共和党温和派,都不能获得党内极右翼保守派的支持。埃默还被特朗普贴上“名义共和党人”标签。
在吕祥看来,乔丹本来机会很大,也得到特朗普力挺。但是,这位以强硬著称的保守派人士却受到党内温和派的强烈抵制。在后者看来,乔丹做众议长等于让党内少数派掌权,类似上演“蛇吞象”。
也有分析说,对前总统特朗普是否忠诚是共和党内竞争众议长的关键。比如,约翰逊被认为是特朗普的盟友。他在特朗普遭国会弹劾时,担任特朗普辩护团队成员,也曾质疑2020年大选结果,呼吁特朗普“坚强下去,继续抗争”。特朗普此次也向约翰逊送上支持。
不过,吕祥认为,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影响力固然无人能及,但是并不具有决定性影响,得到特朗普的背书只是加分项。事实上,特朗普支持乔丹的力度远大于支持约翰逊,但是乔丹最终并未当选。
考验可能才开始
虽然众议长选举总算尘埃落定,约翰逊也意外登上政治生涯巅峰,但是外界认为,对约翰逊来说,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
约翰逊当选后表示,自己在特殊情况下就任众议长,将致力于恢复人们对国会的信心。
在舆论看来,约翰逊可谓美国100多年来最缺乏经验的众议长。
新手议长上路,将如何领导分裂的众议院、弥合党内裂痕、收拾一堆烂摊子,包括预算法案、政府“关门”危机等等,着实令人捏把汗。
甚至约翰逊本人能否坐稳议长之位也被打上问号。
吕祥认为难度很大。首先,取决于他能否与“自由党团”所代表的党内极端势力协调。
其次,明年大选,众议院席位将全部改选,预计共和党仅有微弱优势,能否为约翰逊保驾护航并不确定。
再次,由于共和党内部严重分化,再加上如今议长替换门槛很低,众议长将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角色,更换风险很高。
约翰逊当选后,总统拜登敦促国会“快速行动”,向以色列和乌克兰提供支持,以及避免政府“关门”。
分析人士指出,相比主流派的麦卡锡,偏于保守的约翰逊可能会对拜登政府的内外政策产生影响。
内政方面,约翰逊热衷削减开支,他曾讽刺联邦政府是一个“怪物”,理应“挨饿”。他还反对同性婚姻和堕胎。舆论担心,他会推行更保守的社会和财政议程。
外交方面,约翰逊虽然力挺以色列——他承诺作为众议长提交的首份法案将是支持以色列的法案,但是他反对追加援助乌克兰。
目前,白宫提出为乌克兰提供610亿美元、为以色列提供140亿美元的补充预算请求。
吕祥认为,至少在明年大选前,拜登恐怕很难在以色列与乌克兰两个方向上同时获得众议院的支持。
暴露制度缺陷
今年以来,美国政治“奇观”似乎都被浓缩在众议院的闹剧中。
1月份,历经5天多达15轮的“马拉松”表决,麦卡锡才终于当选众议长。
可惜好景不长。因通过短期支出法案以避免政府“关门”,10月初,麦卡锡遭党内右翼保守派“背刺”,沦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被罢免的众议长。
接着,众议院迟迟未能选出“一把手”,以至于“瘫痪”长达三周。
舆论指出,此次众议长“难产”显示共和党人陷入“近乎荒诞的政治内斗循环”,是美国数十年来遭遇的“最严重制度性危机”之一。
在吕祥看来,党争也好,内斗也罢,都从根本上暴露了美国的制度缺陷。
一方面,美国宪法对党派没有作出任何规定,现行两党制度或者两党格局,基本是依靠桌下博弈形成的规则或惯例来维系,缺乏法律保障。
这些所谓规则可以变来变去,或者叠床架屋地设置。比如,麦卡锡之前能当上众议长正是接受了党内极右翼保守派的条件——同意将议长“罢免动议”的门槛降到只要一名众议员提出罢免即可。这种“一人罢免权”就是博弈形成的规则。
设置部分规则或许也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结果往往会乱上加乱。
另一方面,众议院的乱象与美国国内利益分化、权力产生机制有关。众议员从一州各选区中选出,通常代表小范围的局部利益。虽然美国是超级大国,经济也在持续增长,但是由于内部资源与发展红利分配不均,导致利益日趋分化。不仅各州之间,甚至一州内部不同选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收入水平等差异也在不断扩大。差异化的利益格局又造成民意分化,结果在两党内部都形成了“关键少数派”,或者说“强硬少数派”。眼下,共和党又在众议院占多数,多数党比少数党更有发言权,更有争斗资本,内部矛盾也更易显露,因此众议院的乱象也更为凸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