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当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下这掷地有声的二十字时,他不仅为后主刘禅勾勒出一幅治国路线图,更揭示了一个政权存续的根本法则。这份写于公元227年的表文,是丞相北伐前对年轻君主的谆谆告诫,其中特别提及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贤才,要求刘禅"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些被点名的人物,绝非偶然出现在诸葛亮的政治遗嘱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人才布局,体现了蜀汉政权在人才匮乏困境下的战略选择。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的人才群体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郭攸之、费祎、董允被定位为"宫中之臣",负责规谏君主、匡正朝政;向宠则被委以"营中之事",掌管军事要务。这种人事安排反映了诸葛亮"内外相济"的用人思想——内廷有贤臣辅佐君主决策,外朝有能臣处理军政实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被推荐者几乎全部来自荆州集团或与荆州有密切关联:费祎是荆州江夏人,董允之父董和为荆州南郡人,向宠为襄阳人。这种地域倾向并非偶然,而是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三大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本土集团)复杂博弈中的战略选择。
荆州集团作为刘备入蜀的核心力量,与诸葛亮有着天然的信任基础。在《出师表》的人才推荐中,诸葛亮试图通过提拔这批"自己人"来巩固政权稳定性,同时平衡其他政治势力的影响。然而,这种策略也暴露出蜀汉政权的人才困境——在"益州疲弊"的现实下,可用之才捉襟见肘,诸葛亮不得不倚重于相对熟悉的小圈子。历史学者田余庆曾指出:"荆州人士在蜀汉政权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这种局面固然保证了政权初期的稳定,但也为后期的统治基础狭窄埋下了隐患。"
细读《出师表》,我们会发现诸葛亮对每位推荐对象的描述都极为精准且有所侧重。称郭攸之"性行淑均",费祎"志虑忠纯",董允"晓畅军事",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这些评语绝非泛泛而谈的褒奖,而是根据各人特质安排的职务说明书。诸葛亮深谙"用人如器"的道理——人才如同工具,各有其用,关键在于将其放置在能最大限度发挥所长的位置。他对费祎的栽培尤其值得玩味,先令其担任侍郎,后迁为侍中,再外放为参军,这种"内外轮转"的培养模式,明显是在为蜀汉储备全能型治国人才。
诸葛亮的人才观在《出师表》中体现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德才并举"的选拔标准,既要求"志虑忠纯"的政治品德,也强调"晓畅军事"的专业能力;其二是"用人不疑"的信任原则,要求刘禅对推荐人才"悉以咨之",充分授权;其三是"系统培养"的长远眼光,通过实践锻炼和岗位轮换培育复合型人才。这种系统化的人才思想,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现代价值。
历史给了我们检验诸葛亮人才策略的绝佳机会。刘禅在诸葛亮生前尚能遵循其教导重用表中所荐之人,但在诸葛亮去世后,逐渐亲近宦官黄皓等小人,导致朝政日非。耐人寻味的是,正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费祎、董允等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了蜀汉政权的正常运转。董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使黄皓畏之不敢为非;费祎主政时期"边境无虞,邦家和一",被陈寿评为"宽济而博爱"。这些事实印证了诸葛亮识人之明与育人之功。
然而,蜀汉最终仍走向衰亡,这一悲剧结局恰恰反证了诸葛亮人才布局的历史局限。过度依赖个别贤臣而未能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政权稳定系于君主个人品德而非制度保障,这些深层次问题在《出师表》中已现端倪。当董允去世后,朝廷再无制约黄皓的力量;当费祎遇刺后,蜀汉迅速陷入"蜀中无大将"的窘境。诸葛亮虽为"天下奇才",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蜀汉人才梯队建设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其政治遗产中的一大缺憾。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出师表》中的人才名单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治"传统的根本困境。再完善的贤人政治也难逃"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循环。诸葛亮可以精心挑选几个"志虑忠纯"的贤臣,却无法确保这一标准在其身后被持续贯彻;他可以谆谆告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却无力建立防止昏君亲近佞幸的制度屏障。当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荆州集团"逐渐式微时,政权便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诸葛亮的《出师表》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关于人才与政权兴衰关系的珍贵政治遗嘱。其中蕴含的"亲贤远佞"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历史证明,任何组织的长治久安都不能寄望于个别贤能的偶然出现,而必须依靠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制度保障机制。贤臣如炬,可照亮一时之路;而完善的选贤任能制度,才是永不熄灭的光源,照亮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在当代社会,我们虽不再有君主与贤臣的古典关系,但如何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如何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领导梯队,这些问题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人才观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是:重视人才是事业兴旺的基础,而制度化的人才建设才是基业长青的保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6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