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10年花光6千万两白银军费,为何明朝士兵仍旧吃不饱?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26 20:49:00 来源:戏说三国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盛京举行出兵誓师仪式,正式对明朝宣战,持续26年的明清战争由此拉开帷幕。虽然清朝最初无论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兵员数量,与庞大的明朝相比,简直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但清朝八旗铁骑的战斗力,却又远在明军之上,在辽东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给明朝造成极大军事压力,堪称明朝数百年来罕见的强劲对手。

明朝10年花光6千万两白银军费,为何明朝士兵仍旧吃不饱?

为了战胜清朝,明朝前前后后投入了巨大的人财物力。无论招兵买马,还是打造军器盔甲,还有筹办运输粮草,募集民夫工匠,每一项都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正所谓“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战争从古到今都是一项极为昂贵的残酷“游戏”,需要巨额的经费投入,明朝为了支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明朝10年花光6千万两白银军费,为何明朝士兵仍旧吃不饱?

《明季北略》记载,仅仅熊廷弼经略辽东的一年多时间里,“募兵计十三万”,饷银“二百三十一万余两”,军粮“米豆用一百余万石”,还有“各色军器,除疏请内库咨取各边不计外,打造过大炮重二百斤已上者以数百计,百斤六八十斤者以数百计,百子炮以千计,三眼统鸟统以七千余计,其余盔甲、胸包、臂手、甲梁、战车、枪刀、弓箭,以及钢轮、火人、火马、火罐、钉獗、牌楯等项,皆以数千万计”,明朝在辽东战场一年合计各项费用超过白银六百万两以上。

明朝10年花光6千万两白银军费,为何明朝士兵仍旧吃不饱?

有资料显示,自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七年,约十年时间里,明朝在辽东战场一共花费军费白银6千万两。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明朝全盛时期,每年国库收入不过2千万两银子。明朝后期由于连年战乱,天灾人祸,实际收入经常不足400万两白银。可以说,仅仅辽东一地明清战事,就已让大明朝倾家荡产力不能支。按常理而言,明朝的军费投入如此之大,明朝士兵们的待遇应该很好才对,至少应该衣食无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明朝绝大部分基层士兵衣不蔽体,破衣烂衫,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此辈经年戍守,身无挂体之裳,日鲜一餐之饱”。

明朝10年花光6千万两白银军费,为何明朝士兵仍旧吃不饱?

大臣卢象升、杨嗣昌等人下基层视察,都曾注意到这种状况,“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裤者,有无鞋袜者”,“饥寒逼体,绥而病,僵而卧者”比比皆是,“人仅骨立,衣甲全无”,简直是一群叫花子兵。连吃饱穿暖都谈不上,何来的战斗力可言。明朝投入如此巨额的军费,为何基层士兵仍然受尽饥寒之苦?军费都花到哪里去了?细加研究一番,这些巨额军费的去处有两个渠道。一是明朝为了在关外建立宁锦防线投入巨大。明朝先后大规模修筑宁远、大凌河、中前所等数百座军事堡垒。

明朝10年花光6千万两白银军费,为何明朝士兵仍旧吃不饱?

明军在野战争锋中根本不是清军对手,不得不采取凭坚固守之策,修筑这些城池堡垒消耗了大量资金。同样由于不善野战,明朝不得不铸造大量的火炮、火枪等远程兵器,这些兵器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武器,造价高昂。每一次作战都会摧毁大量堡垒,损耗大量火器,明朝不得不重新拿出银子重新填补进去。二是明朝为了养兵的必须费用。辽东边防地域广阔,分布着明朝众多军镇,处处设防,明军普遍战斗力低下,不得不靠数量取胜,常备军数量就多达15万左右。《十六世纪明代中国财政与税收》记载,明朝末年一个士兵军饷每年18两白银,仅仅军饷一项就多达270万两白银。

明朝10年花光6千万两白银军费,为何明朝士兵仍旧吃不饱?

然而对普通士兵来说,这么高的饷银只是纸面数字。明朝末年,官吏场中风气腐坏,贪墨成风。明朝军队中,上至统兵大帅,下至低级军官,除了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等等少数几个清廉正直之臣,其他人几乎其他人几乎都把贪墨饷银和军费当成发财捷径,吃空饷、喝兵血的丑恶现象比比皆是。朝廷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筹集的饷银,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下发到士兵手里,如此一来,就出现了这种朝廷花费巨额军费、士兵却啼饥号寒的场景。明朝从上至下腐化都这种程度,虽不欲亡岂可得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6 22: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灭亡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很难用只言片语解释清楚。但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分析,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便是明朝财政系统的崩溃。因为明王朝的覆灭,正是从财政危机开始。当财政崩溃到无法
2024-07-23 17:28:00
明末一年税收超2000万两,崇祯却拿不出100万两的军费
引言公元1644年4月25日,大明朝最后一位正统皇帝朱由检于煤山上吊自缢。与此同时,被朱由检视为“救命稻草”的吴三桂,才刚刚领兵来到河北唐山一带。随着朱由检殒命归天,闯王李自成顺
2022-12-21 22:40:00
袁崇焕与关宁铁骑:明朝的辽东防线与新式军队的崛起
...尔哈赤起兵反明,攻陷抚顺开始,到1622年,广宁陷落,明朝先后有40多万部队出关。结果却是损兵折将、辽东土地丢失大半,而且耗费白银超过3千万两。把中央财政和国库打得一穷二白,
2023-11-02 08:16:00
令人遗憾的朝代,那些让大明灭亡的原因
明朝末年,曾经强盛无比的明帝国出现了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局。面对农民军和清军的双重压力下,数量众多的明军接连失败,最终导致了中国古代史最大的遗憾之一,那就是明朝灭亡。今天,小编就来系
2022-12-19 17:10:00
明朝灭亡是因为藩王养的太多了吗
说到明朝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了,那就是这个时代的藩王不知道有多少,多到多少呢?多到有点数不清楚了,所以有的人说了,明朝之所以灭亡了其实就是藩王太多需要养了啊,那么下面我们就
2023-04-28 17:22:00
他是明朝最后的“救世主”,为何却被崇祯处死?
...是锦上添花的助力,于乱世而言,则是力挽狂澜的良药。明朝末年,后金进犯辽东,明朝五万精兵尽丧。辽东战争后第二年,万历皇帝崩逝。新即位的朱由校想要收复失地,却找不到敢身先士卒的领
2023-01-25 19:40:00
明朝国力消耗殆尽,真的是万历三大征引起的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们认为万历三大征耗空了明朝的国力,最终导致明朝灭亡。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未必。万历三大征确实是把明朝国力推到了崩溃的悬崖边缘,但真正压断大明财政这
2023-01-06 20:38:00
李自成:答应我3个条件,我立刻俯首称臣!崇祯:我还是死了算了
...个朝代结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历史教训。1644年,明朝到了晚期,已经快走不下去了,里面外面都是问题,实力大减。这一年,李自成带着农民起义军和明朝政府打了最后一仗,明朝就这
2024-12-30 09:20:00
明朝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窘迫导致朝廷无法募足能战的军,队去应对流民起义和女真的两线夹击。那么明朝朝廷为什么那么穷呢?这个问题的起源在太祖朱元璋身上。朱元璋立国之初就将小农经
2024-05-11 13: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