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春秋时期被评价礼崩乐坏,其实照后来的战国时期却淳朴了很多。战国时期的战争多以杀伤、消灭对方为目的,春秋则是为了争霸,以及一些堪称奇葩的理由。楚国和晋国的"邲之战"就是一个例子。楚军战胜晋军之后,还手把手教晋军怎么逃跑,属实是战争中文明的典范了。
"邲之战"的背景
"邲之战"发生在晋国和楚国两国之间,晋国是北方的大国,楚国是南方的大国,两个大国之间不对付,要争夺霸主的地位。晋国和楚国并不接壤,所以被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就倒了血霉了。他们难免被晋、楚两国的战争波及,也成为二者争霸的筹码。
楚国先围攻郑国,郑国打不过楚国,于是占卜到底应该怎么办好,得出的结果是在祖庙面前哭诉。于是郑国人跑到祖庙前开哭,守城的士兵也开哭。楚庄王一看他们哭得太惨了就暂时退兵。郑国人趁机修补城墙,又受到楚军进攻,一下子就打进去了。郑国国君"肉袒牵羊"向楚庄王投降,提出保留郑国的要求,得到楚庄王同意。一方面晋国也要争夺郑国,于是也发兵救援郑国。
"邲之战"的过程
"邲之战"以楚军胜利、晋军失败而告终,而晋军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人心不齐、将帅不和。在打和不打这种最基本的决策上就出现矛盾,晋国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中军主将荀林父的意思是不打,因为郑国都投降了,等到楚国退兵再打郑国是一样的道理,而中军副将先縠非得要打,不仅要打,还违抗命令私自率军渡过黄河。荀林父是实在没有办法,带着晋国大军跟着渡河。
面对晋军,楚军本来也是比较忌惮的,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楚庄王想撤退,楚国令尹孙叔敖也想撤退,但是楚庄王的宠臣伍参认为应该与晋军决战。楚庄王采取伍参的意见,摆开阵势等到晋军。
郑国派使者到晋军大营,表示郑国是迫于武力才投降楚国,实则还是跟晋国好,希望晋国帮助自己击败楚国。晋军重要将领有一次出现矛盾,也是分为两派,一方要打一方不想打。
晋军当中的魏锜、赵旃请求出使楚军,这两个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对晋国不满,希望激怒楚军进攻晋军,果然受到楚军的追逐。晋国派人接应二人,结果被楚军认为是主动进攻。楚军立刻开展反击,但是由于晋军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几乎一触即溃。
楚军教导晋军逃跑
晋军这场仗是没法打了,只剩下逃跑了。于是在战争史上一个比较奇葩的情况出现了。晋国的军队太多,乱糟糟的跑不起来,楚国人在后面教晋国人把战车前面的横木抽掉,避免互相干扰;晋国人刚刚逃跑了一段,战马又开始盘旋不前。楚国人又教晋国人把旌旗撇掉,把车辕端的横木也扔掉。晋国人一边照做,一边还回头嘲讽楚国人,说自己不像楚国多次战败逃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邲之战"以晋军溃败告终,按后世的战争规则,楚军应该是紧追不舍,消灭越多敌人越好。而发生于春秋时期的"邲之战"中却上演胜利者教战败者逃跑的桥段。而且楚军将领潘党请求用晋国人的尸体铸造京观,还被楚庄王以"止戈为武"的理由拒绝。总的来说,"邲之战"作为战争,当然以征服为目的,以杀戮为手段,但是比战国还是要文明一些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5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