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工程启动
穿越山海,链接甬舟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工程启动
穿越山海,链接甬舟
5月16日上午,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以下简称甬舟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金塘海底隧道在宁波和舟山两侧同时开始相向盾构掘进。
这条位于我省的海底高铁隧道,建成后全长16.18公里,其中盾构段长11.21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地质条件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海底高铁隧道。
到时,世界隧道的排行榜又要刷新了。这张榜单上,中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公路螺旋隧道、海拔最高的高铁隧道、最大直径的单管双层隧道……
就在4月底召开的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上,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发布了“过去50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个隧道工程”,中国有9个项目成功入选,数量最多、占比最高——
有被国外地质学家认定为“施工禁区”的成昆铁路沙马拉达隧道,海拔2200多米;
有中国第一条通车的超长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5公里,引领我国隧道建设实现全体系跨越突破;
有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标志着我国隧道建设进入盾构/TBM工厂化施工阶段;
有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这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被称为交通工程中的珠穆朗玛峰。
……
1990年至今,34年间,中国隧道建设规模增长了24倍,建设里程超过世界总量的一半。
钻山过岭,穿江越海。今天的中国,已建成超过5万公里的铁路、公路隧道,打通“咽喉要道”,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
中国的隧道施工理念、施工工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以大盾构为代表的隧道施工设备已全部国产化,并完成了穿江越洋、高原深埋的极限技术挑战,进入完全自主创新阶段,向全自动化、智能化的更高阶段进军。
隧道的延伸,是一部中国人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史,也是一部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史。
从世界范围看,建隧道的历史开始得很早。考古发现最早的隧道,是公元前2180~前2160年古巴比伦修建的一条长约 900米的人行隧道,穿越幼发拉底河,从王宫到朱庇特庙。
近代,隧道的建造甚至还早于铁路。
1807年,英国就开始修建穿越泰晤士河的水下人行隧道,但开挖时因无法克服泥水涌入隧道,于1808年被迫停工。
1814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制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
时间到了1825年,乔治·斯蒂芬森驾驶着与别人合作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在铁路上试车成功。也在同一年,穿越泰晤士河的水下人行隧道采用了盾构法重新施工。1843年,这条隧道建成,后来被改建为水下铁路隧道。
从此,世界范围内的隧道建设便如桥梁一般,成为铁路、公路线不可或缺的部分。欧洲大陆相继出现了多条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铁路隧道。
在世界十大隧道榜单上,最值得说的莫过于英法海底隧道。这条长51公里、穿越英吉利海峡的隧道,从构思到最后完工前后经历了将近200年。早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时代,就已经有了修建隧道的想法,但是直到1987年才正式立项。
主要的技术难点在于,到底用什么方法建这条隧道?从最初的建造大铁管分段预埋,到在海底铺设砖块等各种构想,都被现实和科学证明不可行。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实际的交通需要,英法隧道工程真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最终达成了协议。从1988年开始建设到1994年通车,英法隧道成为世界隧道史上划时代的一个工程。
从英法隧道漫长的建设可以看出,建造水下隧道的难点主要在于怎么打通道。中国隧道得以一日千里地延伸,主要就是因为我们解决了至关重要的盾构机技术。
挖隧道,大体上是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将土层表面挖开建造,造好后上面再回填土层。但是这种方法碰到大山、大海就不大可行。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使用盾构法,它的施工法就是掘进机在掘进的同时构建(铺设)隧道之“盾”(指支撑性管片)。
这种使用盾构法的隧道掘进机,就是“盾构机”,被称为“机械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因其构造精细、系统复杂,所以盾构机的生产制造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工程建设的水平。
以前,中国完全没有盾构机制造技术,只能依靠进口,但是进口一台盾构机需要花费上亿元,甚至维修都要支付高额费用请来外国专家。
所以造路打隧道,往往只能采用敞开式施工,或者硬生生地用炸药一点点地炸洞施工。比如建设成昆铁路时穿山越岭,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为了解决处处受制于人的处境,2001年,国家将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研制项目列入了“863计划”,由中国中铁子公司中铁隧道集团承担。2008年,经过中国工匠7年攻坚克难,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诞生。
中国盾构机的横空出世,很快卷起了世界市场的浪花,2012年,中国盾构机走出国门,从此一发不可收。十多年过去,中国的盾构机技术在全球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现了100%国产化,产销量连续六年世界第一,并使得外国进口盾构机价格被迫降价三分之一。截至2022年底,国产盾构机出口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本次开工的宁波至舟山铁路——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建设机械是一台超大的直径盾构机,叫“定海号”,下线时,它的门脸上还画了一条东海龙王。这台盾构机是专为甬舟铁路的海底隧道建设而打造的,今年1月在长沙下线,它的最大开挖直径14.57米,总重量达4350吨。
根据规划,隧道将用两台这样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分别从宁波、舟山两端相向掘进,最终以不超过20毫米的误差在海底实现精准对接,这是国内超大直径盾构建设史上首次采用两刀盘接触、洞内原位拆解创新工法施工的隧道。
盾构机在地下58米出发后,就要下穿石油、电力等管线,以及海堤、航道等40多处风险源,在向海中掘进过程中,盾构机还要穿越12段高强度硬岩地层。
而在海对岸的舟山侧,又软又黏的地层好比“年糕团”,容易结成泥饼贴在刀盘上影响掘进。因此,盾构机特别在刀盘上采用冲刷的设计,通过冲刷管路对刀盘中心区域进行反复冲刷,防止有黏土残留。
水压大是第二个难题。隧道海底最大埋深达78米,盾构机掘进过程中,承受的最大水压相当于成年人手掌上压上一吨的重量。因此盾构机的核心部件都加强了密封处理,可抵御百米深海底的高水压。
两台盾构机如何实现高精度对接,是隧道建设的第三大难题。北斗定位系统,结合盾构机自身高精度导向系统,保证了将两台盾构机中心轴线控制在两公分精度的范围。
这条海底隧道预计于2026年底实现贯通,甬舟铁路预计2028年具备通车条件,从此,舟山群岛将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5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