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默 达
4月30日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也可称为“拒绝体罚日”“无巴掌日”,旨在倡导正确的教育方式,有着强烈的现实关切。
在许多传统家庭中,“打孩子”似乎是个很常见的命题。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俗语“黑话”便可管窥其心态。暴力的教育方式还常常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价值观念绑定,如“棍棒底下出孝子”,成为维持家庭内部秩序的手段。
随着观念的进步和科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儿童权益更加受到重视。经常打骂孩子,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施加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自尊心的维护。心理专家张蔚指出,有的孩子被打后“变乖了”,但也变得软弱、不敢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则越来越逆反,性格变得乖戾孤僻;即便“打了又后悔”,用别的方式弥补,也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失去规则意识和价值判断。
不打孩子在多数人看来都无比正确,但在施行阶段为何那么难?生活中不乏“气在头上,管不住手”的情况,甚至还有儿时饱受打骂之苦,为人父母却重走老路的例子。一方面,心理学上的“印随行为”指出,无论动物和人都喜欢模仿父辈的行为。儿童时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若采用错误的管教方式,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形成不良的家庭风气。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父母反映是“出于无奈”——孩子不听话,打一顿最有效。然而这类托辞往往习惯于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非从自己身上找答案。常用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且不愿去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暴力代替沟通,以威权代替示范,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管教真的解决问题了吗,还是仅仅压制了问题?
更深一层,打孩子用的不只是手和工具,言语乃至冷暴力同样伤人;滥用惩戒的也不止家长,教师和学校同样需要反思。“爱之深,责之切”,这份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讲究方式方法,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打开心扉、增进沟通,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节日所倡导的口号:“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我们自然不能奢求单靠不打孩子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应该以这一天作为开始,运用正面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鼓励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1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