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基层见闻
高原山寨绽开文明幸福花
村民在农家书屋里阅读。
黄松村地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高原坝区,辖6个村民小组。村内好学成风、文化昌盛,被称为“教育之乡”,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近年来,黄松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融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移风易俗,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推动乡风文明大进步、村容村貌大改变、富民产业大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提升,文明幸福花处处绽放。
孝老爱亲传邻里
傍晚,黄松村村民李尚开从蓝莓基地务工回来。她先脱下工装,做好饭菜服侍婆婆吃饭。饭后,给婆婆洗脚后搀扶她到院坝走走,再送回客厅看电视。忙完老人的事,她才去煮猪食,搬运新收的包谷。
李尚开的婆婆今年88岁,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妹妹。几十年来,李尚开不仅要下地务农、辛苦持家、抚育儿女,还细心照顾两位老人,被评为黄松村“最美儿媳”。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黄松村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氛围、文化宣传、文艺宣讲和评选“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十星级文明户”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文明新风尚。
村民李剑成的奶奶重病在床,父亲年老体弱,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李剑成和弟弟务工维持。去年6月,在外地务工的李剑成患上尿毒症,需要换肾治疗,家庭陷入困境。
得知李剑成患病回家的消息后,黄松村向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党员发出募捐倡议,短短十几天,群众和驻地企业共募集4万多元,李剑成得以接受治疗。
像这样一家有事百家帮、一家有难百家援的故事在黄松村并不少见,村民相亲相爱,很少发生矛盾纠纷。
村规民约润人心
走进黄松村,红白相间的民房墙体上,“红白喜事、节俭从简”“陈规陋习,坚决摒弃”等村规民约格外引人注目。
20世纪80年代,黄松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之风一度盛行,升学酒、满月酒、高寿酒等现象较为普遍。1988年,黄松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修订村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全体村民积极响应,自愿成立“红白理事会”,通过村民公约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抵制滥办酒席承诺。近30年来,黄松村村规民约几经修订,逐步完善,还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道德评议会,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法律管不着、道德管不住”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村“两委”着力建立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建立了环境保洁制度、志愿服务制度等一系列乡村管理制度,使黄松村日益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红白喜事节俭从简已成共识,勤劳致富蔚然成风。如今的黄松村,群众娱乐有文艺队,村寨治安有义务巡逻队,发生矛盾纠纷有网格员……
老党员李建国成立兰坪黄松情民间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挖掘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编排白族相声、小品、舞蹈、快板、民歌等节目,开展系列文艺演出活动,讲述村寨新变化、村民身边的好人好事,宣讲党的政策,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将新时代文明风尚传递到村民心中。
美丽乡村入画屏
村道一天一扫、入户便道一日一清,菜园有围栏、河流有人管,门前有树、庭院有花。黄松村以打造幸福文明村为目标,把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清河、治污、种树,一系列举措让村寨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蓝莓管护时节,黄松村千亩蓝莓基地,一株株蓝莓发新枝,村民和竹梅与十几个同伴穿梭其中,一片繁忙景象。
和竹梅的丈夫在金鼎锌业公司务工,她一个人打理着家里的5亩地,又去蓝莓基地务工、上山采菌子,供两个女儿读完大学,还盖了两栋房子。“今年再苦干一番,将房屋装修一下,庭院里多种一些花花草草,让家人住得更舒心。”和竹梅说。
近年来,黄松村立足坝区、高原气候优势,从产业和群众素质等多方入手,举办技能、素质培训,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鼓励村民到村里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务工学技能,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小浆果产业和生猪、山羊养殖业,让村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1820亩车厘子、516亩蓝莓,极大改变了黄松村单一的种植状况,村集体经济有了活水源头,50岁以上的男人和青壮年妇女有了就近就地务工增收的好去处。
如今的黄松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文明幸福之花处处绽放,芬芳着黄松村各个角落,融化于每一位村民的日常。
本报记者 李寿华 文/图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