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言
明嘉靖四年农历正月初一,在湖北荆州府郊外一个叫张原的小村子里,有户姓张的农家迎来了第一个孩子的降生。这是张家老夫妇的首胎晚辈,让他们欣喜不已。小婴儿刚出生时就泣不成声,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灵动有神,看上去聪明伶俐。
诞生之初就被寄予厚望
孩子的曾祖父欢天喜地地给他取名“白圭”,寓意他将来能成材出息,光宗耀祖。原来,在这个孩子还未降生前,曾祖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一轮皎洁的明月落入家里的水瓮,然后一只洁白的小乌龟从水里爬了出来。曾祖父认定这是上天赐予的吉兆,预示着张家即将诞生一个聪明过人的儿子。如今梦想成真,他高兴不已。
白圭果然聪颖过人,不出几年就开始学说话,且语言敏捷。到了三四岁时,他已经能流利地念几句唐诗宋词,让张原村的众位叔伯们称奇不已。村里有读书人来访,见到白圭就忍不住对他的父母赞叹道:“此子聪慧非凡,长大后必成大器。”
白圭的父母听了由衷地欣喜,更加用心栽培他读书认字,聘来家塾老师,一天两课地教他读四书五经。白圭的确学业驰骋,有好奇心,记忆力强,任何典籍都能快速领会。这样看来,他确实与常人不同,将来定能有所作为。
十二岁那年,白圭跟着父亲进县城参加了童子试,考官很快就发现了他的不同寻常,连称赞他“神童难得”。白圭也顺利通过了考试,父亲欣慰之余,更加期盼他能在科举之路上一路高歌。
科举之路一鸣惊人
第二年,刚满十三岁的白圭就跟随父亲去了邻县参加乡试,希望能够一举夺魁。出乎意料的是,白圭在这次乡试中并未能如愿。原来,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是湖北巡抚顾璘。他在看到白圭的策论后很快就发现这是个天资聪颖的少年人才。但是顾璘担心,如果白圭一鸣惊人太早高中,以后在功名场上容易骄傲自满。于是他在评卷时,故意压低了白圭的分数,导致他最终未能中举。
白圭和父亲都对结果感到意外和困惑。很快他们就听说,这是巡抚顾璘故意为之。其实,顾璘看中了白圭的才华,只是想让他多历练几年,以免太过拔节。于是他安排白圭在荆州府学堂学习,打好基础之后再去应试。
在府学里,白圭认真学习,还结识了许多有志青年。三年后的次次乡试,白圭终于中举,圆了他和父亲的心愿。当顾璘得知消息后,大加赞赏,说白圭“将相之才也”,前途不可限量。如今白圭已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少,又有幸进入府学深造,他更加勤奋用功,决心要在科举之路上一鸣惊人。
二十三岁那年,白圭终于如愿以偿,在乡试中高居榜首,获得进士及第。当他衣锦还乡时,整个张原村的人们都前来迎接庆贺。白圭也成了村里孩子们学习的楷模。
进士及第后,白圭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作为当朝的进士才俊,他有幸进入京城供职,开启了仕途生涯。白圭明白,要在浮沉变幻的政界站稳脚跟并不容易,需要极大的谨慎。
官场生涯风雨飘摇
当时朝堂上的派系斗争非常激烈,白圭选择追随内阁大学士徐阶学习治国之道,希望能在他门下见闻广识,修身治国。然而看到权力争斗如此残酷,白圭心生厌倦,三十出头时便请假归乡,在家闲居了三年。
这三年的乡居生活,让白圭看到了普通百姓的疾苦。他发现农民重税负担,生活极为困苦。这使他痛心疾首,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责任为他们发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于是,白圭决心再度奔赴京城,进入政界为民请命。在恩师徐阶推荐下,他获任命为当时年仅九岁的裕王朱载垕的老师。白圭精心启蒙教导裕王,让他早日长成一国之杰,自己也在王府结交了许多权贵子弟,积累人脉关系。
后来,裕王即位为明穆宗,白圭得以进一步晋升,进入内阁参与朝政。他在内阁供职期间,继续追随徐阶等重臣学习治国之道,为皇上出谋划策,渐渐得到皇上的信任。
明神宗即位后,白圭终于如愿以偿,被提拔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权倾朝野,成为最受宠信的红人。此时,白圭已经在政界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终于到了人生的顶峰。
改革创举惹祸端
作为首辅,白圭意识到明朝的税制存在很多弊端,农民负担过重。于是他力排众议,推行了改革。白圭采取的“一条鞭法”,简化了复杂的税制,合并了繁多的杂税杂役,按土地和人口定税额,从根本上解决了弊端。
这项改革,直接触犯了许多权贵阶级的利益,因此遭到强烈反对。但是,白圭义无反顾地推行变法,因为他深知一个朝代能否长治久安,就看统治者是否真心为百姓造福。
为此,白圭不惜与各路势力做对,以至于在朝堂之上孤立无援。但是他没有退缩,因为心中装着的,是对人民的责任和关爱。正是这份赤子之心,让他波澜壮阔的十年首辅生涯饱经风雨,也积累下不少政敌。
终究,在翻云覆雨的权力斗争中,白圭还是沉寂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寒冬一朝,已经五十七岁的白圭在家中书房工作时,突然倒地离世。明神宗为他落泪痛悼,诏令褒奖他的功绩,亲临他的葬礼致悼词,场面极为隆重。
死后惨遭追诛家破人亡
然而,白圭的丧事还没有结束,厄运就向他袭来。白圭死后的第四天,朝中一批官员突然大举弹劾他生前的所作所为,说他谋私利、妄自尊大,把他一生推行的改革全部否定。
更可怕的是,明神宗突然翻脸无情,下令抄查白圭家产,剥夺他生前所有的荣誉勋衔。白圭一朝从首辅大学士跌落为罪犯,还被取消谥号,只能以“张居正”之名留在史册。
此举直接连累了白圭全家老小,无处遁形。他的大儿子被控以“谤谩圣驾”罪名,遭灌水刑拷问致死。二儿子被发配边疆充军。其他诸子也都受牵连,家破人亡。
白圭的妻儿只能逃往乡下,躲进亲戚家中,整日提心吊胆。还有一批家眷逃到荆州郊外白圭的故乡,躲在一处密室中,不敢露面。朝廷派出重兵把白圭的府第严密封锁,整整一个月不许任何人进出。
村民们看到这噩耗,无不叹息白圭的遭遇。白圭生前力排众议推行变法,为百姓做了那样多实事,怎会沦落到如此下场?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猜测这是因为白圭在位时权势太盛,引起皇帝忌惮所致。
也有人说,白圭的改革触动既得利益者,他一死,各路势力纷纷昭雪。无论如何,忠心报国的白圭并不该遭此腐朽官场的残酷对待。他那些光辉的政绩,也在权力争斗中灰飞烟灭。
一个月后,官兵终于破门进入封锁的白圭府第。只见里面横七竖八倒着多具尸体,全部都是白圭的家人,他们被活活饿死在这密室之中。这残忍惨烈的场面,即便处变不惊的官兵,也无不落泪,朝堂之黑暗。
白圭一生心血毁于一旦,他的功绩也湮灭在权力斗争中。古人云:官场如海,不进则退。白圭勤勉好学,力图报国造福民生,却终究难逃时运不济,壮志于半途的悲哀。
结语
后人读史,不免唏嘘感叹。白圭那真诚报国的赤子之心,激励了多少有为青年投身建设家国。当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忠心报国的先贤耕耘。
白圭的遭遇虽凄惨,但他的精神永放光芒。正如白居易的一句话:“苍茫大地一剑清,寒鸦万里尽哀鸣。”我们绝不能让白圭的奋斗在历史长河中白白流逝,而要时刻激励自己,为民族复兴继续拼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9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