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宋代蹴鞠图
要说《水浒传》里最令人痛恨的人物,高俅无疑是要“名列三甲”的。作为书中的反面人物,高俅既奸诈又狠毒,梁山一众好汉无一人不想“食其肉寝其皮”。
在真实历史上,确有高俅此人。但与《水浒传》小说写的不同,历史上的高俅虽然在政治上庸碌无为,但绝非大奸大恶之人。相反,他身上其实也是有闪光点的。
高俅的幸进之路
如果高俅年轻时候算过命,那算命先生给高俅批的字一定是:“鸿运当头、命途坦荡”。
高俅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据南宋王明清所撰的《挥塵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小吏: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
高俅的职位,是专职负责抄写的文秘。当然,在书法大家东坡先生门下当差,写字的功夫肯定过得去,所以书中点评他
:“笔扎颇工。”
苏轼画像
苏东坡当时本是朝官,因为跟变法的王安石神仙打架没打赢,气愤之下自请下放去了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在古代,官员的一众文秘助手可不像现在这样由组织安排,而是需要自己聘请。一般官员到外地上任,原本的班底除非相处特别好的,不然基本都得到当地再聘请。
对于苏东坡来说,高俅这个人介于印象比较好又不至于成为至交心腹。带是不可能带过去的,但是直接辞退又觉得于心不安,于是东坡先生就想着把他推荐给交情好的在京同仁。
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挥塵后录》
高俅的再就业还颇费了一番周折。苏东坡先是把他介绍给了曾巩的弟弟曾布,不巧的是曾布表示身边的办事人员已经满员了,再来就发不起工资了。于是苏东坡本着好事做到底的态度,又把高俅介绍给另外一个好朋友——驸马王诜。
王铣画像
不得不说,高俅为人处世还是相当圆滑讨巧的,在王诜门下,他混得如鱼得水。
但如果高俅的人生际遇仅止于此的话,肯定谈不上鸿运当头。实际上,驸马府的经历,只是他的一块跳板,高俅很快就凭此攀上了当时的端王、后来的宋徽宗赵佶。而他们的结识,也是颇有一番传奇。
在殿庐待班,邂逅。王云:“今日偶忘记带篦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此样甚新可爱。”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至晚,遣俅赍往。——《挥塵后录》
王铣与赵佶本同朝为官,一日,两人一起在文德殿旁边的休息室等待上朝。赵佶可能发现自己发型有点乱,于是问王铣借篦刀(梳子)整理发型。整理完之后赵佶礼貌性夸了两句:“这把梳子造型可相当漂亮”。
宋徽宗赵佶画像
虽然王铣老婆是宝安公主,也就是赵佶的姑姑,按辈分来讲,赵佶得喊王铣姑父,但他们两个私底下是很好的朋友。王铣见赵佶喜欢,便对赵佶说:“这梳子,我总共做了两把,还有一把没用,等下班后我叫人送一把给你”。
等到下班回家,王铣便命人给赵佶送梳子去了,而送梳子的这个人,正是高俅。
话说高俅来到端王府,一番通报进得门来,却发现赵佶在院里踢球正玩得高兴。没办法,他只能在一旁候着。可能是赵佶他们脚法实在太臭,高俅在旁边看得连连摇头:“球不是这么踢的”。这一下不要紧,引起了赵诘的注意,于是赵佶上前问他:
“汝亦解此技邪?”
大有“你行你上啊”的意思。
赵佶与高俅
高俅岂不知这是多么珍贵的一次机会,于是“上就上”。一番比试下来,高俅高超的球技立即折服了“二把刀”赵佶。于是梳子收下了,人也留下了。
“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况,并所送人皆辍留矣。”——《挥塵后录》
就这样,高俅从混吃等死的驸马府,跳槽到了大有可为的端王府。随着赵佶后来意外继承大统,成为天下主宰,深得赵佶宠信的高俅自然水涨船高,一路平步青云,官至殿前指挥使,掌管禁军20年。
汴京城
政治上庸碌无为好搞“面子工程”
高俅虽然是赵诘亲信,但是在大宋,官员晋升自有制度,并不像《水浒传》里那样,徽宗一登基,高俅就成了太尉。事实上,他爬到殿帅这个职位,也是经过一番历练的。
说起来,宋徽宗对于如何提拔高俅还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宋朝文官体系对出身很讲究,而高俅既没参加过科举考试,更谈不上什么功名,只不过是一个“临时工”,走文官路子基本是行不通的。而武官体系就不一样了,只要有军功就可以晋升。所以宋徽宗就把他放到边关挂职锻炼去了。
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宋南渡十将传·刘锜传》
当时驻守边关的是主帅刘仲武,对于徽宗派高俅过来,他自然也是闻弦歌而知雅意。要不说高俅运气好,一向以武力孱弱而被世人诟病的大宋,在此期间居然打了两个胜战。
边关图
崇宁三年(1104年),吐蕃赵怀德等叛宋,随后就被刘仲武打的再次投降。大观二年(1108年),童贯和刘仲武在西边又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军。
虽然正史并无记载高俅参与了这两次战役,但这已经不重要,想必深谙上意的刘仲武在捷报中也不会吝啬笔墨,少他高俅名字。由此,高俅才名正言顺得以提拔。
作为一个幸进之臣,高俅在殿帅这个职位上,可用庸碌无为来概括。没干什么好事,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十恶不赦的罪孽。所以在正史记载上,他作为殿帅的工作履历零星可数。
靖康元年五月二十日,"臣僚上言,谨按:高俅……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靖康要录》
这是高俅在殿帅职务上的劣迹概要,侵占军产,而且公器私用。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搞“面子工程”。
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东京梦华录》
据记载,徽宗时期,每年春夏之交的禁军虎翼军水战演习,都会招来大批市民“围观”。之所以有此盛况,是因为高俅为讨徽宗高兴,把军事演习搞成了歌舞杂技表演,这场面比阿三哥阅兵时的摩托车秀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宋禁军本是太祖皇帝留下来的精锐之师,但是到了高俅手上,则变成了“仪仗表演队”。悲哀的是,高俅捣鼓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宋徽宗居然十分欣赏,于是恩宠日增。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京师禁军士兵的选拔,只注重外表,不注重能力,战斗力急剧下降。
由此看来,靖康之耻,高俅难辞其咎。
唯一闪光点,难得知恩图报
高俅虽然为官能力差私欲重,靠溜须拍马上位,但是他本人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知恩图报,大概是他最令人称赞的闪光点。
前文提过,高俅一生除了徽宗赐下的“天恩”,还有两个恩人。一个是苏东坡,给了他台阶;而另一个,则是刘仲武,给了他资历。
很不幸,后来这两位都落魄了。
先说刘仲武。根据史料记载,政和五年,刘仲武率十万大军攻打西夏臧底河城,史称臧底河之战,结局是大败而回。
秦凤第三将万人皆殁——《宋史·夏国传》
大败而归
损失惨重,按道理主帅就算不被砍头,至少也是流放。惶恐不安的刘仲武急忙贿赂童贯。但依童贯的尿性,这种时候不落井下石就算不错了,哪里会真心替他办事。后来还是靠高俅说了不少好话,刘仲武才得以未受影响。
后来刘仲武去世,高俅还向徽宗推荐其子刘锜担任大将。
而作为高俅的旧东家,苏东坡可没高俅那么会当官。他一生屡遭政敌陷害,不断被贬,最终在北迁途中客死常州。
而高俅对苏东坡的提点之恩始终没有忘记。据记载,在苏东坡被贬的时期,凡是苏门弟子来到东京,高俅都会亲自接到,并且临走还要赠送丰厚盘缠。平时对他们也是多有关照,时常周济他们的生活,颇为当时群众赞许。
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恤甚勤。——《挥塵后录》
接待苏门子弟
北宋末年,像苏东坡这些“元祐党人”的子弟境遇是非常悲惨的,奸臣童贯数次迫害苏门子弟,而同为权臣的高俅既没有坐视不管,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对他们多方庇护。
说实话,苏东坡对于高俅的举荐,更多是随手为之,确实是滴水之恩,然而却被高俅念念不忘,即使斯人已去,依然涌泉相报。我想这一点,即便是如今,也很难有人做到吧。
结局
高俅虽然为恶多矣而为善寥寥,但却也让他区别于童贯这些真正罪大恶极之人,他后来能够得以善终,未尝不是以此得来的善报。
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得知金军已经渡过黄河后,连夜逃往泗州避难。而童贯、高俅等一众亲信自然也随后在泗州汇集。
《靖康要录》记载,在泗州汇集后不久,早已不和的童贯高俅就发生了冲突。童贯随后撇了高俅,护送徽宗等人继续南下。
靖康之耻
高俅一看人家不带自己玩了,干脆以生病为由,回了开封。
后来的结局是,徽宗集团在与钦宗集团的斗争中落败,当时护送徽宗南下的童贯等“六贼”被宋钦宗枭首抄家。而作为徽宗的头号宠臣,高俅恰恰是因为和童贯起了冲突,没有继续随徽宗南下,居然逃过一劫。
佛曰:一饮一琢,莫非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假如高俅不是知恩图报的人,就不会因“苏门子弟”的事和童贯闹的不愉快,那么在泗州时未必会和童贯闹掰,这样徽宗继续南下路上必定会有他一个,那么后来处死枭首时,自然也少不了他高俅了。
虽然劫数可逃,但生老病死不可逆。同年,高俅因病死在了开府仪同三司这个一品大员的任上,按照惯例朝廷是要沉重悼念的,但是遭到一众大臣的反对,此事就此作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7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