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规范经营 烟火气升腾 多元共治 文明风拂面
市执法局《坚持规范引领 强化共管共治 让城市文明与“烟火气”一起升腾》做法,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市民在官任社区“适当跨店经营”黄线区域内享受下午茶时间。

金安社区依据相关规范框定范围、划分类别,设置“摊规点”。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许晓婷 通讯员 陈梦璇 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工作日清晨,摊规点前渐渐熙攘,蒸腾热气里,上班族挑选好美味早餐,开启崭新一天;周末午后,咖啡馆门口阳光正好,朋友们坐在室外黄线内叙旧,咖啡香与欢笑声一起飘荡……
这些看似寻常的画面,背后是一座城市在管理理念上的不断更新与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近日,市执法局《坚持规范引领 强化共管共治 让城市文明与“烟火气”一起升腾》做法,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公布的全国十大典型案例,成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生动注脚。
近年来,市执法局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运用系统思维,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探索出一条“行业部门导则引领、街道社区精细服务、商家联盟自管自治”相结合的创新路径,有效规范设摊经营管理,让城市既有“高颜值”又有“烟火气”,让城市品质与群众幸福感同步提升。
亮点1 创新制度机制 规范放管“尺度”
昨日早晨七点,湖里永升新城农贸市场背街的早餐店门口,已升腾起烟火气。四张餐桌沿走廊整齐排开,食客们围坐一起用餐。“以前来晚了只能打包,现在门口按规定有序摆放了几张桌椅,再也不愁没地方坐了。”上班族林语边吃早餐边说。
这份“有序”,源自一条简单却关键的黄线。店主小李指着门外悬挂的公示卡介绍:“允许适当跨店经营后,城管大哥帮我们规划好布局,还拍照制成公示卡,标准写得清清楚楚,我们经营起来心里也踏实。”
这条黄线,不仅标刻出管理的尺度,还体现出执法的温度——尽管早餐时段客人络绎不绝,黄线内的空间始终保持着整洁有序。“既然允许我们在室外用餐,我们自然要守好规矩。”住在附近的市民吴星冬说着,将用过的纸巾和包装纸投进分类垃圾桶。
这条充满人情味的黄线,巧妙串联起管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在民生需求与管理规范之间,找到了温暖的平衡点。如此智慧与温度并存的“绣花功夫”,正在厦门街头巷尾悄然延展。
“我们将规范外摆经营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聚焦流动摊贩、跨店经营等难点,坚持规范引领、导则先行。”市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已陆续出台《厦门市“摊规点”设置与管理工作指南》《厦门市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管理实施导则(试行)》等一系列规范,实现精准施策。
今年5月,市执法局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在外摆经营、户外广告等方面实施“五豁免、十允许”政策组合拳,通过适度放宽限制、优化管理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经营者纾困解难,彰显城市管理的智慧与温暖。
亮点2 融入基层治理 提升服务“精度”
每天下午4点刚过,金安社区高林一里小区的摊规点,就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蔬菜摊前,菜叶被利落地码放整齐;包点推车上,蒸笼里冒出袅袅蒸汽;一旁修鞋摊前,老师傅低头专注地缝补着手中的鞋子……这幅充满“烟火气”却又井然有序的画面,正是“城市管理进社区”实践的生动缩影。
作为厦门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社区之一,金安社区居住着约2.4万居民。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有不少需要特别关心的家庭,摆摊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满足了周边居民的日常需求。”然而,过去无序的占道经营确实带来了通行拥堵和环境卫生问题,成为困扰周边居民的“烦心事”。
面对民生需求与规范管理的双重挑战,城管部门与社区经过深入调研,设置了临时摊规点,并通过改造项目,将一段150米长的人行道从1.5米拓宽至3米。在这片精心规划的区域里,30多个摊位沿着醒目黄线依次排开,每个摊位前都悬挂着蓝色公示牌,明确标注经营时间和范围。
这里还成立起由物业牵头,小区党支部书记、热心居民、摊贩代表等共同组成的自管小组,形成共建共治的管理新模式。每天早晚高峰,社区志愿者卢惠芳都会在摊位间穿梭提醒。最让她欣慰的是收摊时的变化:“以前总会留下一些垃圾,现在摊主们互相提醒、共同打扫,几分钟就能恢复整洁。”
从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小小的摊规点折射出社区治理大智慧。通过将规范经营融入社区治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管理,金安社区实现了“便民不扰民、治理有温度、民生得保障”的多方共赢。
亮点3 强化商家自治 拓展共治“广度”
在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酒吧一条街以其独特的商业氛围而闻名。然而,这片活力街区曾面临现实的经营瓶颈——店面普遍狭小、经营空间局促,既制约了商家发展,也影响了顾客体验。
此前,为突破困局,酒吧一条街的全体商家共同向所属街道和城管部门递交了“适当跨店经营”申请。收到申请后,街道与城管部门迅速组织多轮实地调研,确认该区域符合市容管理相关标准后,按相关规定批准试点。
仅五天后,一道醒目的黄色“文明线”便出现在酒吧一条街人行道上。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标准,在距盲道内侧60厘米处、划出216米长的经营边界线。同时,每家商户均签订《适当跨店经营责任书》,店内悬挂统一制作的“公示卡”,明确经营范围与责任义务。
划线只是治理的开始,真正的转变源于商家的自觉行动。“理解是相互的,政策给了我们空间,我们更应承担起责任。”一位商户负责人坦言。很快,一场由商家自发组织的“碰头会”在街区召开。会上,大家共同拟定了《官任酒吧街商家跨店经营(外摆)管理公约》。这份充满自觉意识的公约细致入微:居民休息时间请客人移步室内、禁止外置音响扰民、避免摇骰子及划拳等高噪声活动……商户们主动预判会对周边居民产生的影响,自觉约束经营行为。
不仅如此,城管部门和街道还进一步引导商户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书》,推动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良性机制。官任酒吧一条街的实践,成功将商户与居民的关系从“相互避邻”转向“和谐友邻”。
法规引领、放管结合、基层协同、商家自治……通过此类试点,城管部门联合各方精准施策,打出规范外摆、激发活力的一套政策“组合拳”,驻市执法局纪检监察组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监督指导,不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广度”,在平衡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中,真正实现了城市管理温度、力度与尺度的有机统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5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