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火焰,本是温暖和光明的象征,却在一瞬间突然化作无情的恶魔,吞噬了人们的肌肤,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每一寸被灼伤的皮肤,都像是被烈火炙烤的大地,疼痛蔓延,寸草不生。烧伤患者的痛苦,不仅仅是难以忍受的剧痛,还有无法掩盖的疤痕。
事实上,烧伤的原因,并非只有“火焰”这一种。热力、电流、化学物质、激光、放射线等原因都会造成我们的组织损伤。
而生活中最常见的烧伤类型为热力烧伤,除了由火焰引起之外,还包括高温液体(水、汤、油等)、高温气体、蒸汽、激光、炽热金属液体或固体(如钢水、钢锭)所引起的皮肤组织的损害,严重者也可伤及皮下、黏膜下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内脏。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长时间接触低热物体(41℃~45℃),如热水袋、暖宝宝、取暖器等,也可能会产生低温烫伤。
—01—
皮肤烧伤 切勿忽视
皮肤作为我们最大的器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赋予我们独特的外观,更是我们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道重要防线。然而,当意外发生,烧伤就无情地破坏了这层宝贵的保护膜。
人体皮肤在120℃的温度下仅能忍受15分钟,而超过175℃的温度,在不到1分钟内就可能受到严重损伤。
作为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全球每年有超过18万人因烧伤而死亡。我国每年约有2600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烧烫伤,占总人口的2%,死亡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
烧伤,只是皮肤的轻微损伤?
很多人对烧伤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烧伤只是皮毛损伤,这是非常片面的。
就小面积的浅度烧伤而言,确实是皮肤浅组织的损伤,但当烧伤面积广泛并达到某种深度时,则由量变转为质变,已成为一种全身性疾患。
当人体发生大面积烧伤后,会出现如严重休克、复杂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涉及水、电解质、免疫功能、营养代谢的紊乱,内脏损害及组织移植等医学基础问题。
—02—
疼不可怕 不疼才可怕
那么,烧伤的深度又将如何识别?临床往往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三度四分法”:
Ⅰ度(浅表红斑) :仅影响皮肤表层,表现为皮肤变红,但不伴有水泡或疼痛感。3~7天愈合。
浅Ⅱ度(真皮浅层、水疱性) :损伤到真皮浅层,患处出现水泡,有灼痛感。1~2周愈合。
深Ⅱ度(真皮深层) :损伤到真皮深层,可能有部分皮肤坏死,但通常不会穿透到皮下组织。3~4周愈合,愈后常有瘢痕。
Ⅲ度(深层焦痂) :烧伤深达皮肤全层甚至达到皮下组织,创面苍白、焦黄甚至炭化,痛觉消失,严重程度最高,难以痊愈。
烧伤,不仅仅是一瞬间的痛苦,它带来的连锁反应是致命的。皮肤屏障一旦被破坏,体液大量流失,内脏器官遭受直接损伤。缺血性损伤、肠道损伤,这些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生命垂危。而治疗严重烧伤的难度和感染风险,更是让每一次救治都充满了挑战。
—03—
警惕“小伤”变“大害”
一旦突发烧烫伤事件,应采用如下急救原则:迅速脱离致伤源、立即冷疗、就近急救和转运。
然而,针对烧伤的处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的误区,这样的误区往往使得烧伤患者没有重视问题的严重性,并未及时就医,容易造成感染,导致创面久久难以愈合。
常见烧伤处理“误区”
(1)使用冰块或冰水:虽然冷水冲洗是推荐的初步处理方式,但直接使用冰块或冰水可能会导致皮肤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深层组织散热,长时间低温也会对原来已经烧伤的组织造成进一步损害,如可能导致组织冻伤,加重皮肤的损伤程度。
(2)涂抹牙膏、肥皂或其他物质:这些物质会加重烧伤,并可能引起感染。反而增加了后续处理难度,影响医务人员正确判断烧伤、烫伤的程度。
(3)刺破水疱:把封闭的创面变成了开放的创面,会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如果水疱破损,则需谨慎处理,尽量保持疱皮完整。
—04—
皮肤之殇,如何修复?
烧伤后的皮肤修复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挑战。目前,植皮是治疗深度烧烫伤较为普遍、成熟的办法。
然而,植皮手术并非完美无缺,它也意味着患者需要经历两次手术:一次是取皮,一次是植皮。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可能会在供皮区留下瘢痕,并且当烧伤面积较大时,自体皮源可能不足。
烧伤,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创伤,后续的治疗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历经多次手术的烧伤患者是否还有望康复?如何用仅存的皮肤修复全身的创面?如何减少手术的时间?创新技术有望改写这一艰难的局面吗?关于烧伤治疗的创新疗法,敬请关注《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来源: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18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