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6 22:2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丞相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人臣所能达到的顶峰。自汉武帝起,丞相还有一个荣誉——封侯。所以,在帝制社会,一个人能做到丞相位置,无异于登天。当然,汉武帝一朝除外,那时候的丞相是高危职业。

汉武帝一共提拔了十三位丞相,六位被杀,一位自杀,剩下的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只有两位除外,一位是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另一位就是公孙弘。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公孙弘创造的升迁奇迹,史上无双。因为家贫,公孙弘以养猪为生,直到四十岁才从猪圈里洗干净手,回家读书。六十岁第一次入朝为官,到匈奴出了一趟差,事情办得让汉武帝不满意,自觉辞官回家。七十岁第二次入朝做官,用了六年时间,从一名白丁,蹿升至丞相宝座。

丞相们天天巴望着自己被免职,公孙弘在丞相位置上做得有滋有味,凶巴巴的汉武帝一反常态,对公孙弘无比厚待。有一次公孙弘病了几个月,想要辞职,汉武帝坚决不许,给他一笔赏赐,静等他病好了继续上班。

可惜公孙弘入仕时岁数太老了,只当了三年丞相,就以七十九岁高龄,病逝于任上,否则就可以避免后面几位继任丞相的悲剧了。

公孙弘一个垂垂老人,到底有什么能耐,让杀人不眨眼的汉武帝,变得那么“慈祥”?他又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史记》给公孙弘终结了三点:伪诈、媚上、阴毒!《史记》中的公孙弘形象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汉武帝一朝有个最耿直的大臣叫汲黯,他不止一次指斥公孙弘,言辞非常激烈。有一次,公孙弘和汲黯等人商量好了给皇帝提意见,但是到了皇帝面前,公孙弘看汉武帝脸色行事,背弃了大家的约定,迎奉皇帝。汲黯气愤不过,指责公孙弘说: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愤怒之下,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话都说出来了。汲黯也够狠,指责公孙弘“不忠”,直接把他推到皇帝的对立面。后来汲黯又指责公孙弘沽名钓誉,心怀伪诈:

“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当着金领阶层,拿着高工资,居然跟普通百姓一样,盖布被子,分明是虚伪怀诈的家伙!

汲黯这个人就是个“杠子头”,憨直得要命,让汉武帝又敬又怕。他曾经两次公然抗旨,汉武帝都不加任何责罚,在朝中的威望极高。被这种人“点炮”,公孙弘不是乌鸦也难白。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公孙弘最让人鄙视的,就是对上阿谀奉承的嘴脸,除了汲黯,另一位大儒董仲舒也“以弘为从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

不管什么事,意见提出来拉倒,从来不跟汉武帝争辩,一副顺从媚上的姿态,缺少读书人该有的骨鲠之气,更没有高官该有的责任担当。

公孙弘的第三个特点就是阴毒,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里,曾经说公孙弘是“毒牙丞相”。《史记》说,主父偃被杀,和董仲舒被调任胶西国国相,都是公孙弘搞鬼。

胶西王刘端凶残,杀过好几任国相。司马迁暗示,公孙弘调董仲舒为胶西国国相,就是想借刘端之手,除掉董仲舒。

主父偃逼死齐王后,汉武帝本不想杀主父偃,公孙弘在关键时候摆了主父偃一刀,他说: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齐王自杀无後,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齐王死后,汉武帝遭受各诸侯王的压力,公孙弘等于提醒汉武帝,不杀主父偃,你就成为诸侯王的目标了!四两拨千斤的一句话,让主父偃被灭族。所以,司马迁说“为人意忌,外宽内深”,对有嫌隙的人,“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正如王教授所说,状如毒蛇,会在暗处喷毒伤人。

不过,汉武帝不是秦二世,谁都不可能长时间蒙骗得了他。对公孙弘的形象,《史记》的记载未免有偏颇之处。公孙弘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除了《史记》,《汉书》中也有公孙弘的合传,跟《史记》中,把公孙弘与主父偃合传不同,《汉书》中,将公孙弘与卜式、倪宽合为一传。这个细节其实代表了《汉书》的作者班固的立场,他认为公孙弘和卜式、倪宽是一类人:宽厚、德行高尚。

我们再来反读公孙弘的另一面。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1.公孙弘“和”的思想

所谓公孙弘媚上,其实有点言过其实。他确实不大跟汉武帝争辩,但也绝不是事事顺从。从罢除沧海郡一事,就可见端倪。

公孙弘二次入朝,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出使西南夷,做调研工作。汉武帝想征发巴蜀百姓,修建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公孙弘调研回来后,认为不可行,他极力劝说汉武帝,但是汉武帝不听。

几年后,汉武帝又下令修筑朔方城,公孙弘再次反对,认为太消耗国力。汉武帝当然不干,他让朱买臣与公孙弘当庭辩驳,结果公孙弘被问得哑口无言。不过,接下来一幕很有意思,公孙弘立刻向汉武帝谢罪,说:

“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

我就一个见识鄙陋的人,没看到修筑朔方城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就请陛下罢停西南夷和沧海郡工程,好好营建朔方城吧。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奇迹出现了,杠了几年的汉武帝,这次竟然接受了公孙弘的建议,停建了西南夷和沧海郡工程。

可见公孙弘对自己认定的东西,还是相当坚持的,绝不是司马迁所说事事阿谀媚上。所谓媚上,很可能是一些无关痛痒,或者模棱两可的事。更重要的是,适当的让步,正是公孙弘与汉武帝的沟通技巧,比如在朔方城营建上主动认错让步,争取西南夷营建上汉武帝的让步。

这不是大臣与皇帝相互妥协的技巧吗?

有时候,大臣进谏不顾皇帝感受,一味从“理”出发,把皇帝逼到角落里,虽然捞了个“铮臣”的好名声,往往实际效果不佳。所以,公孙弘一般只讲事件的来龙去脉,把背景讲得清清楚楚,通过这些描述,让汉武帝明晰利害关系,自己做出正确决断。

皇帝自己的决断,和听取大臣的意见,很显然自己的决断更有执行力。公孙弘这种沟通方式,其实相当高明,既给了皇帝足够的面子,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怎么能说是媚上呢?

史学家分析公孙弘的著作,认为他的思想核心是“和”。从宏观层面讲,它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微观层面讲,人主和人臣的对立统一,也是“和”。也就是说,公孙弘以哲学的思想,看待君臣关系,在矛盾对立中,寻找到了一种“和”的处理方式。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这就是公孙弘长期荣宠不衰的原因。

无论别人怎么指责弹劾公孙弘,公孙弘以“和”的态度,不断承认汲黯等人的忠诚,检讨自己的不足,结果汉武帝越发认为公孙弘为人敦厚。

2.公孙弘简朴养才的一贯作风

说公孙弘伪诈更站不住脚,公孙弘有一个观点,他认为皇帝最怕胸怀不够宽广,人臣最怕忘了节俭。因此,公孙弘简朴一辈子,他所有的收入全部拿来为国养士,平时吃饭绝不吃两道肉菜,到死家无余产。

《西京杂记》记载,为了为国招贤纳士,公孙弘用自己的俸禄开设了三个馆,一个叫钦贤馆,招纳有贤德的人;一个叫翘楚馆,招纳有才华的人;一个叫接士馆,招纳有一技之长的人。为了这三个馆的运营,公孙弘“躬身菲薄,所得俸禄以奉待之。”

请问这样的人,怎么能叫做伪诈?

当汲黯控诉公孙弘沽名钓誉,伪诈欺主时,公孙弘竟然不加分辩,承认自己是“沽名钓誉”。这种胸怀气度,足以让汲黯汗颜。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3.公孙弘的毒存在疑点

公孙弘的阴毒说法,其实也是存在疑点的。

其一,史书未记载公孙弘与主父偃有私人仇怨,不存在公孙弘报复的嫌疑。

主父偃为人跟公孙弘恰恰相反,做事很极端,“倒行逆施”这个成语就是从他身上来的。所以,主父偃的结局一点不意外。公孙弘主张杀主父偃没有私怨的证据,同时,为了不让汉武帝成为诸侯王的打击目标,抛出始作俑者主父偃,说实话,也没多少可指责的。

其二,董仲舒与公孙弘的恩怨,含糊不清

按《史记》说法,公孙弘与董仲舒同治《公羊春秋》,但是公孙弘学问不如董仲舒,所以很嫉妒董仲舒。董仲舒也认为公孙弘为人谄媚,很看不起他,所以二人存在矛盾。

公孙弘的学问,与董仲舒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实在想象不出来,公孙弘怎么可能会产生嫉妒。如果二人不相上下,有可比性,才能有嫉妒的可能,假如拿一个历史业余爱好者,跟学术大师比较,会产生嫉妒感吗?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还有一个事实,董仲舒在被公孙弘举荐做胶西国国相前,因为得罪汉武帝,已经被罢官闲赋在家一段时间。明明是公孙弘保举董仲舒再次出仕,怎么就被理解成了恶毒的报复呢?如果有这样的报复,我也想被报复。

要知道,两汉的荐举制,举荐人是要担风险的,假如被举荐人犯罪,举荐人会受到牵连!《史记》的这个记载,有点倒打一耙的意思。

那么,司马迁为何可以贬损公孙弘呢?公孙弘的形象为何受到污损

从公孙弘的履历来看,他的特殊经历,早已经让他具备了恬淡的心态。四十岁才开始读书的人,恐怕没谁还指望有出仕的机会,应该是出于个人修为的目的。当公孙弘第二次被举荐时,他坚决不肯,说我已经被证明能力不行,你们举荐别人吧。但是家乡父老就是认准了他,再次举荐了他。

由此可见,生活的阅历让公孙弘对人生的态度,变得相当的豁达,不在乎名利,却对个人的修为相当严,活到那么大岁数,居然能像蒙童一样捡起书本。

所以,班固的立场应该更可信。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污损公孙弘呢?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第一个理由:司马迁受董仲舒影响。

很多人不知道,司马迁其实是董仲舒的学生。董仲舒在当时的名气,一点不亚于孔子,拜在他门下的弟子,多得数不过来,很多人董仲舒都没见过。所以,董仲舒就是当时的儒家“教父”,精神领袖。

老师看不起的人,很难说司马迁没受到影响。逻辑不通的记载,就是明证。

第二个理由:司马迁崇尚的骨鲠之气,与公孙弘的媚上形成鲜明对比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人中骨鲠之气的代表人物,他的身上具备了反对强权主义,主张人性独立,甚至主张以暴制暴的反抗精神。

这种精神融入了他的文字中,让《史记》充满人本灵魂。因而,司马迁看不起公孙弘,不光来自于董仲舒,也是他个性使然。

第三个理由:司马迁仇视汉武帝的立场

汉武帝名臣公孙弘,凭什么六年从白丁到丞相

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来自于汉武帝。我们从司马迁如椽巨笔中,时时都能感受到他对刘汉皇帝霸道、独裁、残忍的鄙视和愤慨。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让他把这个强烈的感情色彩,融于文字,作为阿附皇权的公孙弘,受到司马迁的贬抑,恐怕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将威震匈奴,听说汉武帝命其为丞相,却吓得瘫软倒地
公元前103年,汉武帝太初二年,偌大的汉家朝堂上却发生了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当时,大汉帝国的丞相——石庆去世了,相位出现了空缺。于是,汉武帝当即下达命令,将抗击匈奴的大将——
2023-02-12 16:48:00
狄山之死与张汤没有关系,是汉武帝将他逼上绝路
上回说到张汤在官场中逢迎主上(迎合汉武帝意图做事),左右逢源(善待身边人),所以从廷尉直升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列。今天要说的是与张汤相关的另外一个人——博士狄山。在一次关于匈
2023-05-19 09:03:00
巫 蛊之祸发生后,汉武帝为何要处死当朝宰相
巫蛊之祸发生后,汉武帝处死的这个宰相,名叫刘屈氂。从关系上来说,他其实还是汉武帝的侄子。汉武帝选择处死他,其实还真不是冤枉了他,或者单纯想要泄愤。真实原因是,巫蛊之祸之所以会发生
2023-06-28 21:15:00
善于伪装的公孙弘从平民到丞相,用智慧让汉武帝心甘情愿被“骗”
汉武帝朝有一个叫公孙弘的人,他可以堪称官场上的“老狐狸”,在他40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70岁的时候到了汉武帝身边,被汉武帝被提拔为了丞相!公孙弘当官属于打太极拳类型的,目的只有
2023-04-22 09:47:00
卷入“巫蛊之祸”的公孙贺公元前91年初春,奉汉武帝诏敕,大汉丞相公孙贺被捕入狱。在狱中,有司穷治其罪,他和儿子公孙敬声受尽了凌辱和拷打,最后,父子双双死于狱中。汉武帝犹恨意难消,
2023-04-18 16:15:00
给汉武帝做丞相有多难?他任命的丞相,比前几代所有丞相加起来多
...蛊之祸结束一年多以后,有一个叫田千秋的官员,主动向汉武帝上书,太子刘据无罪。收到田千秋的上书之后,汉武帝很快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冤枉了太子。在这之后,汉武帝开始大规模给太子报
2023-07-08 12:30:00
西汉时期的名臣卜式本不愿为官,为什么后来担任了齐国丞相?
...原因有三点。1、有大爱之心卜式有大爱之心,这引起了汉武帝对他的关注。卜式有什么大爱之心呢?卜式从小放羊,因此赚了不少钱,在匈奴入侵汉朝时,卜式就捐了许多钱财给汉朝用于抗击匈奴
2023-01-25 20:47:00
伴君如伴虎:汉武帝时代丞相的悲惨命运
...地。越是与皇帝离得近的大臣,被处斩的概率越大。而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丞相无疑是最危险的职业。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1年继位,直到公元前87年才驾崩,在位54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
2024-04-14 19:20:00
揭秘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们的结局
汉武帝时期,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等十数人曾担任过丞相一职,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
2024-01-22 05: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