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7月22日讯近日,临沭县郑山街道杨沙埠村的柳编大师杨进邦被临沂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七家部门联合评为“临沂好人”。今年69岁的杨进邦,40余年指尖不离柳条,用心用情践行着传承柳编的文化使命与诺言。
暗暗承诺传承柳艺,广涉猎绘画、捏泥与雕刻
杨进邦在杞柳之乡长大,祖辈父辈们都精通柳编技艺,他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在耳熏目染下,13岁就掌握了很多编法,祖父常常拉着他的手,给他讲柳编的历史和传说故事,叮嘱他好好传承柳编手艺,让传统柳艺生生不息。幼年的杨进邦牢牢记住先辈们的殷殷嘱托,暗暗承诺一定潜心学好本领,将家乡的柳编文化发扬光大。
杨进邦在柳编艺术上刻苦钻研之外,还自小酷爱绘画、捏泥、雕刻等造型艺术,经常请师问教,利用劳动歇息时间临摹习作。由于受当时笔墨纸张奇缺的条件限制,他就以树枝为笔在大地上写字作画,他利用农村泥巴多的条件,与小伙伴们一起捏制小泥人、小泥哨、小泥枪等,创作的“泥蛋蛋”常常在家里摆成一溜一溜的。 七十年代,农村姑娘媳妇在劳动间歇时经常带点针线活,特别喜爱纳鞋底、绗袜垫、绣枕头、绣门帘头。姑娘媳妇们经常让杨进邦画一些袜垫门帘头图案,这给他提供了锻炼绘画技能的良好机会,为后来从事工艺美术创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为提高造型艺术素养,杨进邦多年来只要有时间、有机会就抓紧学习,不论是公费还是自费都尽可能参加。1972年参加临沭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培训班”;1973年他在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厂上班期间,被单位派往县工业局举办的“石刻培训班”学习,学习班上凑巧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同授一师,石刻技艺有了长足进步。他创作出许多形像逼真、活灵活现的石刻工艺品,都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在习刻印章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操作试验,成功的在高7cm、长宽1.5cm正方体印章上,雕刻出花瓶、青蛙、鸟、鱼、马、狮子、老虎等栩栩如生的微型小动物——印钮艺术品,至今仍保存完好。后来他又迷上了重在天趣的根雕艺术,主要是采用树根的自然形态稍加修饰,不能像石刻、木刻、印纽艺术那样对材料依照主观的意愿进行创作。他为了寻找奇根异形,不知攀爬过多少悬崖陡壁,淌过多少河流险滩。刨回家的奇形树根,经过精心设计、认真创作、仔细雕琢、脱皮磨光,最后以神定型、以形取名,一件件妙趣横生的根艺作品就诞生了。他创作的根艺作品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根艺仙鹤》。
一编一织铸匠心,此生原是柳编人
杨进邦参加工作后由于单位业务扩展,1978年临沭县工艺美术厂与临沭县白旄柳编厂合并成立了“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领导让他担任草柳编织设计创新员。多年间,他设计创作的草柳工艺品在各种展览会上的样品入选率、订货成交额都名列全省前茅。
在草柳编织领域他不断探索新材料、新编法、新工艺、新造型、新用途,始终以“五新”为设计理念,以艺术为创作追求,精心创作了色彩艳丽逼真化、造型独特具像化、编织技法艺术化、装饰实用一体化的“水果系列产品”,至今畅销不衰。他自专门从事草柳编产品出口设计工作以来,设计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草柳编工艺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会、博览会数千场次,作品频频获奖。
四十多载春夏秋冬,杨进邦在草柳编织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精益求精,四处走访众多种植专家和民间老手艺人,整理收藏草稿图样30多册,柳编实样万余种,柳编样品图片3万多幅。
中国柳编看临沭 薪火相传无止境
2011年“中国柳编之都”成立了临沭县鑫苑柳编研究所,杨进邦被聘为研究所副所长,并担负着为全县培训柳编专业设计人才的职责。
他在草柳编织设计人才培训会上,列举2011年编的《柳编凤凰》(重8.5斤)以2480元的价格出售、创作的金龙鱼(8两重)在扬州拍卖了1280元的事例,给学员们讲解如何把小柳条变成“金条”。同时,他把传授绘图新技巧、讲解编织新工艺、研究指导新编法,分析市场新需求、把握设计新理念、研发创作新样品等,作为传承传播的主要课题。
他培养的数千名学员有很多已成为草柳编织企业的设计创新骨干,为所在企业、单位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他还被大学、中学、小学聘为兼职老师,让柳编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村居、社区,开辟了一堂特色柳编教育新课程。
杨进邦成名后不忘父老乡亲,在郑山街道杨沙埠村成立杨进邦工作室,传授村里老年人、家庭妇女、待业青年柳编技艺,让他们靠编织花篮拥有一份副业收入。工作室内摆满了气势雄浑的中国龙、娇娜玉立的开屏孔雀、形态饱满的大葫芦、惟妙惟肖的蒲扇和暖壶等,时有柳条的清香扑鼻而来,气息怡人。
一辈子的“非遗”情缘,40多载的不离不弃,如今杨进邦年近七旬,却依旧每天舞动手中的柳条,用精湛的工艺,高超的质量,续写临沭柳编的时代篇章,用坚定的步伐,不变的信念,艺无止境地沿着草柳编织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让古老的柳编文化艺术再创新、再升华。(通讯员 李风雷)
责任编辑:时瑞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2 17:45:4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