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的馆名由书法家石瑞芳题写。(图/@贞观 公众号)
2020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担任副局长。刚上任一周,她就接手了“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她原本以为开办一座图书馆不是什么难事。她理想中的图书馆,应该是这样的:“这里分外安静,遇见书,遇见人,都有一种古典主义的美妙。”但实际运作情况超出了她的想象。从装修到选书,事无巨细,她都得一一解决。
2021年4月22日,碑林区图书馆正式开馆。杨素秋在社交平台写道:“人生中很难再有一次机会,把一个图书馆一砖一瓦一书地搭起来。这是挂职生活给我的礼物。”
图书馆开馆前,杨素秋接受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的采访。她被称为“公共选书人”,在她看来,图书馆不应该是一个政绩工程,也不应该是一个网红打卡地,而应该是一个可以让人安静读书的地方。“在皮囊和灵魂之间,我们首先还是选择灵魂。”
杨素秋的这段经历和关于图书馆的思考,被她写成《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下文摘选自该书《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篇,小标题为编选者所加。
✎作者 | 杨素秋
✎编辑 | 谭山山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杨素秋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1
一座有全套《灌篮高手》的图书馆
“‘免费借阅’,重点是这四个字,放大这四个字的字号。”我去社区走访了一圈,回来对宁馆(编注:碑林区图书馆馆长)这么说。
这几天我深感自己和基层群众脱节。我原本以为,在这个人口超过千万人的大城市,市中心居民想必和我一样,早就知道图书馆是免费开放的。实地调查结果却出乎意料,许多老百姓不清楚图书馆是做什么的。我去了五家社区服务中心,遇到的人都没听说附近新开了图书馆。
我说:“欢迎你们来借阅。”
他们问:“馆里的书卖不卖?是原价卖还是打折卖?”
返回馆里,我见一个人在门口徘徊,盯着我们的门头仔细看。我问他怎么不进来,他担心这里按小时收费。
我说:“公共图书馆都是免费开放。”
他有些疑惑:“为什么会免费?”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的门头。2021年4月,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采访杨素秋,称她为“公共选书人”。(图/央视网截屏)
群众不了解,说明我们没有宣传到位。这是我的工作失误,总以自己的经验来想象他者。碑林区有八个街办九十八个社区,我请宁馆印制一百多张海报,话语不要冗长要简练,点明地理位置、开馆时间、藏书种类、联系电话即可,其中“免费借阅”四个字一定要大,用这四个字破除民众心理顾虑。我们将海报分发给各个社区,张贴在醒目位置。过了段时间,馆内客流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入口处屏幕上攀升。
与读者交谈,我了解到他们各自的喜好。二十多岁的梁小锤喜欢文学和艺术,她说这座图书馆的选书风格有点像诚品书屋,好看的小说扎堆,电影史、美术史的书籍质量也高。三十多岁的媒体人阿九和四十多岁的设计师柏航互不相识,但借走了同一套图书:《知日》。《知日》是一个系列,每一册集中讲述日本文化中的一个主题,比如猫、犬、茶道、花道、推理、手账、料理、森女、断舍离……书的定价比较贵,他们平时舍不得买。这套书出现在馆里让他们感到意外——图书馆选书也这么新潮。
五十岁的谢永霞偏爱针灸类书籍。六十岁的王建民专门寻找“非典型”之作,如愿带走汪曾祺1940年代的现代派作品和民国时期林纾翻译的文言文小说。七十多岁的邓兴玉借的书全是同一类:碑帖。她对我说:“书法能有这么多种,而且都可好,各种样式把我简直……在这儿站着看,我都不知道弄啥。”她拎着一只帆布购物袋,挑了一大包,去办借书证的时候得知最多只能借四本。她选了又选,拿了两本小篆和两本楷书。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有碑帖专区。(图/@贞观 公众号)
我的学生石腾腾问我:“你知不知道碑林区图书馆最出名的书是什么?”我不知道。她笑:“是《灌篮高手》”,顺手转发给我某点评网站链接,“出处在这里”,我这才关注到网络上的声音,少儿书得到好评最多:“快来啊,这里有好多立体书。”“相不相信,这是一座有全套《灌篮高手》的图书馆!”
批评也不是没有。有人说书太新了,他想找上世纪出版的老书,找不到。有人说我们这里的书过于专业,名家名作高高在上,让人不敢靠近,他希望多一些通俗的励志类成功学和鸡汤类读物。反过来,也有读者说我们的书不够专业,他们需要医学类中的儿科、妇科专业书,法律类中的刑法民法小册子。
书目是图书馆的灵魂
宁馆最近来局里报账签字,同事们听说了风声,叫她“富婆”,她连连摆手:“哎呀呀再别胡说,都只看见钱多,没看见花钱地方多,我冤枉死了。”
我馆2021年获拨资金在全局排名第一,五百万元,几倍于其他部门。此消息不仅让楼道里的同事啧啧不已,也传遍大院。这个局、那个局都有人不服气,给上级提意见:“图书馆又不给政府创收,还花政府那么多钱?”
宁馆遇到人就得解释,五百万元并没有余裕,都是实打实的预算,样样必支:一百多万元买书,一百多万元房租物业,一百多万元外包运营……可是她的解释防不住眼红,拦不住质疑:“图书馆有什么用?值得这样投入吗?”
这样的质疑不仅来自百米内的同侪,也来自更高层。省文旅厅刚刚上任的新领导之前不熟悉图书馆工作,他指出一个实际问题:“周一到周五,有些图书馆人比较少,说明这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可能没那么大,功能没那么重要。那么政府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和人力在这上面?”他希望负责公共文化服务的处长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处长来到我馆,问我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关于这个问题,教科书中答案类似,有三大传统功能:一是保留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二是宣传教育;三是满足和提升群众阅读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公益性和平等性……但这样抽象的答案也许难以改变省厅领导的想法,我希望我可以用实例做出证明。
图书馆不应该是政绩工程,也不应该仅仅是网红打卡地。(图/央视网截屏)
选书确实是个难题,一个人的珍宝,对另一个人来说也许是草芥。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选书的职位?约翰·科顿·丹纳在《图书馆入门》中为公共图书馆建构了一个理想的“选书人”形象,这个人首先得是个书虫,有丰厚学养,能带领孩子们阅读好书。但他又绝不应该是个书呆子,不宜过于沉湎于书籍,要多出来走走,以免与底层老百姓脱节,无法了解低学历人群的需求。2021年度买书资金到位,宁馆再次把编书目之事委托给我,我未必能够胜任。
去年第一次购书,我凭主观推测去满足各年龄段读者的诉求,而建馆后与读者的交谈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人们兴趣差异之大让我感到自身的匮乏,编书目这件事绝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杨素秋为图书馆采买一批图书之后展示自己灰扑扑的双手。(图/@贞观 公众号)
我去找小吕(编注:碑林区图书馆馆员)商量,他答应得干脆,他正想学习如何挑书,如何甄别书的好坏。这对每个编目人员来说都十分重要,但是他参加过的图书馆上岗培训课里没有这一课,也不知道其他图书馆有没有。
小吕调出电脑数据,开馆至今,借阅比例之失调超出我此前预计。排在借阅次数前三百名的书籍,至少有二百五十种都是儿童书,尤其是漫画类。排在前列的其余几十种成人书籍也以小说为主。他又拿来前台手写登记的《读者意见册》,和我梳理现存问题:
1.医学、法律和自然科学书籍太少。
2.武侠类和漫画类呼声甚高,需要补充。
3.套装类图书缺漏不齐。比如《冰与火之歌》缺第1册,被书商告知断货。读者反映多次,意见很大。
4.生活类书籍还需增加,这是老年读者刚需,如碑帖、摄影、食谱、养花、养生、乐器入门。
5.少儿书借阅量超过全馆藏书一半。绘本最受欢迎,教育部推荐的阅读书目常常会被借空,建议增加一些复本。
……
杨素秋认为,书目是图书馆的灵魂。(图/央视网截屏)
好了,现在我们量体裁衣,按需订货,通过书商联系知名出版社索要近年书单,叮嘱他们,要含有医学、法律和自然科学书籍。很快,我收到数百页文档。
几天之后我筛选出数千册,这远远不够。当我提出武侠、漫画、碑帖、摄影的需求时,没有出版社可以为我量身定做书单,我只能在私人交情里想办法。
编书目费时间,前一年我只敢麻烦有限的几位师友。今年为了一份更好的书单,我想再多麻烦几个人,至少五十位吧。我在手机通讯录里寻找,挑几位精通专业的,再挑几位普通的爱书市民,还要兼顾高龄读者和年轻人。
收到我的邀请之后,朋友们全都欣然答应,少数几人迟疑:“你确信我的水平可以吗?我太荣幸了。”
我的邮箱会落满回信,我只需静静地等,五十位朋友的智慧即将汇聚在我们的书架上,开花散叶。
“在皮囊和灵魂之间,我们首先还是选择灵魂。”杨素秋在受访时这样表示。(图/央视网截屏)
在图书馆做讲座
5月中旬,我们开始筹备图书馆的第一场文化讲座。头回弄讲座,我们手忙脚乱。馆里没有好看的杯子招待客人,我去古道茶城借茶具。宁馆的主持词严肃正统,我得换成生活化语句。馆员做的海报,白底爬满黑字,过于肃穆。我托设计师朋友更换色彩,把讲座标题放大,竖版分行排列——“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再把人物衬在墨蓝底色上,拟了一条宣传语放在顶部:“盛夏的邀约——名家进碑图系列沙龙”。
做访谈沙龙,是我长久以来的愿望。我的博导王尧曾经在苏州大学办过几年“小说家讲坛”。我在那儿读书时,莫言、余华、韩少功、贾平凹、毕飞宇……他们的身影都曾出现在阶梯教室里。莫言来的时候是个晚上,教室里人挤人,他高大的身板刚刚在门里闪现,学生站起来尖叫欢呼。毕飞宇在讲座结束后和我们在校园里走,晚霞里他的脸是逆光。我激动地跟他说:“您的《玉米》里的一些段落,我读起来好像牙齿间总有玉米汁液的味道。”
我也想在图书馆做类似的事,我挂职的时间还剩下三个多月,下个月省里应该会下发一部分资金,叫作“免费开放经费”,专门用于承办各类活动。有了钱,事儿就好办了。我大概可以通过“贞观”联系诗人陈年喜,说不定还能通过朋友联系诗人余秀华。就算这些都成功不了,还有王尧先生会帮我询问他的作家朋友,陕西师大的几位先生也一定会支持我。我打算列计划重读一些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在他们到来之前做好对话准备,主持时避免空洞言辞……这些沸腾的幻想在我脑袋里“啵啵啵”冒着气泡。
2021年4月,图书馆开馆前,杨素秋和同事进行准备工作。(图/央视网截屏)
宁馆慌忙来找我,要去掉“系列”二字。她怕被这两个字套牢了,万一今后没有其他名家到来,这两个字成了虚假宣传,被上级抓住把柄批评怎么办。我让她别担心,我会想办法联系名人。我建议留着“系列”两字,年底汇总资料时作为亮点上报。万一承办不了后续讲座,也没关系。“系列”二字不是正式文件,只是出现在一张海报里,上级不可能逮着不放,这又不是什么大是大非。宁馆勉强答应,但脸上还是担忧的神情。
第二天,另一件事又诱发我和宁馆意见分歧。因为座位有限,馆内限制一百人报名预约讲座,很快就约满,后台不断收到留言:“能否加座?”“能否站着听讲座?”
看到这样的留言,我很高兴,我拾柴生火,就怕火焰不旺,现在火焰熊熊燃烧,正合我意。我们还有五十个蒲团呢,搬过来坐在地上听讲座,围着多热闹。宁馆却非常紧张,她首先担心坐在地上不整齐,拍出宣传照会挨批评,接着担心坐椅子的人踢到蒲团上的人,发生口角场面大乱,搞不好要闹到派出所。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少儿区。这些蒲团在图书馆举办的讲座中派上了用场。(图/@贞观 公众号)
我给宁馆分析:“这不是公务会议,不必那么整齐,照片里有坐有站热热闹闹反而好看。另外,积极报名的人一般不会因为蒲团的小事而争执,毕竟大家最关心的都是讲座本身。”
她仍旧不同意,她说出更深的忧虑:“你喜欢人多,我害怕人多。万一上级以疫情防控的理由处分我,我是法人,我需要担全责。”
当时的西安已经很久没有新冠病例,公共场所不能超过二百人聚集的政策在一个月前解除。据我所知,陕西大剧院讲座预约二百人,实际到场三百人,平安无事。我郑重向宁馆表明:如果因为人数过多受到上级批评,我愿意替她担责。
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
星期天,我们提前来到馆里。小吕调试话筒、音响和投影仪,张小梅在前台检查健康码,韩洋在报告厅门口查验预约码。读者陆续进场,三五十人,暂时没什么意外状况。省厅的处长曾说自己也对这场讲座的话题很感兴趣,“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她想来听听大家怎么讨论。她说她会提前坐在观众中,不需要主持人介绍她的身份。但这一天,她没有来。
宁馆始终不笑。直到讲座开始前的十分钟,我拉着她站在南大街上等候演讲来宾时,她的眉头依然是皱的。
我晃她:“高兴点啊,别让人家看见你这样。”
她说:“我没法高兴,我怕今天出事儿,我把咱们这个片区派出所电话都提前存好了。”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内部。(图/央视网截屏)
嘉宾来了,我们一起走到地下室,报告厅外排着长队,报告厅内椅子坐满。读者在外面吵吵嚷嚷,嘉宾招手请读者进来,馆员拦着不允许读者进来,嘉宾的表情有些纳闷。
我坐在与他对谈的椅子上,佯装平静,心里着急。我附耳对小吕说:“听我的,快去把蒲团取进来。”小吕快步出去,一直没有回来。应该是有人从中作梗,必须我出面了。
活动即将开始,我作为主持人却起身离开座位,读者困惑地看着我,也许他们从没见过秩序这么混乱的讲座现场。
手持蒲团的小吕果然被馆员拦在场外,我拉着他一起跑到儿童区多抱了几个蒲团,又请读者跟着我一起往报告厅里走。馆员一看是我领头,没敢阻拦。场外排队的人涌进来,后排过道瞬间站满,前排的人欢欢喜喜拎了蒲团插空坐下,脚丫子快挨着讲台了。一位母亲搂着小孩挤坐在最前面的蒲团上,很开心,像是要和嘉宾围坐在一个大炕上聊天。
图书馆的蒲团是杨素秋力主采购的。(图/央视网截屏)
我们谈论了图书馆的三大传统功能,我又补充说,有人质疑,周一到周五读者人数较少,图书馆是否真的那么“有必要”。嘉宾说,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眼看嘉宾的航班时间迫近,台下还有很多举起的手。互动时间一再延长,直到所有提问的人都得到了回应。
宁馆始终没有坐,她站在最后一排,张望着我们。今日总算顺利,没有闹事,没有纷争,更不需要给派出所打电话。我看见她笑了几次,应该是放松了下来。
作者丨杨素秋
编辑丨谭山山
校对丨赖晓妮
读完点个【在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1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