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绝地逆袭”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5-13 04:3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劳动报

范连团队另辟蹊径造出最大盾构机

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绝地逆袭”

盾构机制造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地下隧道建设能力。近年,国产盾构机频频打破纪录,其最大直径已超16米。曾几何时,国产盾构的加工机床完全依赖进口,造价高昂不说,还处处受制于人。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的“上海工匠”范连,发明了一套全新的设备和方法,解决了超大直径盾构机壳体加工的难题。其成果首次应用于中国隧道直径之最的上海长江隧道,并成功实现“逆袭”,不仅让曾经想高价出口设备的德国制造商刮目相看,还反向向我国求购代工服务。

打破国外垄断

另辟蹊径以“小”制“大”

时间拨回2006年,上海在建上海长江隧道时,需要一台直径15.43米的盾构机,这个难题落在了范连所在的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15.43米的直径在当时是世界最大,即使到今天也是第一梯队。”范连解释:当时,国内的地铁直径是6.3米,一般越江隧道直径在12米左右,从12米一下子跨越到15米,对于技术和设备都是巨大的挑战。

按照传统经验,要制造一台盾构机,其生产机床就要比设备更大。然而,15.43米的直径已然创造纪录,超1000吨的重量更带来不确定性,这样的机床放眼全国都找不到,如何解决?那时候,范连团队向合作的德国制造商请教,但对方却“狮子大开口”,仗着垄断优势,不仅要价超3000万元,更无法保证工期。“我们也调研过市场,购买机床不会超过2000万元,但受制于技术能力,国内很难找到可以生产的厂家,即使有,也无法赶上工期,让我们陷入了被动。”

又要大、又要能承重,一时间,团队钻进了“牛角尖”。那段时间,范连每天都在琢磨这件事,和老师傅聊得最多的也是这个话题。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一定要大呢?”虽然盾构机是大工件,但其内部是个空心空间,“有没有可能把机床放在盾构机的‘肚子’里,这样设备可以在盾构机壳体里‘打转’加工,既解决了尺寸问题,也解决了承重难题。”

这个从“大”到“小”的想法,一下子为团队打开了思路。团队研发了专用设备,还研发了独创加工工艺和专用软件。以此技术制造出的盾构机也成功应用于上海长江隧道。其后持续应用在南京、武汉、深圳等地多条大直径隧道建设工程,涉及盾构机总产值超过26亿元。

该设备的研发,成功实现了“绝地逆袭”,不仅打破国外垄断,相比国外工艺,精度提高40%,加工周期缩短一半。原本高高在上的德国制造商反过来向我国购买代工服务,从此,中国盾构产业也开始在世界立足。截至目前,成果已经向中铁装备、德国海瑞克等国内外制造商提供代工,带动产业发展。

历经三代技术更迭

形成三大创新技术成果

“这个项目的成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范连坦言,该项目虽然应用成功,但依然存在效率不高等问题。近年来,范连和团队先后将此技术进行了三次迭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的过程。

第一代的原型机是将原有机床的各种部件拼装在一起做改装,第二代则是进行了结构的重新设计,第三代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字化升级,实现从完全人工到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的过程。范连介绍,在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团队也在不断尝试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比如在盾构机内部加工时,我们发现如果不把设备先行固定,设备会因为‘马步不稳’发生位移,于是我们通过焊接将设备固定。起初,在确定设备位置时用的还是气泡式水平尺,效率和准确度都有限,从第二代起我们应用了激光跟踪测量技术,改进了工作流程。”

三次更迭,使设备的工作效率有了极大提高,这套设备和方法,打破国外垄断并形成三大创新技术成果,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经中科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评价具有新颖性,综合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0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世界最大盾构直径高铁隧道主体结构完成
...测、降水、支撑、开挖等工序链,实现人员标准化管控、设备监控与联动互锁。同时运用施工现场三维大场景和全息沙盘,实现对深基坑进度、安全、质量、设备、人员、工序等关键要素态势全自动
2023-12-13 14:46:00
盾构机,“百变金刚”本领强(产经观察·细看产品七十二变④)
...等方面展开针对性设计,做到大直径竖井一次反拉成井,设备安全、高效、可靠运行。体量身型之变直径从15米级跃升至16米级15
2025-05-14 06:21:00
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正式始发
...能掘进、智能拼装、超前地质预报、盾尾密封安全预警、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等国内领先的智能创新技术,以“有人值守、无人操作”的方式自主掘进,将引领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水平攀升到新的高
2024-04-29 14:14:00
从安徽到山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沂医院让新生儿“绝地逢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姜曼近日,一场跨越两省、相距24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故事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沂医院上演。一名出生仅10天的新生儿,因患有极其凶险的“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达1.
2025-07-11 21:22:00
...队研制的世界独头穿江越海距离最长的超大直径盾构机,设备搭载了智能掘进、智能拼装等领先的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和辅助驾驶并行,标志着我国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水平达到新高度。隧
2024-04-21 05:59:00
...打通公路隧道机械化施工的“最后一公里”,这也是国产设备在大直径公路隧道联络通道的首次应用。据了解,广州海珠湾隧道工程盾构段长2077米,穿越破碎带、珠江航道,穿越泥岩、泥质粉
2024-03-22 21:41:00
...构机是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被称作“工程机械之王”,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1982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运输工程专业的李建斌还不
2023-10-15 06:10:00
崇明线超大盾构“申通号”正式开启穿越长江之旅!通过精细化管控施工参数来保障掘进安全
...内采用高效无轨运输模式,设置交通信号灯、测速探头等设备并结合“数智隧道”智能管控平台进一步来规范隧道内的行车秩序,提高通行效率。项目团队采用大功率风机及大直径通风管等设备保障
2022-12-29 12:28:00
“钢铁巨龙”掘进,打通“城市大动脉”
...工作业面。眼前的隧道已初见雏形,内部宽敞整洁,设施设备按部就班。在盾构机控制室操作台上,技术人员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观察刀盘转速、掘进速度、管片安装、出土情况等各项数据的变
2023-01-23 05:47: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公告公开征集一批河北省高质量数据集河北日报讯(记者解楚楚)9月26日,河北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公告
2025-10-04 08:03:00
央媒看太原9月30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以《双节市场备货足美食特产受青睐》为题,报道了假期到来,太原市各大综合市场提前备货
2025-10-04 07:1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近日,2025鼓浪屿世遗文创作品征集活动启动。此次活动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高校、企业
2025-10-03 08:3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长假期间,许多人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趁机好好休息。可是,如果休息方式不得当
2025-10-03 08:37:00
渤海之潮涌动着澎湃的脉搏,海河之畔镌刻着科技的印记。10年前,一颗带有“清华”基因的种子在天津这片沃土扎根;10年后,它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2025-10-03 09:25:00
太燃了!无人机空中展旗!高新区国庆“氛围组”已上线!
2025-10-03 23:48:00
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北京卫视发起“老板驾到”直播活动,吸引用户下单超100万元团购券
9月29日,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北京卫视发起“老板驾到”直播活动,助力北京国庆中秋消费。抖音用户在@北京卫视 直播间下单超1万次
2025-10-03 18:36:00
“FutureBOT未来引力”2025北京机器人文化节首日盛况 打造国庆科技打卡新地标
国庆首日,“FutureBOT未来引力”2025北京机器人文化节在北京昌平超极合生汇正式拉开帷幕,成为国庆假期极具科技温度的打卡地
2025-10-03 19:06:00
走到白石山巅的尽头,这家建在悬崖边的“云端咖啡厅”绝对让你惊呼。
2025-10-03 11:37:00
泰康人寿发布新品“泰康百万药无忧(庆典版)医疗保险”(以下‬简称“百万药无忧”),以广覆盖、易投保、强保障、低费率为优势
2025-10-03 09:1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林雨新)在近日举行的2025全球数据管理峰会“数据要素分论坛暨大数据统计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管理研讨会”上
2025-10-03 08:38:00
兴趣-实践-视野:达芬奇金奖少年带来的教育启示录
摘要:2025“你是达芬奇”全球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创新赛圆满落幕,其中金奖获奖少年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在AI赋能的新时代
2025-10-02 16:22:00
单日调用近1万亿次,高德助力北斗规模化民用跨入新量级
2025年10月1日,随着国庆长假首日出行高峰的到来,高德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数量接近1万亿次,支撑导航总里程数超90亿公里
2025-10-02 22:31:00
10月1日,从太钢获悉,今年以来,太钢不锈进料加工团队以“精准备案、高效协同”为核心,在进料铬铁镍铁资源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10-02 17:39: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记者昨日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获悉,该公司打造的“鼓浪屿AI伴游”服务已正式上线。市民和游客只需打开“鼓浪屿元宇宙”微信小程序
2025-10-02 0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