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10 15:5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每一个人的人生结局都不同,或轻于鸿毛,泯人众人,浑浑噩噩一生,好似从未出现过;或重于泰山,忧天下人之忧,名垂青史,好似从未离开过。但也有一种人,他们的死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黯然离世,却留给后人无限的警示。

战国名人韩非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死很特别,让自己的同窗李斯背负了骂名。但事实上,李斯本不该因为韩非子的死,而背负数千年的谴责。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韩非之死

关于韩非之死,《史记》中有相关记载,起因是秦王嬴政看了韩非的作品后,将其视为知音,甚至发出了“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慨。为了约见韩非,秦王嬴政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派兵攻打韩国,以此逼迫韩王。

韩王一向对韩非不满意,从未启用他,因为秦王苦苦相逼,不得已之下被迫启用韩非,以韩非为韩国使者入秦,面见秦王。

秦王虽然欣赏韩非的才华,韩非却并未在秦国得到重用,反而因为李斯等人的陷害,被毒死于狱中。也正是因为这段记载,导致李斯背负因嫉妒韩非才华,不顾同窗之谊,暗施毒手,害死韩非的骂名。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固然可信,但司马迁善于春秋笔法也是公认的,即便是《史记》中的部分记载,也需要与其他史料互相印证,方可窥得历史真相。对于《史记》的这段记载,钱穆先生在《李斯韩非考》中就曾对这段史料提出过质疑:

“天下寧有愛好其國一公子之書,因遂急攻其國者?”

显然,钱穆对于秦王为了约见韩非而对韩国动兵之事并不相信。钱穆先生的质疑其实不无道理,有关秦王在这一年对韩国用兵的记载,即便是在《史记》的其他部分,包括《秦始皇本紀》和《六國年表》在内,都未见秦国在这一年对韩国发起战争的记载。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如此一来,就要从其他可靠的史料中寻找答案,而《韩非子·存韩》自然就成为绕不过的史料了。

韩非与李斯

在《存韩》篇之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李斯向秦王献计,称秦国大兵压境,可以逼迫韩国和齐国就范。这是李斯给出的一个“恫吓之策”,按照这个计策,就可以兵不血刃的讹诈韩国好处。而这个“好处”,自然也包含逼迫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

这也就能够解释得通,为何在很多史料中都无法查到这一年秦国出兵伐韩的记载,因为当时秦国大军压境,却并没有对韩国发起进攻,只是以这样的办法对韩国进行恫吓。那么,即便韩国受到胁迫,又如何能够领会到派韩非为使入秦的意图呢?

《史记》中所记载的“嬴政看了韩非所写文章后,对韩非十分仰慕”的说法,大概就是在秦国大军压境之后散布出去的,韩王听闻消息以后,自然就能够领会意图,这才是韩王在此时起用了此前一直不肯用的韩非的真正原因。

发东郡之卒,窥兵于境上而未名所之……

秦国的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长平之战时,范雎就曾用类似的手段,骗赵国起用了赵括,两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公元前234年,在秦王嬴政和李斯的推动下,韩非终于以韩国使者的身份入秦。秦王与韩非见面以后,在一番交流过后,韩非的才学得到了秦王的认可,但秦王却并未立即重用韩非。

据《资治通鉴》记载,正因为这片刻的延误,李斯得知了秦王嬴政对韩非的赏识,所以他对韩非起了嫉妒之心,因为担心韩非未来动摇自己在秦国的位置,所以在秦王面前出言陷害韩非入狱。

李斯与秦王交谈时,称韩非是韩国公子,始终不会全心全意为秦国所用,为了避免留下后患,应该将韩非除掉。对于李斯的建议,秦王嬴政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李斯这才把毒药送给韩非,逼他自尽,并不允许韩非面见秦王。

王以为然,下吏治非。——《资治通鉴》

李斯和韩非是同窗,他们都是同时期的顶尖人才,却又不尽相同。李斯是实干派,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从务实的角度出发。韩非则更偏向于理论派,却并非空谈家,他是有真才实学之人,更可以称之为“法家”集大成者。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如果韩非这样的人才能够真心投靠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对于秦国而言绝对是如虎添翼。况且,为了促成韩非入秦,秦王和李斯是花了心思的,难道真的因为李斯几句话,就让秦王嬴政改变了主意,同意李斯杀韩非了吗?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秦王嬴政乃千古一帝,自继承王位以来,到最终一统天下,始终表现出超凡的能力。尤其是在招贤纳士方面,秦王嬴政虚怀若谷,能容人所不能容。当时许多在秦国效力的人才,都不是秦人,这都得益于秦王嬴政的胸怀。

其他人暂且不谈,为秦国修建郑国渠的郑国,同样是来自韩国,甚至还是一位韩国派来的“间谍”,他入秦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韩国实施“疲秦之计”。秦王嬴政识破郑国的真正意图后,并未处死郑国,反而继续信任郑国,这才成就了郑国渠,使关中沃野千里。

那么,秦王嬴政为何容不下韩非呢?因为韩非的身份乃韩国公子,与郑国的身份截然不同,他虽然一直未受韩王起用,却依然心系韩国,此心难改。为了替韩国拖延时间,韩非向秦王献策时,提出了“灭赵存韩”之策。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秦国东扩已成必然之势,秦国之志乃一统天下,而非称霸天下,又岂能独存韩国?而且,韩国的地理位置乃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若弃韩伐赵,实属不智之举。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并非空谈,纵观此前山东诸国五次联合攻秦,韩国没有一次缺席,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韩国处于山东诸国大军攻秦的咽喉要道,韩国没有不出兵参与的理由。相反,秦军若想攻灭山东诸国,掌控韩国疆土,实乃重中之重。

韩非是何等人才,又岂能不知如此道理?但他身为韩国公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入秦后苦劝秦王伐赵存韩,还谎称韩国始终臣服于秦国,无非是盼望着为韩国争取些时间。

秦王何等聪明,自然不会被这样的话所哄骗,两人交谈时虽然并未说破,秦王却也通过此事明白了韩非的心意,正如李斯所言,他终究是不会一心投靠秦国,因为他的心里装着的始终是韩国。

正因为如此,秦王虽然对韩非十分仰慕,却在见面以后并未立刻重用韩非。也正是在此期间,李斯向秦王进言,提出要除掉韩非,以免放虎归山,成为后患。秦王这才同意了李斯的提议,才有了后来李斯以毒逼韩非自尽的情况出现。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新法得到多年的执行,严苛的律法在秦国早已深入骨髓。若李斯未得秦王嬴政同意,又怎敢私自入狱毒杀韩非?将此事归咎于李斯嫉贤妒能而痛下杀手,实在是错怪了李斯。

李斯这个人,早年间混迹于底层,整日想着的都是如何解决温饱。夙愿是成为一个粮仓的老鼠,可以吃饱肚子。

“食积粟,居大庑之下,无人犬之忧”

李斯拜荀子为师后,依然没有丧失独立意识,经常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李斯深谙国家之道,替秦国付出了很多,对秦国也非常忠心。秦王嬴政活着的时候,他全心全意替秦国着想,只有在胡亥登基,赵高掌权后,李斯才逐渐又转为自保的态度。

李斯毒死韩非时,动机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嫉妒韩非才能,担心韩非取代自己的地位;一种是出于对秦国利益的考虑,避免韩非回国,日后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劲敌。

从李斯替秦王嬴政出谋划策,逼韩非入秦来看,他并非嫉贤妒能之人。只是后来发现韩非没有投靠秦国的意图,秦王嬴政对韩非逐渐失去信心,李斯这才提出要除掉韩非。得到秦王同意后,李斯才对韩非动手。

至于李斯为何不给韩非面见秦王的机会,原因很简单,此事本来就是秦王嬴政授意,若给韩非面见秦王的机会,岂不是令秦王难堪?彼时,秦王若是赦免韩非,难免会养虎为患;秦王若是亲自下令斩杀韩非,韩非当时还是韩国使者的身份,此举自然会有损秦王嬴政的名声,未来谁还敢来投奔秦国?

战国名人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什么道理

至于《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句“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就有些给秦王粉饰的嫌疑了,当然这样的记载也符合秦王和李斯共同的谋划,只不过终究是李斯承担了所有。当然,这也是李斯自己的选择,他愿意替秦王、替秦国付出,包括自己的后世名声。

韩非子之死,警示后人要有才有德,更要忠君爱国,即便是在韩国不得韩王起用,在国家危难之际,韩非子依然没有辱没了韩国公子的名声。

一边是富贵无边,还有大力发展自己法家思想的机会;一边是替国效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韩非子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将处死自己的难题,抛给了秦国君臣,令同窗的李斯,背负了本不该他背负的骂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0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韩非创建法家,后人为何给他扣上卖国贼的帽子?
...他为嬴政设计的方案即可了。从文章的对比上,韩非的《韩非子》,字字如铁钉一样,理性而富有感情,不像小编的文字一样拖泥带水,从不夸张和脱离现实。而那份“卖国书”却写的非常神奇,他
2023-05-21 10:57:00
残暴的秦始皇为何会后悔杀一个男人
众所周知,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以法势术为核心,总结了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前人的智慧,补充和完善了法家思想。但其被同门师兄李斯残害,李斯之所以要杀韩非,其主要原因在于韩非子自身
2023-07-24 21:19:00
李斯为何决意毒死自己的老同学
韩非子这位公子哥儿到了秦国,秦王当然很是喜欢,每天大鱼大肉、好酒好茶招待他,并准备择期重用。最开始,韩非子还是有些不情愿的。有些史料说韩非子很爱国,不愿意背叛韩国被秦王所用。也有
2024-04-22 16:01:00
...离析,战乱不断,但正是这个时代,产生了老子、孔子、韩非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前两个人,分别成了道教、儒教的偶像,而法家韩非,虽然其学说影响至深至广,但其地位似乎远没有老、孔高,并
2023-08-23 14:22:00
政治与权力的牺牲品,历史上五位名人悲惨命运
...已。最终却被指鹿为马的小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城。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依法治国的鼻祖,他的法家学说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李斯是当时的宰相,肚
2023-11-18 07:12:00
韩非子的故事与教训:洞悉人心的智慧
我们熟知的一些成语典故守株待兔就是从韩非子这里相传出来的,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典故,这里就不一一述说了,总的来讲韩非子的才学智慧是异于常人的。韩非子和李斯师出同门,他们都是荀子的高徒
2023-11-18 05:21:00
秦国这“四大奸相”本可名垂青史,却因私德有缺遗臭万年
...奸相;这个第一,是指的第一个。李斯第一奸指的是诬陷韩非子,并将韩非子害死;第二奸指的是与赵高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导致秦朝仅存在了1
2023-01-07 21:44:00
历史不知所踪的4位名人,消失不见令人困惑
...的尊称他为谋圣,道教叫他王禅老祖,是和孟孔庄荀墨,韩非子等齐名的学术大家。最后却莫名的消失。第二个就是李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
2023-05-20 11:16:00
韩非:被韩王派去秦国,最终被李斯陷害致死
...秦始皇因此想要停止攻赵,按照原先的战略进攻韩国。1.韩非子入秦韩王安得到秦国准备攻打韩国的消息后非常害怕,毕竟韩国如果再被攻打就没了。不过韩王安在心里肯定也对秦国有怨言,毕竟
2024-03-14 14:3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