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我们常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的爷爷叫刘从义,是一位拄着双拐的老人。他只有一只脚,却对芜湖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路名,甚至是修建的时间都能如数家珍。或许你会疑惑,一名残疾人应该是行动不便,很少出门才对啊?为什么他会对城市道路这么熟悉呢?后来在爷爷的家信中,我才隐约地知道了他的故事。
爷爷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在他5岁时便失去了双亲,跟着哥哥们背井离乡一路流浪,二哥为了争几口救命的粮食,被日本人活活打死。13岁那年,因为逃荒爬火车又与大哥走散。从此,为了活下去,他一边给人拉车卖苦力,一边四处打听哥哥的下落,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记路名的习惯。16岁时,他报名参军,被问到当初为什么参军的时候,爷爷总是很坦诚地说:“为了一条活路。”而这一选择也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爷爷说他从小腿脚就麻利,跑得快。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21岁那年,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一颗炮弹落在了他的身旁,弹片瞬间割断了他的小腿,他疼得几乎昏死过去,因为战场医疗条件有限,伤口不断感染,他又先后历经了三次截肢,最后失去整条左腿,才勉强保住了这条命。但死里逃生的他总对我说,比起那些没有看到战争结束的战友们,他已经很幸运了!最重要的是国家解放了,老百姓再也不会流离失所了,这一切都让他无比相信中国共产党带领大伙走的这条路。后来,他从部队转业复员,更是不顾首长和战友们的劝说,主动请缨要去路桥系统。即使行动上会有不便,但他依然拄着拐去往一线的施工现场,因此才会对芜湖的路特别熟悉,哪条路连着哪条路,哪段路是新修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离休后的爷爷喜欢摇着残疾车,载着我和哥哥穿行在芜湖的大街小巷,给我们说这些关于路的故事。无论是在中和路的百货大楼前看车水马龙,还是在渡春路旁的三八公园里买串糖葫芦,或是去二街的马义兴买些牛肉脯子,在东门街吃碗老濮凉粉……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也总会让我推着他去江边看一看,看看那时正在修建的三桥,望着滔滔江水他总是感慨地说:“桥架得好,你们后辈就能少走些弯路,路修得好,老百姓才能更加相信社会主义这条路啊!”尽管爷爷最终还是没能等到桥修好的那一天,但是他“架桥修路”的话语却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在我日常的采访工作中,无论是在夏季炎热的大棚里,还是在冬天北风呼啸的积雪旁;无论是在洪水侵袭的大堤上,还是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我也喜欢走在路上。有一次,新来的同事问我,大雪天你们也去吗?不冷吗?每当被问到这些问题时,我都会用爷爷教导我的话与他们分享:“抗美援朝,那时年轻的志愿军小战士就跟咱们差不多大,他们在雪地里一趴就是一夜,他们就不怕冷吗?”
作为记者,除了在新闻现场的感同身受以外,也需要不断学习充电,深入思考,才能博闻强识,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很感谢这份多彩的职业,让我们长了很多见识,开了很多眼界,更让我对“路”这个字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广博:什么是“路”?它可以是泸定桥铁索上的木板,可以是高速公路上的沥青,也可以是计算机机器人里的芯片和电路板……所以“路”绝不仅仅是某一场景的具象,而是一份坚定,一种信仰。
如果说祖辈们流血牺牲,是为民族独立开辟道路;父辈们吃苦耐劳,是为民族富强夯实道路。那在新时代,我们作为新闻尖兵,能为基层群众广开言路,做好舆论监督;能够为山区农民打开销路,完成先富带动后富的承诺;为后辈青年做好引路,让紫云英花开得更加绚烂;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认可中国道路。这就是我们媒体人一直要走的“路”!
在芜湖长江三桥开通的那天,我带着热心观众们第一批登桥直播。我想说,爷爷,我替你看到了,这条路又美又阔,所有人都笑得很甜。所以,我相信你相信的这条路,因为相信一“路”生花!
刘思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8 09: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