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揭开朱棣一生“四大功绩”的真相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7 09:3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现在的人说起朱棣,往往是两个极端,讨厌此人的,认为他弑君篡位,残忍嗜杀,连个好人都算不上;喜欢此人的,认为朱棣是被朱允炆逼迫才起兵靖难,当上皇帝之后,励精图治,开创永乐盛世,建立了不世功业,绝对算得上一个好皇帝。

不信请读者问问自己,你是不是这两种人其中之一。

朱棣就是这么神奇,能让喜欢他的人忘了他的成就,让不喜欢他的人,忽视他的残暴,没有中间状态。

但是笔者今天想要探讨的,恰恰是那些被很多人认为是朱棣丰功伟业的功绩,扒开表面的伪装以后,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

揭开朱棣一生“四大功绩”的真相

朱棣的心魔

笔者是很不喜欢朱棣的,关于他如何屠戮建文朝的忠臣,曾经写过文章,今天不再赘述。

但是无论你喜欢他也好,不喜欢他也好,都必须承认,从他踏进南京城,坐上龙椅登基为帝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心魔,种在了朱棣的心里。

这个心魔就像一颗种子,不断地在朱棣心里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流逝,帝国在他的统治下越来越强大,他屁股下的龙椅越坐越稳,他的权势越来越盛,再也没有人像方孝孺、高翔那样不识抬举。

但是,这颗种子却越长越大,几乎把朱棣的内心全部填满,成为朱棣后来很多行为的直接出发点。

是什么呢?

就是统治合法性问题。

揭开朱棣一生“四大功绩”的真相

无论朱棣怎么解释,都回避不了他屁股下的龙椅,手上的皇位,原本并不属于他,他这个皇帝,得位不正。

不得不再提一下方孝孺,他跟方孝孺之间的那段对话,完美地诠释了朱棣这辈子的道德困境。

“我此行,不为别的,效仿周公辅成王。”

“成王何在?”

“我那个侄子已死。”

“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国家需要成年的君主。”

“为何不立成王之弟?”

“此乃我朱家家事,无需外人多言!”

朱棣宁愿背弃对黑衣宰相姚广孝的承诺,也要诛了方孝孺十族,可见朱棣当时恼羞成怒到了何种地步。

他当时真应该听姚广孝的,靖难之役中,要是没有姚广孝,恐怕朱棣早就被朝廷大军剿灭了。

得罪谁也不要得罪读书人。

从此,朱棣就为了这个统治合法性,费尽了心思。

朱棣所谓不世之功的真相

先来盘点下明成一生的四大功绩: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迁都北京,修建北京城;编撰《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

接下来我们就一件一件来说。

一、五出漠北,三犁虏庭

这应该是朱棣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了,可以拿来吹一辈子那种,我们分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永乐朝需要远征蒙古吗?

或者换句话说,永乐一朝,蒙古会对大明朝构成军事威胁吗?

事实上,在他爹朱元璋的打击之下,蒙古已经日益衰落,早就没有他们先成吉思汗、忽必烈那样的雄心壮志跟无敌铁骑了。

到洪武末年,蒙古内部又陷入四分五裂,其中以瓦剌与鞑靼实力较强,这两支蒙古部落,为了争夺汗位,连年征战,不停内斗。

处于如此状态之下的蒙古,显然无力大举南下,因而在建文和永乐朝时,鞑靼和瓦刺虽仍有侵扰明边的举动但规模都不大,威胁也很小。

从一定意义上说,蒙古已不可能卷土重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于抵御蒙古侵扰,那么只要完善和加强北部防御体系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像明成那样统领数十万大军三番五次地深入漠北。

揭开朱棣一生“四大功绩”的真相

其次,五次御驾亲征取得了怎样的战果?

首次亲征先后挫败鞑靼新可汗本雅失里和阿鲁台,但是官方史书所载的战绩却很笼统,没有记载鞑靼伤亡及被俘的具体数字,显然战果不大,后来又因为缺粮缺水而中途撤军。

第二次北征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鸟兰巴托)击败瓦刺军三万人,"杀其名王以下数千人,余虏宵遁。"

这次确实是打赢了,但明军胜得很艰苦,双方几度打成相持状态。明军伤亡很大,都指挥使满都战死疆场。朱棣在此情况下,听从皇太孙朱瞻基的劝告,不再追击败敌,班师回朝。

第三次北征因阿鲁台避战远走,明军根本没见到鞑靼骑兵,只好悻悻而归。朱棣感到如此结局实在有损威严,就在回师途中,以兀良哈与鞑靼有勾结为名,率兵两万击败兀良哈军,这才算稍微挽回些面子。

至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北征,都因阿鲁台继续采取躲避明军远走漠北的策略,使数十万明军长途跋涉千里,而未见鞑靼军的影子,白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空手而归。

朱棣以倾国之力五次亲征漠北,却有三次未见敌军,其余两次也只是击溃敌军,并未予以歼灭性打击,其战果不大是显而易见的。

揭开朱棣一生“四大功绩”的真相

朱棣倾全国之力五次亲征,别说彻底歼灭蒙古的有生力量,消除边患,就连蒙古士兵也没有消灭多少个。根本谈不上铲除蒙古割据势力。

蒙古尽管为明军浩大声势所震慑而远遁漠北,但仍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永乐八年阿鲁台战败后,经过数年的恢复,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再度兴起,以及瓦刺永乐十二年战败后,又在永乐后期势力复振,正统初年成为明朝北边的严重威胁,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就是“无处漠北,三犁虏庭”的真相。

最后,朱棣为什么非要远征蒙古?

朱棣一生都在跟一个古代帝王学习,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李世民也是靠政,变上台,而且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弟弟,“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其实是人伦惨剧。

揭开朱棣一生“四大功绩”的真相

但是直到今天,李世民的评价仍然是“千古一帝”的水准,比朱棣强多了,为什么?

因为李世民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成了强大的代名词。

这些朱棣都是知道的,肯定也非常羡慕,他做梦都希望世人忘记他弑君篡位的过程。

怎么做呢?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令北方游牧民族臣服,因为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大的威胁都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能够令他们臣服的都是英明雄主,比如汉武帝、唐太宗。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远征蒙古这件事情朱棣是一定要亲自上阵的,而且一生中都特别喜欢吹嘘自己的赫赫武功。

至于五次远征漠北,征发的士兵、民夫,携带的饮水、粮草,整个国家消耗了多少财物,朱棣可不管。

可惜啊,《明史》拍朱棣的马匹,说他“雄武之略,同符高。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漠北真的“尘清”了吗?

1424年,朱棣去世,仅仅25年后,1449年,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

要是真的“尘清”了,何至于后代都被蒙古人抓了?清朝人写这一段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嘲讽?

二、迁都北京,修建北京城

从笔者内心来说,这是朱棣一生最大的功绩,因为建设了辉煌灿烂的“八臂哪吒”北京城。明清两朝,在北京留下了多少古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

揭开朱棣一生“四大功绩”的真相

但是站在朱棣的角度,他恐怕想的并不是这些,迁都北京,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靖难之役的将士思乡心切

朱棣1380年就藩北平,发动靖难之役是1399年,靖难成功是1403年,参加靖难的基本都是在北平及附近招募的人马。这些人都是标准的北方人,父母产业都在北平,他们当然希望迁都。

前面说过,朱棣已经把建文朝的忠臣杀干净了,这些军中的将领就是朱棣最核心的支持力量,他们的意见朱棣不能不考虑。

况且,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在那里生活过、战斗过,朱棣内心估计也是愿意在北平当皇帝的。

第二,南京城并不太平

朱棣篡权上位,又大开杀戒,但是公道自在人心,而且虽然对外号称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但是朱棣自己心里清楚,朱允炆很可能没有死。

一时之间,各种复仇事件层出不穷,南京作为朱允炆势力最为盘根错节的地方,其实并不太平,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朱棣应该是不想多待的。

第三,为了继续削藩

朱元璋作为皇帝,留下的政治遗产,几乎被后来的皇帝遗弃殆尽,其中很多就是他四儿子朱棣干的。

朱允炆登基之后一个月就开始削藩,手段非常粗暴,缺乏手腕,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很多人都说朱棣是被逼造反,因为瞎子都已经看出来,朱允炆削藩,很快就会削到四叔的头上,前面那些都是开胃小菜,朱棣才是大餐。

那么好,现在朱棣当上皇帝了,他会怎么对待自己那些兄弟藩王呢?

答案很简单,继续削藩。

在朱元璋的规划中,大明朝的“九边”是需要藩王来守护的,但是曾经守护边疆的燕王显然不这么想,他当上皇帝之后削藩的速度比建文帝还要快,手段比建文帝还要猛。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藩王本来是守边的,对抗北方的蒙古,如果削藩,那么边疆谁来保卫呢?

这个问题对于曾经的“燕王”来说,不是什么问题,皇帝自己干就行了,你们这些藩王统统回来,谁也不许手握重兵,万一哪天你也来一次“靖难”,要搞什么“清君侧”,那可如何是好。

于是,明成成了亲自镇守边疆的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早就是从这来的。

三、编撰《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文化成就,这点毋庸置疑,很多人认为《永乐大典》只是一项文化工程,是朱棣为了凸显自己所谓的“文治武功”,找人将天下的图书搜罗到一起,然后人工复制。

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予评价。但是,关于《永乐大典》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是一种保护,还是一种破坏,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揭开朱棣一生“四大功绩”的真相

《永乐大典》一共经过两次编撰,第一次是永乐元年开始,著名的才子解缙主持,带领147人,一年时间完成。

朱棣看后很不满意,于是下令姚广孝担任监修,再次开工,参与人员多达2196人,终于在永乐五年定稿,永乐六年抄写完毕。

这套书的规模非常宏大,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这套书如果能够完整保存到现在,那至少朱棣在笔者心中的地位,将会上升一大截。

事实呢?

11095册的一套大书,保存到现在的只有不到800册,而且还散落在全世界各地。

最离谱的是,这么重要的一套书,我们现在看到的这800册,竟然不是正本,而是嘉靖年间抄录的一套副本。

正本去哪了?不见了,没人知道去哪了。

几千人忙活了六年的唯一成果,就这么不见了,这事你敢信吗?

有人说是嘉靖喜欢这套书,带到他的永陵里去了,那更糟,因为永陵里面已经全是积水,《永乐大典》如果在里面,恐怕就将永远不见天日了。

那么那些原始图书是否被保存下来了呢?不可能。

这些图书被收录进大典之后,就不会归还了,但是又无人妥善保管,所以图书被集中化保管之后,风险也就大大增加。

说不定如果没有《永乐大典》,会有更多的书保存下来,流传后世,让今天的我们能够读到。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四、郑和七下西洋

说到郑和七下西洋,今天的中国人都知道是个了不起的大事,郑和的船队掌握着全世界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开着全世界最大的远洋舰船,七下西洋,好不威风。

实际上,这套论述是在晚清之后,经过梁启超等人的宣传推广,才逐渐被中国人所熟知的。不但如此,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也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在明清两朝,其实中国人是不太知道所谓郑和下西洋的。

揭开朱棣一生“四大功绩”的真相

首先,郑和的身份就很奇怪。

他是个太监,为什么这么威风,宣扬国威的事情要一个太监去干呢?

明朝太监都是给皇帝干活的,比如万历皇帝就喜欢派太监到各地去收税,收上来的矿税、盐税不是充实国库,而是进了皇帝自己的腰包。

所以派太监去,只有一种解释,下西洋不是国家行为,而是朱棣自己的需要。

其次,七下西洋到底目的是什么?

欧洲的大航海要晚一些,但是目的很明确,为了开发殖民地,为了人口、原料和消费地。

朱棣呢?是为什么呢?他爹朱元璋可是搞“片板不得入海”的,那时候也根本没有外交这一说,组织那么大的船队,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既不是贸易,也不搞外交,又空耗国力。

原因太简单了,去找朱允炆,对这个侄子,那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不但在国内找,还要去海外找。

估计如果朱棣有宇宙飞船,肯定要到火星上去找一找的。

结语

以上就是明成永乐大帝朱棣一生四大功绩背后的真相,看完了之后,你是否对这位皇帝,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7 16: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后世评价明成祖朱棣远迈汉唐呢
...那么,为什么后世会评价朱棣远迈汉唐,甚至还有人说论功绩无人能与之比肩呢?朱棣当了20多年皇帝,这期间五征漠北,七下西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等等,但凡能完成其中一件事的都足已
2023-05-17 19:38:00
朱棣五征漠北,对明朝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一番盛世场景。永乐大帝如此多的功绩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五征漠北了,很多人认为除了前两次有所收获外,后三次都没有取得多少战果,最后朱棣还死在了第五次亲征漠北的
2023-04-13 11:12:00
聊聊战争狂人永乐大帝朱棣
...禁在此。再比如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损耗,但是相比于他的功绩来说,这些错误也只是他所创造的盛世中的一些点缀罢了。永乐二十二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庙号太宗,嘉靖时期
2024-06-12 15:33:00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八位帝王
...削弱了门阀大家族力量,加快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隋炀帝功绩不容抹杀。再则,隋炀帝挖掘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至今仍然享受运河所带来的恩泽。如今,隋朝
2023-08-20 16:09:00
朱棣:五征漠北,迁都北京,开创明朝新纪元
...到大的大哥,而且对自己呵护备至。幸运的是兄弟俩终其一生也没有兵戎相见。底层出身成就帝业的朱元璋决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成为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不仅为这些皇子们选择了当时最优秀的老师
2024-04-03 14:31:00
浅析朱元璋硬立朱允炆的原因
...应该是立比朱标下最大的嫡子为太子,以此类推。朱棣的功绩,国内影响:燕云十六州朱元璋刚刚收复,朱棣缩短南北差异(北方丢了五百年的南北差异)迁都北京,修京杭大运河恢复北方经济,同
2023-05-04 15:44:00
...同时,他下令编撰《永乐大典》,派郑和七下西洋,颇有功绩,然而,他也是一位非常残忍的帝王,曾下令活剐了三千宫女,那么,朱棣为什么要杀这些柔弱的宫女呢?因谁引起?这不得不从朱棣的
2024-05-21 06:07:00
第一名:刘基说刘基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是要说刘伯温呢?刘基字伯温,也叫刘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在文学史上,与宋濂、
2024-05-26 11:18:00
郑和死后,明朝为何就再也没有下西洋了?
...发生,从此后,明朝太湖的造船厂开始荒废,但是郑和的功绩,值得肯定。
2023-01-10 11:2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