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如何应对国际性保护难题?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21 16:17:00 来源:央广网

8月19日,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大足石刻开幕,来自中国、阿富汗、伊朗、挪威等世界石窟寺保护领域近百名专家学者,聚焦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石窟寺保护,围绕科技运用与技术进展、石窟寺考古与多重价值挖掘,发布多项研究成果。

多项研究成果发布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和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全面展示我国石窟寺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保护利用的丰硕成果,推动石窟寺保护的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和提升我国石窟寺保护的国际化水平,也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也是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75处石刻造像群、5万余尊石刻造像,大多开凿于山岭之间、崖壁之上,地质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因素众多,对这些造像的保护修复一直都是国际性的保护难题。由于地处西南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大足石刻保护与存续的最大隐患是水。

如何应对国际性保护难题?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大足石刻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燕学锋:左边的造像没受水害影响,右边因为水害侵蚀,它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风化和生物病害。

如何应对国际性保护难题?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据文保专家介绍,影响大足石刻的水,主要包括大气降水、空气中的凝结水以及岩体裂隙中的渗水,因此每逢汛期雨季,石刻造像都要经受较大的考验。从2015年开始,当地文保部门在大佛湾启动水害治理综合工程,并在前期局部治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形成疏堵结合的治水方案。位于大佛湾东岸的世界最大石雕半身卧佛像,是这项治水工程的一期部分,已经于2018年完工。今年7月,大佛湾所在的大足区宝顶镇,降雨量达到了近10年来的极值,从卧佛造像的情况可以判断治水工程是否真正发挥了效用。

如何应对国际性保护难题?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大足石刻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燕学锋:卧佛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干燥的状态,还是经受住了本次雨季的考验。

如何应对国际性保护难题?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除了防水治水,石刻本体造像的修复也很关键。雕凿于南宋时期的小佛湾造像,由于多年来在高温高湿、凝结水和微生物的影响下,这里的石质文物出现石质胎体病害、石砌体局部倾斜、表面污染等数十种病害,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信息,2020年5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和大足石刻研究院等联合团队承担起保护修复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小佛湾造像室内部分彩绘较多,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文物修复团队按照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的原则,采取现场勘察与实验室分析结合的方式,来明确小佛湾彩绘的构成材料与工艺。

如何应对国际性保护难题?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可:左边这一尊是还没有进行表面清理的,表面基本看不到彩绘的情况了,作为对比,我们从右边可以看到,把积尘去掉之后,实际上还能非常好地看到底下保留了很多以前彩绘的情况,到这一步基本对彩绘原状的保存不会再往下做更多的干预了。

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在世界范围内,石窟寺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瑰宝,国内乃至全世界的文保工作者们,近年来都在积极探索通过数字化还原、云端保存等方式,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应对气候环境对石窟寺的影响。今年5月,大足石刻正式启动“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文博项目,通过全场景视觉呈现和实时光线追踪等技术应用,今后可以让观众在云端体验多种实时参观互动,甚至通过实时天气预设,还可以看到罕见的雪中大足石刻美景。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 刘贤高:云游大足石刻项目将文物复刻到云端,实现了文物从线下文旅资源向线上文化资源的转化,也有利于文物资源的永久保存。

如何应对国际性保护难题?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除了通过保护修复工程和数字化方式记录石刻信息,大足石刻还积极探索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在宝顶山石刻有一尊吹笛女的造像,展现一名南宋时期的女子头梳长辫、手持乐器,陶醉于悠扬笛声之中的形象。而她所使用的乐器,已在800多年的历史岁月变迁中失传。

如何应对国际性保护难题?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研究人员和乐器专家模仿笛女手中的弯笛创制出“弓笛”乐器,由于音色独特,外形别具风格,弓笛不仅常用于当地的各类演出,而且大足区实验小学还专门成立了弓笛社团,吸引近百名学生定期演奏学习。

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季凌悦:我觉得站在吹笛女面前吹奏,我内心是非常骄傲自豪的,我希望能和她跨时代吹响弓笛,也希望能把弓笛传承下来。

如何应对国际性保护难题?大足石刻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据了解,我国目前共有石窟6000余处。石窟寺保护是国际性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与全球相关组织和国家进行交流合作。本次举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也是希望进一步凝聚全球专家学者的智慧,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对石窟寺的破坏。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希望国内的学者,包括国际的学者能共同探讨在以往的工作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怎么能够把石窟寺保护工作更好地推向前进。

(总台记者 田云华 夏斯伟 成雨萌 张云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1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开启文物保护新天地 大足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
...的四季美景,在风花雪月中体验千年一瞬……今年春天,大足石刻将“飞上云端”,游客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近距离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美。宝顶博物馆。大足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游客云
2024-01-23 13:05:00
东西问·中国石窟|蒋思维:《黑神话:悟空》中何以得见石窟版《清明上河图》?
...话:悟空》中何以得见石窟版《清明上河图》?——专访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中新社记者 钟旖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到鼎盛,5万余
2024-08-21 21:44:00
文化中国行|中国优秀文物主题游上新!到资阳大足去感受石窟石刻之美
...物主题游径,资阳大足石窟石刻文物主题游径成功入选。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大足石刻华严三圣据介绍,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有机关联、串珠成链,集中展
2025-04-19 15:29:00
川渝打造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图为大足石刻文创园展览中心效果图。大足石刻文创园供图中新网重庆12月31日电 题:川渝打造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中新网记者刘相琳虽然是元
2022-12-31 19:28:00
古老石窟寺如何传下去、“活”起来?
...窟寺这一文化瑰宝传下去、“活”起来。8月19日,游客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参观。新华社记者杨湛菲摄气候变化会对这些瑰宝产生怎样的影响?由于石窟寺在赋存环境、主体构成、建造材料等
2023-08-24 16:16:00
一条高铁线 让川渝石窟文化串珠成链
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频道大足石刻站建成后的效果图。大足区网信办供图人民网重庆2月23日电 (胡虹、焦磊)“成渝中线高铁全面建成通车后,重庆大足到四川安岳只需要十几分钟。观赏完大
2023-02-23 09:56:00
国内外百余名文物保护界专家大咖齐聚大足,近距离感受千年石窟艺术
...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盛会。当天上午,专家大咖们在观看大足石刻8k电影后,兵分多路,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近距离感受千年石窟艺术的魅力。△全体嘉宾观看大足石刻8K球幕电影△8K
2023-08-19 15:55:00
中外专家共话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石窟寺文物保护
8月19日,游客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新华社重庆8月22日电(记者 刘恩黎)“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不可测的复杂背景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都面临挑战,但这也为
2023-08-22 11:09:00
大咖观点丨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大足石刻 中国审美
...20)日,重庆市大足区举行的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现场,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接受了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的采访。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刘岱松 摄“
2023-08-20 11: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观高清影像 探秘应县木塔木构奇迹
郭苑甫 摄“应县木塔——千年木构的奇迹与回响”展于9月21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130余幅高清影像,系统梳理应县木塔的建筑遗存
2025-09-22 07:25: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济源三章:黄河岸边的千年治水史诗
大河网讯 王屋山下,济水源头的济渎庙内,一棵千年古柏的枝叶轻拂着红墙。龙池中,珍珠般的水泡从池底不断涌起,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里曾是济水的源头
2025-09-21 18:55: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