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997年十二月,听闻赵光义驾崩,新登基的宋真宗又是个爱好和平的太平天子。
于是,李继迁便壮着胆子派人到宋朝求和。
为什么求和还要壮胆呢?
因为,这世上只有实力对等的敌体,才能提和平。
实力不对等的,从来都是求“饶”。
赵光义时代,虽然宋军弄不死李继迁。但每当李继迁被打得山穷水尽时,他都会老老实实给宋朝谢罪称臣,断然不敢把自己抬到与赵光义平起平坐的地位,提求和二字。
可是,现在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他已经厌烦了无休止的战争,厌烦了打打杀杀,无所谓李继迁是来求和,还是求饶。他只想做一个太平天子。
所以,当李继迁提出求和时,真宗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采纳了参知政事李至,知制诰王禹偁等人的建议,决定将定难五州全部还给李继迁。
在宋真宗、李至、王禹偁看来,李继迁之所以折腾,不过就是想恢复祖宗基业。现在我主动把定难五州打包归还,你李继迁还好意思折腾吗?你不得对我大宋感恩戴德吗?
然而,真宗还是太年轻了,宋朝的中枢大臣们对李继迁的狡诈和野心也完全没有概念。
李继迁这种人,是典型的畏威不畏德。
你对他越是客气,他越是蹬鼻子上脸。
反之,他比谁都懂礼数。
对于李继迁的求和,田锡当时就直言:
李继迁此前屡屡谢罪称臣,但哪一次是真心言和?对付这种言而无信的小人,跟他废什么话啊?往死里打就对了!
但是,真宗与主和的中枢大臣听不进去。
而他们听不进去,集体软弱的结果,就是宋朝这边刚做出让步,李继迁就得寸进尺,认为宋朝软弱可欺,派兵攻打灵州。(灵州就是唐朝朔方军的驻地灵武)
得知了消息后,真宗意识到自己被戏弄,很是生气。
他召集群臣开会,让大家拿主意。
这一次,大臣们对救援灵州产生了争论。
大部分人认为灵州偏远,后勤补给困难。并且自唐末以来,随着大量胡人迁入河套,这一地区的民族构成已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中原汉人为主,变成了以胡人为主。在这种情况下,灵州城外遍布党项藩帐,事实上是一座孤城。如果宋军要守住灵州,就必然要耗费海量的人力物力向西北移民。而既然固守灵州的难度如此之大,那不如放弃,把灵州军民撤回中原,留下一座空城给李继迁。
987年形势图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灵州是西北重镇,一旦灵州陷落,中原将很难再获得来自西域的良马铁器等资源。当初对李继迁妥协,根本就是个错误决定,必须亡羊补牢!因此现在不仅不能主动放弃灵州,反而还要在西北多建据点和军事要塞,遏制李继迁的发展。
面对两派大臣的争论,真宗思来想去,认为自己刚登基就卖了定难五州,如果再不战而失灵州,就太对不起列祖列宗了。
于是,他就采纳了主张派建议,一面调集大军火速驰援灵州。一面则派人携重金拉拢吐蕃六谷部,联合吐蕃夹击李继迁。
不过,估计是将领们看出了皇帝对救援灵州的态度不是很坚决。宋军出发后,一路上故意磨磨蹭蹭,对增援不放在心上。
因而,灵州最后还是陷落了。
拿下灵州后,李继迁宣布建都于此,并将灵州改名为西平府。他经过多年奋斗,终于达到了人生巅峰。
而与之同时的宋朝,由于失去灵州,西北边疆形势一下子就严峻了起来。
想想也是,李继迁以前只是个流寇,顶多打打游击战,不成气候。但现在,他已然进化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如果再不能对其进行有效遏制,局势会更严重。
可是,正当宋真宗调兵遣将,准备对付李继迁时,辽军这时候南下了。
1003年四月,辽军发动望都之战。
此战,宋军被斩杀三万多人。辽军在打扫战场后,又对河北州县劫掠了十几天,然后见好就收,打道回府。
面对河北前线传回的战报,宋真宗一下子犯难了。东有虎,西有狼,这该怎么办?
想来想去,为了避免双线作战,真宗便一改先前对李继迁的主战态度,又转而想以妥协换和平。
真宗认为,李继迁虽然拿下了灵州,但宋朝答应归还的绥州、宥州、静州,现在还没有正式交接给李继迁。他觉得自己可以用这三个州作为筹码与李继迁谈判。
然而,李继迁的为人,前面也说了。根本就是言而无信之辈。
真宗以中原统治者的思维,多次想用诚意打动李继迁。可李继迁的眼里只有利益,压根就没有信守承诺的概念。
所以,当宋朝归还绥、宥诸州不久后,李继迁马上撕毁和平协议,出兵骚扰宋朝。
而由于宋军在西北的碌碌无为,这导致一些原本臣服于宋朝的西北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倒向了李继迁。
在招纳了这些游牧部落后,李继迁实力相比于之前又更上一层楼。
1003年形势图
说到这里,有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宋朝对外战争疲软的原因了。
除了重文轻武因素外,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宋朝的统治者,总喜欢以今天会计的办事逻辑来处理国家大事。
比如,觉得岁币这里亏了,可以在互市那里补回来,我大宋是最终赢家。
比如,觉得开战导致财政赤字,那我与敌人休战,不是可以省去军费开支,解决赤字的问题了吗?
像这种解决问题的逻辑,也不能说有错。
但问题是,很多国家大事要从长远考虑,不能只着眼于当下。
即便当下实在有困难,不得不妥协,也应该卧薪尝胆,制定一个长期规划。
而宋朝是什么情况呢?从来就没有长期规划,眼里永远只有仨瓜俩枣。
就拿宋朝与李继迁的谈判来说。
宋真宗受限于当时的窘境,用简单的平账思维解决问题,这个可以理解。但真宗只算了短期的经济账,当他看到罢兵休战带来的短期收益后,忘了长远的政治账。也可以说,他是根本就没打算算这笔长远账。最终也就导致了养虎为患,给子孙后代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当然,真宗种下的恶果,此时还看不到。
因为就在李继迁风头正盛,洋洋得意时,他阴沟里翻船,被吐蕃人干掉了。
怎么被干掉的呢?
过程大致这这样的。
李继迁拿下定难五州和灵州后,继续向割据河湟的吐蕃六谷部进行扩张,并攻陷了吐蕃人控制的西凉府。
面对李继迁的扩张,六谷部的首领潘罗支感觉打不过,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派人给李继迁送信,说自己打不过,有意投降,希望能与李继迁面谈,商讨投降的具体事宜。
听说潘罗支有意投降,李继迁身边的谋士张浦劝他别去,因为不管怎么看,潘罗支的投降都更像是诈降。
可是,一向擅长使诈的李继迁,此时却极为自负地表示,我就是偷奸耍诈的祖宗,当年宋军被咱骗得团团转。如果潘罗支诈降,我会看不出来吗?
于是,他就不顾众人劝阻,一意孤行地要亲自去会会潘罗支。
然后嘛,他在去往六谷部的路上,中了吐蕃人的埋伏,被乱箭射成了重伤。
后来,见李继迁重伤,很多之前对其表忠心的游牧部落以及党项部的大族,觉得李继迁要是死了,造反也不可能成功,便又再次倒戈,与宋朝眉来眼去。
见到这副景象,李继迁在弥留之际,找来儿子李德明,对其嘱咐道: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向宋朝投降。如果宋朝不许,你就反复上表。宋朝皇帝好面子,你只要把姿态摆得足够低,他就不好意思来打你了。只要宋朝不来打你,你就有时间削平内乱,统一咱们党项各部,再次与宋朝一争高下!
不得不说,李继迁真的看透了宋朝,看透了宋真宗。当宋朝方面得知李继迁死后,还没等李德明上表,宋朝内部就已经开始议论如何安抚他了。
吐蕃那边,听说宋朝要安抚李德明,潘罗支急眼了。他与李德明有杀父之仇,一旦李德明稳住了局面,必然要出兵报复。
于是,他就恳求宋真宗出兵,趁着李继迁咽气之际,趁机扫除党项的残余势力。
可是,宋真宗对此却不同意。
宋真宗说,人家那边正在办丧事,咱们现在出兵是趁人之危,不符合施恩之道。
并且最主要的,辽军有南下迹象(李继迁死于澶州之战前),宋朝现在没精力,也没兵力与李德明争夺西北。
由于宋真宗不同意出兵,于是,宋朝便与李德明展开了谈判。
后来,宋真宗在谈判过程中向李德明允诺了两个优惠政策:
允许李德明每年卖若干万担盐到中原。
允许党项商人到宋朝做生意。
同时,宋真宗也提出了六个条件:
一,归还灵州。
二,不得再扩张,必须退回平夏,也就是退回定难五州之地。
三,派遣子弟宿卫京师。(就是派人到宋朝做人质的意思)
四,归还被俘的宋朝官吏和军士。
五,解散军队。
六,从今以后,党项不管有什么纠纷,都要听宋朝的处置意见。
对于宋朝开出的优惠政策,李德明当然是没有意见的。
但宋朝开出的六个条件,他不能接受第一条和第三条。
而由于李德明不能完全接受条件,谈判也因此搁置了。
后来,宋辽爆发澶州之战,宋真宗被寇准架到前线督战。一时间,宋朝没有精力再管西北那摊子事。
李德明见宋朝没功夫制约自己,便趁机用离间计,借吐蕃人之手干掉了死敌潘罗支。
到了1005年,宋辽签署“澶渊之盟”。
李德明见宋辽不打仗了,担心宋军会全力进攻自己,便一面派人到辽国请求册封,一面又派人到宋朝请封,并再三向宋真宗保证自己这次是真心归顺朝廷,绝无二心。
对此,宋真宗一时拿不准主意,就找来寇准商议。
寇准认为,西北的战争打了二十年,实乃中国之患。现如今李德明既然上表请降,不如就此允诺。当然,李德明打折扣,不同意归还灵州和遣子弟入质,那我们大宋也应该对等,也给他打折扣,收回先前允诺的两条优惠政策。
宋真宗认为寇准说的有道理,便遣使与李德明签署了“景德和议”。
签署协议后,双方三十年不再有战争,宋朝的西北得到了和平。
不过从事后来看,这个协议明显是对李德明有利。
为什么说对李德明更有利呢?
首先,李德明不归还灵州,这是实实在在地拒绝了宋朝,维护了自身利益。而宋朝不许党项向中原贩盐和党项人到中原做生意,这是根本杜绝不了的。党项人即便只通过黑市贸易,也能从宋朝获取大量利润。
其二,李德明签署和约后,他虽然不再向宋朝扩张,也保证不破坏河西走廊的区域平衡。但由于宋朝并没有约束李德明的实力,所以李德明实际也并未遵守不扩张的承诺。
比如潘罗支死后,李德明进攻六谷蕃。宋真宗知道后,派人向李德明宣旨,命令他不许欺负吐蕃人。可是李德明不听,宋真宗拿李德明也是没什么办法。
出兵征讨?犯不着。
好不容易与党项签署和平协议,宋朝犯不着为了吐蕃又开战端。
经济制裁?已经制裁着了。
不许党项人来中原做生意,不许党项往中原贩盐。能打的牌,基本都打了,宋朝还能怎么制裁李德明?
所以说,宋朝与李德明的和平协议,虽然对宋朝也有利,但对李德明更有利。
后来,趁着宋朝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李德明在西北大杀四方,陆续打残了六谷蕃,沙州归义军,甘州回,鹘。
李德明扩张之前
到了1032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半个河西走廊被李德明吞并。此时的西北,除了割据河湟的唃厮啰外,已经没有人能威胁到李德明了。
可以说,此时的李德明已经具备了建国称帝的实力。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其实平时也是皇帝的排场。
只不过,李德明的性格比较沉稳,喜欢闷声发大财。
加之,他死得突然,还没来得及建国,就突然病死了。所以建立西夏政权的成就,就落到了他的儿子李元昊的头上。
李元昊这个人,性格很像李继迁,不擅长隐藏自己的野心。
他十来岁时,就对父亲李德明拿马匹交换中原商品不以为然。
后来,他居然还反问李德明,说我们有如此国势,为什么要向宋朝称臣?
看到儿子如此张扬,李德明告诫道:我们用兵已久,实力疲弱!况且,我们三十年来的衣锦绮,都是宋朝赐予的,不能忘恩负义!
结果,李元昊却反驳道:我们党项人本来就是穿毛皮的游牧民族,游牧乃我族根本,英雄所求乃霸王之业,何须宋朝赐予的锦绮!
言外之意,李元昊认为党项人就该有党项人的样子。如果变得与中原人一样,那党项民族该如何自处?
其实,李德明也不是不懂这些道理。他只是认为时机未到,还不能暴露野心。
而既然李元昊是个藏不住野心的人。既然他认为实力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向宋、辽称臣纳贡了。并且,他也反感党项汉化。
所以很自然的,继位不久后,为了称帝建国做准备,李元昊就在党项族内推行了一系列的“去宋朝化”改革。
如废除了唐、宋赐给党项王族拓跋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
创立自己的年号,命令党项各部从今以后不准再使用宋朝的年号;
向国内下达了“秃发令”,要求所有人在三天之内一律要秃发,有不从者处死;
创立西夏文,在国内推广,逐步取代原先流行的汉字等等。
西夏文
等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李元昊为解决肘腋之患,便对唃厮啰宣战,企图吞并今天的青海东部地区,完成对西北的一统。
不过,李元昊对唃厮啰的战争很失败。
他第一次亲征,指挥部队北渡湟水。唃厮啰知道后,趁党项军渡河时,命人将湟上游的堤坝扒开,引发大洪水,导致党项军队被洪水淹死一大半。
第二次亲征,李元昊吸取教训,在渡湟水时派人在水浅的地方插上旗帜,作为标志,并派兵在河岸巡守。唃厮啰知道后,一面组织大军积极应战,一面派人将巡河的党项军干掉,并把标记旗帜移到了水深的地方。
结果,当党项军被吐蕃军击败,溃退途中按照标记旗帜过河时,又被淹死了很多人。
连战连败,李元昊很生气。唃厮啰则派人到开封献捷,希望与宋朝联手夹击李元昊。
然而,当如此机遇又一次摆在面前时,宋朝统治集团却再次智商掉线了。
同知枢密院韩亿对宋仁宗说:李元昊、唃厮啰都是藩臣,他们打仗,我们不能掺乎,否则会结仇。
结果,仁宗就拒绝了唃厮啰的联盟申请。
事后,由于得不到宋朝的支持,加之自身在战争中的损失也很大,唃厮啰不敢专门与李元昊作对。而趁着这个机遇,李元昊一路向西,尽取肃、瓜、沙三州,全据了整个河西走廊。
当拿下了整个河西走廊后,李元昊占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等地,拥兵数十万,具备了与宋朝叫板的实力。
1038年十月,早已经等得不耐烦的李元昊在兴庆(宁夏银川)正式称帝,建立西夏。
第二年正月,李元昊派人向宋朝摊牌:通知你们一声,我现在也是皇帝了!
摊牌之后,李元昊猜到宋朝会报复,便以三万人镇守甘州,以备吐蕃、回,鹘;以七万人驻防北部,防备辽军;以十万人镇守宋夏边境,防备宋朝;又以十二万人作为战略预备部队,分别驻守兴庆、灵州、贺兰山。
宋朝方面,听说李元昊称帝,不出意外的直接炸开了锅。
宋仁宗问大家怎么看这件事。
以宰相张士逊为代表的多数大臣认为,李元昊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不足为惧。
这些人盲目乐观,认为只要朝廷发兵,即可诛灭李元昊!
当时,只有直集贤院吴育、大理评事张方平等少数人意识到,西夏经过李德明、李元昊几十年的发展,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大宋自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马放南山,军队战斗力则是直线下降。
既然,双方的实力是此消彼长,那么现如今就不能立即出战。只能是暂时在名义上承认李元昊,然后私修战备,等到宋军准备充分后,再对李元昊开战。
实际上,吴育和张方平看到了事件本质。
既然,当年宋真宗厌倦了战争,对李继迁和李德明妥协,以致养虎为患。
既然,真宗、仁宗皇帝都想做太平天子,默许军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那么今时今日的宋朝,就只能是承担昔日不作为导致的恶果,承认打不过西夏的事实。
然而,实话永远是刺耳的。让大宋承认李元昊是皇帝,这让很多人接受不了。
所以,宋仁宗在群臣的支持下,便派遣曾任执宰的夏竦、范雍,分别坐镇泾州(甘肃泾川)和延州(陕西延安),对西夏开战。
可是,当夏竦到了前线后,直接就给朝内的主战派破了一盆冷水:这仗打不了。我实地考察后发现,党项已今非昔比;而我们的部队因为长期不打战,也是今非昔比。
冷水泼完,夏竦又提了两条建议:
一方面,现有部队要练兵,要挑选精壮,要去除冗兵、冗官,要合并小寨;
另一方面,要利用唃厮啰的力量,并招募当地土人为兵,增加弓箭手、壮丁和猎户来完善守备。
这两条建议总结一下,就是现在宋军还没有深入西夏,歼灭李元昊的实力。开战的事,先等等再说吧!
想想也是,一个学渣,平时不努力,妄想考前临时突击半个月就考上重点大学?这不是白日做梦吗?
李元昊那边,见宋军大张旗鼓,却没有实际行动,便坐不住了,派兵对延州周边城寨发动试探性地攻击。
面对西夏军的进攻,宋军拼死抵抗,杀伤了大量西夏军。
李元昊见占不到便宜,只好撤退。
后来,李元昊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围攻延州西北的承平寨。结果又被宋军打退。
事后,李元昊被打败的消息传到开封,宋朝的大臣们高兴坏了,群嘲夏竦,李元昊哪有你说的那么厉害?看吧,他不是被我们打败了!
讥讽完夏竦,以范雍的副手,延州宋军副主帅刘平为首的大臣又口出狂言:我们宋军有精兵二十万,何惧李元昊这鼠辈!
可是,正当宋朝这边还在吹牛皮时,西夏军就卷土重来了。
这一次,李元昊使出诱降计和诈降计。
起先,李元昊想诱降镇守金明寨(陕西保安县)的宋军将领李士彬(党项人)。
后来,见李士彬忠于宋朝,李元昊又不断派人向李士彬诈降。
李士彬见这么多西夏兵主动来投降,起先还非常谨慎。但当他问范雍怎么办,而范雍又对他说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事后,他就放松了警惕,吸纳了大量诈降的西夏军。
结果,就在宋军上下都沉浸在李元昊快要完蛋的幻觉中时,李元昊率领十万大军,直扑李士彬镇守的金明寨,并在李士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与早先诈降的内奸里应外合,将李士彬活捉。
范雍那边,听说金明寨被攻陷,急了,他担心李元昊攻打延州,便立即派人通知副主帅刘平和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增援延州。
刘平这个人,前面说了,他本来就视李元昊为鼠辈。现在延州城危在旦夕,他为了赶路,自然也是想不到李元昊会在回援的途中设下埋伏。
所以,当刘平率宋军抵达距离延州只有五公里的三川口时,就被李元昊伏击了。
此战,史称三川口之战。
宋军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英勇,副主帅刘平也很爷们,誓死不降。
但奈何,西夏军占有地利优势,兵力也多于宋军。最终,宋军全军覆没。
三川口之战
战后,李元昊控制了横山(陕甘交界的桥山北麓)以南至延州一带。掌握了拿下延州的主动权。如果延州失守,李元昊下一步就可以攻打长安了。
万幸的是,三川口战役期间,延州一带的气温骤降,西夏军缺少御寒衣物,没法继续攻打延州。加之,部分宋军又一直在西夏军的后方活动,李元昊担心后路被断,就只好下令撤回了国内。
面对三川口之战的惨败,开封方面,几天前还接到喜讯,说李元昊是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几天了。结果,现在又突然收到宋军死伤数万人的噩耗,顿时就炸了锅。
而在人心惶惶之时,参知政事宋庠又出了个馊主意,建议朝廷赶紧在潼关严加守备。
结果,当这个建议一传十,十传百,被讹传成了“朝廷要放弃潼关以西”后,朝野上下的人心更加惶惶不安。
为了安抚朝野不安的情绪,宋仁宗只好进行人事调整,将范雍降职,罢免了只知道吹牛的宰相张士逊等人,并派范仲淹、韩琦到西北担任夏竦的副手,分别主持泾原路和鄜延路,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
范仲淹和韩琦,都是优秀士大夫代表,两人私交不错,堪称知己。但是在对付李元昊的问题上,他们两个有分歧。
韩琦年轻气盛,他觉得应该主动出击,寻找李元昊决战,根除隐患。
范仲淹老持稳重,他觉得宋军本来就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况且刚刚又经历一场大败,现在应该多建城寨,稳扎稳打才对。
在战术问题上,韩琦与范仲淹相互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官司就闹到了宋仁宗那里。
宋仁宗这个人,与他的老爸宋真宗一样,优柔寡断,耳根子特别软。
一开始,仁宗见很多人支持范仲淹,就也支持范仲淹。
而也正是在仁宗支持范仲淹期间,宋军打了几次小胜仗,历练出了诸如种世衡、狄青等北宋名将。
后来,仁宗见大家又主张速战速决,支持韩琦的主动出击建议,他就觉得总是这么与西夏耗着,也不是办法。
于是,他便采纳了宰相吕夷的建议,又命令夏竦、范仲淹、韩琦等人主动出击。
然而,当宋仁宗前脚下决心命令夏竦主动出击后,他后脚却又犹豫了。
为什么犹豫呢?因为范仲淹不配合。
听说皇帝下旨主动进攻,范仲淹以准备不充分为由,出战必败为由,死活就是不出兵。
作为主帅,夏竦见范仲淹不配合,这仗根本没法打,便只好上奏仁宗,建议仁宗派一个监军到前线,督促范仲淹出兵。
可是,仁宗看过奏折后,却直接甩锅,把夏竦的奏折交给了范仲淹,让他看着办。
《孙子兵法》云: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这一战,明明是宋仁宗自己要打,可是他又立场摇摆。皇帝如此秦暮楚,毫无决断,导致前线军士议论纷纷。这仗要是打的赢,就是见鬼了。
后来,见宋军扬言要进攻,却迟迟不动,李元昊便再次主动出击,攻打韩琦的防区。
韩琦知道后,随即征调一万八千多人,交给部将任福指挥,命其出击迎战。
开战之前,韩琦对任福反复交代:李元昊很狡猾,你务必要稳扎稳打。
任福也多次表示,一定会谨慎对待。
可是,当任福出征后,他马上就忘了韩琦的叮嘱,贪功冒进,中了李元昊的诱敌深入之计。
这一战,史称好水川之战。西夏军又在握有地利优势的情况下,歼灭了一万多宋军。
战后,韩琦收拾残局。当他看到阵亡将士的父母妻儿为亲人离去而哀嚎痛哭的一幕,顿感惭愧,便上书自贬。
范仲淹那边,因为消极备战,被宋仁宗骂了一顿:你看看士气,如果你还要脸,就赶紧派兵出击,报仇立功!
结果,范仲淹直接回怼:臣深知不进攻可能会得罪别人,臣也并非不能督军讨伐。但目前大举进攻,实在困难!值此成败安危的关头,我们一定要稳重,不能再败。如果我们再败,就是将臣诛杀也于事无补!
宋仁宗见范仲淹说的有道理,便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了。
宋仁宗就是这样的性格。说好听点叫尊重别人的意见。说难听点就是优柔寡断,缺乏身为决策者的担当。
不过,硬怼皇帝的范仲淹,不久后也被朝廷贬官了。而他被贬官,纯粹是自找的。
好水川之战后,李元昊志得意满,认为宋朝应该被自己逼到谈判桌前来了。于是,他就写了一封措辞嚣张的书信,派人送到了范仲淹的案头,让范仲淹转交给宋仁宗。
结果,这封本该由宋仁宗亲启的书信,却被范仲淹先看了。
先看了还不说,范仲淹还把信给烧了。
在范仲淹看来,李元昊态度傲慢,居然辱骂我大宋皇帝。他自作主张,烧了书信,这是忠诚为国之举。
可是,范仲淹却忘了,他看了本该由皇帝亲启的书信,并且还烧了,这是僭越之举!这是要砍脑袋的!
幸亏,范仲淹平时还有些朋友。加之朝内的大臣也不想因为这件事,破了大宋不杀士大夫的规矩。因而范仲淹才免于一死,被贬到耀州任知州。
范仲淹
后来,宋朝不敢出击,李元昊也不进攻。双方就这么耗着。
耗了半年后,宋仁宗看了一眼军费开支,一年3300万,差点没吓晕过去。
现在耗着就要三千万军费,如果开战,那得要多少钱?不得把国库掏空了!
于是,宋仁宗便产生了主和的想法,并采纳了知谏院张方平的上奏,决定参考宋辽澶渊之盟的案例,向李元昊表示绥怀之意。
然而,就在宋朝准备与西夏谈判时,辽兴宗耶律宗真却在幽州集结重兵,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十县。并扬言如果宋朝不答应,辽国就南下攻宋。
得知消息后,宋仁宗赶紧派知制诰富弼去辽国交涉。
后来,富弼给宋仁宗汇报交涉内幕:辽国是想趁火打劫,如果能讹回来关南十县,当然最好不过。讹不到土地,能勒索一点银子布帛,辽兴宗也能接受。
宋仁宗知道了辽兴宗的底线后,便表示可以把关南十县每年的赋税送给辽国。
也就是,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宋朝每年再多给辽国十万匹绢和十万两白银。
当然,这笔钱也不能白给,辽国要出面调停宋夏战争。
辽国方面,辽兴宗见勒索成功,便遣使与宋朝签署协议。
签署协议时,由于宋朝的年号是庆历。所以这个事件就被称为“庆历增币”。
值得一提的是,宋仁宗和很多宋朝大臣在庆历增币这件事上,表现的非常软弱。
当时,富弼在辽国谈判,面对辽兴宗的多次恶意挑衅,富弼每次都是据理力争。
比如,在宋辽澶渊之盟的誓书上,写的是宋朝每年“赠”岁币于辽。
到了庆历增币,辽兴宗要求宋朝把“赠”字改为“献”或者“纳”字。
对此,富弼据理力争道:“献”、“纳”只能用于宗主和藩国,怎能用于平等国家之间呢?
后来,就因为用“赠”还是用“纳”的问题,富弼留在辽国与辽使争了一个月。
然而,正当富弼为了宋朝的面子,在辽国据理力争时,宋仁宗为了尽快签署协议,竟然自降身份,同意在誓书用“纳”字。
即承认岁币是宋朝“纳”给辽国的(称臣纳贡的意思),不是赠送的。
后来,远在辽国的富弼知道了这一消息,颇有一种“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的悲凉感。
所以,当他回朝复命时,便直接谢绝了宋仁宗的提拔,并对仁宗说道:臣出使只为国家利益,不为个人前途。臣恳求陛下增修武备,勿忘国耻!
富弼
宋仁宗对富弼的直言很感动,然后,扭头就把一雪耻辱的事情忘了。
什么增修武备,什么勿忘国耻。在宋朝皇帝眼里,都是傻子才干的事。傻子才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呢!聪明人从来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至于死后的洪水滔天,那关我屁事。
可以说,此时的宋仁宗,满脑子只想着辽国尽快出面干涉,逼迫李元昊向自己称臣。至于辽国对他的欺辱,他不在乎。
然而,就在宋仁宗把希望寄托在辽国撮合的时候,李元昊听从谋士张元建议,于天都山(宁夏海原)集左右厢兵10万,分兵两路,一路出彭阳城,一路出刘蹯堡(今宁夏固原西北),钳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企图在诱宋军出击,聚而歼之后,直接冲入关中平原,拿下长安!
实话说,李元昊的这一步棋虽冒险,但一旦成功了,回报也很大。
因为,宋军当时压根不知道西夏军行军路线和攻击目标,只会固守堡寨。殊不知,李元昊的主力已经悄悄逼近潼关。
后来,虽然李元昊拿下关中的战略目标因为范仲淹率部增援而落空,但在定川寨,西夏军还是取得了歼灭两万宋军的大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3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