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220年十月,曹操之子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登基称帝,建立曹魏政权,自此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历经六十年的战乱,直到280年,西晋灭掉东吴,三国时期才彻底结束。其实,在三国初期,曹丕是有一个绝佳的机会来灭掉东吴,结束三国纷争,可是他却没有把握住机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偷袭荆州,吴蜀绝交
事情还得从219年说起,关羽率军北上,包围了樊城、襄阳。此时,东吴的孙权却采纳吕蒙的建议,率军偷袭关羽后方,夺取了荆州地区。之后,关羽兵败被杀,直接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荆州对于蜀汉而言至关重要,刘备闻讯后大怒,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要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可是由于曹丕称帝,刘备暂时延缓了东征的步伐。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依然以汉为国号,史称蜀汉政权,随后发兵。孙权在夺取荆州后,担心刘备会发兵报复,积极整军备战,同时还派人向曹丕称臣。其实,孙权是担心腹背受敌,在受到刘备方面的攻击时,害怕曹魏方面来个落井下石,所以孙权希望以向曹魏称臣的方式,来换取北部防线的安全。
二、刘晔献计,曹丕失策
当东吴的使者抵达洛阳后,曹丕非常高兴,满朝文武也向皇帝称贺。不过有一个人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刘晔。首先,刘晔向曹丕解释了孙权称臣的原因,“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
接着刘晔建议,“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也就是说,刘晔力主出兵,与蜀汉配合,一起消灭吴国。不过,曹丕却没有同意,“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
三、三路伐吴,大败而归
刘备起兵伐吴时,吴国将主力部队用来对付蜀军,这对曹魏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曹丕却错失良机。东吴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孙权拒绝向曹魏派出人质,双方关系破裂。曹丕大怒,决定兴兵伐吴,此时刘晔又站了出来,这次他表示反对,“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
但曹丕不予理睬,还是调集了三路大军,讨伐东吴。结果在江陵之战中,吴将朱然固守城池,击退曹魏数万大军的攻击。其他两路魏军也遭到了失败。最终这场伐吴之战进行了六个多月,以魏军的失败告终。由此可见,曹丕虽然成为皇帝,但他的见识远不及曹操,也不能正确听取大臣的建议,丧失了终结三国的绝佳机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5 21: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