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青海海西
多向发力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
本报海西讯 (通讯员 海才轩)去年以来,青海海西州紧紧围绕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需,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引才育才举措、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全州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工作合力。为进一步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及时将“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州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挂帅指挥。完善人才工作“三述职”“三协调”制度,将29家州直单位纳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用人单位主动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初具雏形。立足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发展,全要素构建积极开放、务实有效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形成以《“柴达木英才”计划实施方案》为统领,“盐湖产业专家人才”“清洁能源科技创新人才”“柴达木名师”“柴达木名医”等子项目为载体的“1+N”人才政策体系,为新时代海西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精准有效的政策指导依据。各地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相继出台《格尔木市鼓励引进培养人才30条措施》《德令哈市“巴音英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大柴旦实用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方案(试行)》等政策措施,明确了人才引育短、中、长期路径和支持标准,有效解决了原有政策零、散、碎和柔性不足等问题。
搭建平台载体,引育渠道有效拓宽。凭借青海省校园引才、“博士服务团”“京青专家服务活动”等人才项目柔性引进急需紧缺技术人才140多名,推动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合作和智力帮扶关系。依托浙江对口支援平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开展“组团式”支援工作,有效带动教育卫生、农牧科技等方面人才队伍全面发展。不断加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全力搭建引才育才桥梁。德令哈市与青海民族大学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开展学历提升工程。州林业和草原局注重林草人才引进和实践培养“双向发力”,在可鲁克湖托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青海师范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推行高校学生实践学习、科学研究“点对点”授课,为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重要载体。
突出项目引才,人才效能充分释放。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凭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实施“项目+人才”的“带土移植”工程,通过揭榜挂帅、双招双引、兼职合作等方式,柔性招引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投身产业“四地”建设主战场,开展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精深加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技术攻关。在第三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期间,成功签约人才项目26个,引进科技创新人才95名、团队6个,同比增长45%,实现历届最高。其中,1个项目入选全省十大特色项目。推荐12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1个团队申报青海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
注重服务保障,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始终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紧紧围绕“引进来、留得住”的目标,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人才黏性。整合资源推出32套高标准人才公寓,实现拎包入住。参照《青海省校园引才办法(试行)》,为2名研究生和14名本科生兑现一次性安家费62万元。设立人才服务专线,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建立“人才动嘴、部门跑腿”的服务机制,每年办理人才住房诉求、政策咨询等事项60余件。为人才提供全周期“服务套餐”。打造集人才引育、评价、服务等项目的一体化平台,谋划建立人才服务联盟,推出“柴达木惠才一卡通”和“人才码”,为人才提供全周期“服务套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7 11: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