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人体的阳气最关键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2-09 04:0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沈阳晚报

罗大伦解读 《伤寒论》8

人体的阳气最关键

人体的阳气最关键

罗大伦/著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日本料理的“料理”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

日本料理为什么叫“料理”?“料理”是照顾患者的意思,当年照顾患者总是用生姜、大枣这些东西调理患者脾胃,慢慢地,这些东西就转到做菜里边去了。所以,日本料理的“料理”两字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

我们看到桂枝汤时,一定不要只想到它是发汗的,您要想到它方子中的生姜、大枣是调脾胃的,因为营卫之气实际上是从中焦脾胃来的,它吸收了食物的营养物质以后,输布全身。只不过现在您的吸收能力弱了,输布能力弱了,通道出现障碍了,那就用方子帮您一边强壮脾胃,一边通开营卫之气的输布通道。

桂枝汤为什么原来叫作阳旦汤?

桂枝汤本身的含义就是调脾胃的,人体的阳气因脾胃而滋生。所以,张仲景把这个方子放到《伤寒论》的第一个,意思还是非常明显的,人体的阳气才是最关键的,这个方子里边哪有清热解毒的药?哪有杀灭病菌、病毒的药?都没有,是调脾胃的。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借用了《汤液经法》里用来补阳气的方子(阳旦汤),并把名字改了,用方中桂枝来做方子的名字。阳旦汤,当时的立意是什么呢?桂枝是调肝的,味辛,升肝的阳气,就是补阳气的。

脾胃为什么弱?是肝出问题了

脾胃为什么会失和?脾胃为什么弱?是肝出问题了,肝气郁结。桂枝能够升肝的阳气,芍药是敛肝的。如果把肝气调好了,肝属木,脾属土,木不来克土了,让土正常发挥,脾胃就能恢复了。所以,这个方子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它通过调肝,让脾胃恢复过来。所以,桂枝、芍药,再加上生姜、大枣、甘草,它是调肝的,再加上补脾,形成了一个疏肝,减轻脾的压力的思路。

患者现在是因为脾胃之气不足,导致营卫之气运行不畅,一定是疏通的能力出问题了。肝主疏泄,桂枝、芍药都是调肝的,如果肝的疏泄能力增强的话,营卫之气通行就没问题了。把里边的芍药翻了一倍,再加点黄芪、饴糖,就是黄芪建中汤。我一般用黄芪建中汤治情绪不好引起的胃溃疡,效果特别好。所以,如果您真的理解这些了,您就会发现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互相影响。张仲景那个时代,他出方就特别奇妙,我们怎么知道情绪和脾胃有关系?张仲景就用了,他这么一调理,肝就疏泄了,脾胃就恢复了,营卫之气就得以通畅。这样,身体微微出汗,防御部队到达了指定位置,把外邪祛除出去了,病就好了。如果您这么理解桂枝汤,就会发现很好玩。我跟大家只是这么讲一讲,实际上如果真的要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里会聊出很多东西来。

下期看点:

白芍、赤芍的区别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9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桂枝汤的含义
...和营卫最著名的方子就是桂枝汤,它是怎么调和营卫的?张仲景的方子为什么这么牛?只有这几味药,每一味药都指向一个方向。他奠定了基础框架以后,后世的人就可以往里边添、改,著名医家张
2024-02-07 02:23:00
有了这个中成药,寒湿没了,阳气足了
...常重要的。说到祛湿,方法有很多,但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创的名方之一——五苓散,为祛湿名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效。五苓散全方就五味药。泽泻15克、桂枝6克、茯苓9克
2024-03-15 10:52:00
桂枝汤治多种疾病4
...配合点补肾的桂附地黄丸就能治好了。类似的思路,还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边提出的桂枝加龙骨鹿茸牡蛎汤,治失精——男子因为纵欲导致精气大亏。张仲景也是从桂枝汤入手,加上龙骨和牡
2024-02-29 01:23:00
这么好的治风寒千古名方,可惜多数人都不知道,中医带你一文了解
...魁”,后来也有人称其为“群方之冠”。桂枝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的千古第一方,整个方剂的配伍也非常简单,仅含五味中药材,分别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及甘草,
2024-02-29 13:46:00
张仲景有一“黄金方”,补阳、健脾、疏肝,帮你排空痰瘀
...诱因,在治疗时就要因症施治了,脾虚补脾,阳虚补阳,张仲景有一张黄金方,兼具这2个功效,而且不仅能补阳健脾,还能疏肝理气,可以避免肝郁犯脾化生痰湿。这张方子的配伍很简单,以桂枝
2024-07-14 09:41:00
过敏性鼻炎?治疗其实很容易,张仲景的这碗“汤”,就能缓解病症
...里有这样一个经典名方或就能发挥奇效,它就是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的小青龙汤。对中医略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对此方有所耳闻,小青龙汤是解表药的代表方剂,也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那么,它
2024-02-29 16:23:00
健脾祛湿经典方有哪些
...药学著作,科学研究了好长时间才发觉的,它源于我们的张仲景之手,它的可信性那就是杠杠滴。这一药方的奇妙的地方是,它不仅去湿气,并且不伤脾胃,不仅不伤脾胃,还健脾开胃。朋友们都了
2023-05-10 10:11:00
补心第一方,滋阴血通阳气,经常心悸失眠,自汗盗汗的一定要掌握
...围以及使用方法。一、炙甘草汤的组成炙甘草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等9味中药组成。#深度好文计划#这个方剂以炙
2024-06-02 12:25:00
哪味药和桂枝长在同一棵树上
桂枝这味药物,因为被张仲景反复应用,组成了不少名方,从而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和桂枝同出一物的另一味药物——肉桂,却很少被人们提及。今天就来好好学习一下这个药物吧。肉桂,首载于《神农
2023-07-12 17:33: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吃瓜子会胖吗
瓜子本身营养就蛮高,维生素、蛋白质、油类含量都属佼佼者。 然而,瓜子也是一种高热量的食物。 瓜子的热量为597千卡、蛋白质23
2025-04-17 23:05:00
4月18日,烟台山医院将举办世界痛风日义诊活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栾秀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025-04-17 23:25:00
关爱“玻璃人” 让生命不再脆弱,十堰医生提示:早发现早干预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魏俊 何旭 通讯员 马婷婷)4月17日是第37个世界血友病日,主题为“科学防治血友病,让生命不再脆弱”
2025-04-17 20:59:00
保膝治疗新突破,临沂市人民医院成立 运动医学与保膝外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姜曼 通讯员 刘树业 张宝杰 近日,临沂市人民医院传来一则令市民瞩目的好消息 ——运动医学与保膝外科在北城院区1号楼20楼正式开科
2025-04-17 21:12:00
健康问太和 | 什么是暂时性气管切开术?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艳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脑卒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一部分患者病情危重,会在疾病早期行暂时性气管切开术
2025-04-17 21:29:00
河北临漳:首家中医体重管理门诊开诊
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身高162厘米,体重73公斤,体质指数BMI27.8,当前体形属于超重,理想体重58公斤……日前
2025-04-17 16:00:00
搜狐医药 | 高德美旗下注射用聚左旋乳酸填充剂在中国全面上市
出品 | 搜狐健康作者 | 袁阳编辑 | 吴施楠4月15日,高德美旗下注射用聚左旋乳酸填充剂品牌塑妍萃,在中国宣布正式全面上市
2025-04-17 16:02:00
神奇!不打针不吃药,耳朵上贴个“小豆豆”就能缓解近视
江南时报讯 “章主任,我家孩子视力已经有了明显好转,太谢谢你了,中医真是太神奇了!”近日,在黄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
2025-04-17 16:03:00
超声精准狙击,疼痛轻松“针”服
江南时报讯 你是否长期饱受颈肩痛、腰背痛的困扰?是否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却总是“治标不治本”?如今“超声引导下针刺触发点治疗”技术的出现
2025-04-17 16:04:00
淄博好物空降泉城广场!4月19日至20日,一站式打卡淄博风味
大众网记者 张言丽 淄博报道“烧烤三件套”香气四溢,“炒锅饼”等网红美食现场尝鲜,淄博名品陶琉丝匠心独运。4月19日至20日
2025-04-17 16:14:00
深入开展“四清”行动 福建多举措筑牢药品安全线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张文章)今年3月,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深化开展药品领域“四清”行动的方案》,深化开展“清源”“清责”“清网”“清规”行动
2025-04-17 16:16:00
安徽濉溪:提升肉牛养殖水平 为乡村振兴添“牛劲”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近日,由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和淮北市新育才职业培训学校联合主办的濉溪县肉牛养殖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举办
2025-04-17 16:25:00
“双金名片”越擦越亮 “中国饭碗”装更多“吉林粮”
本文转自: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王海跃4月7日一大早,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学明水稻种植家庭农场主李学明就来到大棚查看水稻秧苗长势
2025-04-17 16:25:00
牛恋村村民恋上“守家”致富
本文转自: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殷乐滇池的波光映照古渔村的螺蛳壳红土墙,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的牛恋村早已不再局限于“靠水吃水”的旧日图景
2025-04-17 16:30:00
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第三届美好生活节:上海徐浦中医医院为健康 “升温”
以“在‘艺’起,共美好”为主题,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第三届美好生活节暨社区文化艺术节日前举行,通过传统文化创新演绎、现代艺术融合实践
2025-04-17 17: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