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数字身份探微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2-21 06:2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引子:数字身份是指数字化方式呈现的身份。作为“连接着人类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唯一沟通桥梁”,数字身份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人的自由的边界,形成了各种新型的法律关系。但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给人带来了在虚拟世界中的种种“身份危机”。如何把握数字身份,并寻求相应的规范方案,成为当下数字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数字身份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期文汇予以汇编。

对数字环境下人的身份建构的自主性和完整性加以保护

陆青在《社会科学辑刊》2022年第6期《数字身份的多元面向及其法律保护》一文中认为,数字身份法律保护的重心在于对数字环境下人的身份建构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彰显数字时代个人的身份权益,以化解数字技术的不当应用可能带来的种种身份危机。但与此同时,数字化方式的自我呈现,不仅依赖于数字技术本身的发展,同时还关乎公私法层面多元利益的平衡问题。因此,完善数字身份的法律保护,还需要结合数字身份的不同面向,针对不同的权利诉求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回应。

在身份识别面向上,现行法的规范重心始终是确保数字身份的可信和安全。一方面,法律调整的手段和机制始终是围绕着现实主体所展开的。只有明确了网络行为背后的现实主体,才能在法律上确立相应的权利义务的承载者。在此意义上,身份信息被采集得越多,个人身份识别的可信度就越强;另一方面,身份信息被过度采集以及非法利用,不仅会给作为身份采集对象的个体带来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隐患,也会给社会治理造成诸多难题,因此需要平衡可信和安全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为数字身份配置民事权利

肖潇在《兰州学刊》2021年12月《论数字身份的民事权利配置》一文中认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构建以数字信任为基础的数字身份。不同于法定身份,数字身份是由数据和信息组成,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输的新型身份形态。数字身份的治理面临如下难题:数字身份虚拟性导致侵权法介入困难、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假名性导致了网络空间的不信任、现行法中关于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难以契合以数字身份为核心建构的新型网络互动模式。因此,应当通过网站经营者利益的让渡、最大化平台自治约束力、建构数字身份的主体性等途径,为数字身份配置民事权利。具体而言,个体凭借在特定社群中建立的数字身份形象,能够享受人格尊严、获取人格自由,数字身份对应的数据潜在财产利益、数字身份积极财产利益、数字身份消极财产利益等构成数字身份的财产利益能够得到保护。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可信数字身份发展

于锐在《信息安全研究》2022年第9期《各国数字身份建设情况及我国可信数字身份发展路径》一文中认为,我国地域广阔,网民数量世界第一,互联网业态、模式丰富,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城市快速发展,数字身份体系建设必须要适应中国国情。既要考虑线上业务也要顾及线下应用;既要满足便捷操作也要保证应用安全;既要服务国内网民也要支持境外用户;既要满足近期互联网需求也要为数字身份体系长远建设打好基础;同时要兼顾老年人等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特殊群体。

因此需要在充分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以居民身份证为代表的国家法定基础身份证件和国际标准的机读旅行证件等重要资源,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数据保护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可信数字身份发展。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指引技术健康发展的指针

王敏、胡钰在《青年记者》2022年1月下《“价值镜”:理解数字身份之间的社会交往》一文中认为,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数字身份的建构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意义。不论数字媒介与人的关联将会升级到何种程度,数字身份的构建和治理始终都要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以数字身份为代表的“身份镜”,可以是“我”,反映出“我”和他人的关系;另一方面,数字身份是人为的技术形式,是虚拟空间的存在符号,其意义决定于现实空间的状态。在个人交往与商业活动中,都要坚持理性、有序的原则,尤其是不能把技术上升到决定性地位,忘记了“价值镜”的基本判断,即人的现实性存在和社会性关系。不论技术如何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都是指引技术健康发展的指针。(栏目主持:赵鑫)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1 07: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探讨数字身份认证 促进产业创新发展2024中关村安信网络身份认证产业联盟大会暨高峰论坛举办本报讯(记者 杨霞瑜)5月22日至23日,2024中关村安信网络身份认
2024-05-24 07:37:00
2023年中国移动创新发展论坛:多方携手共建5G SIM卡数字身份生态
...头,联合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商,推动成立中关村安信网络身份认证产业联盟(OIDAA联盟)SIM应用工作组,并推举中国移动作为首轮组长单位,合力推动SIM数字身份联盟标准落地、关键
2023-10-17 15:27:00
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2024(首届)数字身份创新应用大赛”决赛及颁奖仪式日前在厦门举行。大赛累计收到来自政务服务、电信运营商、银行金融、互联网服务及民生服务领域55家企业的69
2024-05-31 03:17:00
和数集团针对元宇宙数字身份及资产验证安全性发起挑战
...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元宇宙数字资产身份验证系统”,专利申请号为CN202410205215.0,共同权利人为上海和数软件有限公司
2024-12-20 15:08:00
不再让自己的隐私数据“裸奔”,一种新的身份认证体系出现了
机器之心报道作者:姜菁玲当你在认证 “学生身份”、“会员信息” 等身份时,当你通过第三方平台预订机票酒店或景点门票时,当你在各类会员页面、购物平台输入自己身份证号、手机号、地址时
2023-09-15 16:19:00
大型集团数字化现状洞察,三步解决组织分级分权管理难题|身份云研究院
...团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与难度,以及如何通过构建集团身份中台以及多租户架构,提升大型集团及下游子公司管理效能,并为集团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数字化身份基础设施。01.集团型企业数字
2023-05-11 19:00:00
...利益相关方在旅游业数字产权方面的多方合作。完善数字身份识别的服务系统统一数字身份识别标准,上海可以借鉴世界银行的经验,建立“数字身份识别系统技术标准目录”,为不同类型的数字身
2024-02-25 06:25:00
数电票持续扩围,一文详解数电票升级思路,助企业快速对接上线
...票带来的关键变化数电票是数字化的电子发票,是以可信身份认证体系和新型电子发票凭条为依托,以标签化、要素化、去版式、授信制、赋码制为特色,以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为运行模
2023-10-30 21:14:00
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马长山:保障数字人权,要对数字公民的身份和权利进行确认
...研究院院长马长山教授认为,未来应着手确认数字公民的身份权利,实现数字人权保护的现实化、制度化。马长山首先认为,在研究中应将数字人权和数字人格权、数字人权和数字权利等概念分开考
2023-08-28 11:10: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