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是历史上帝王谥号中较为赞扬的字眼,今天咱们就盘点一下历史上的五大文帝。
第五名,魏文帝曹丕。曹丕凭什么呢?因为他的文学吗?文帝可不看这个。惊天纬地曰文,祸乱克定曰武。而且称得上文帝的还除了你的功绩能力,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指标:道德。曹丕的能力勉强可以说中等偏上,论品德勉强也说不上中等偏下。其实如果咱们把史上所有的文帝都算上,那曹丕连前十都进不了,只是这个榜单是按知名度入围,都是名气大的。
第四名,是隋炀帝的爹,隋文帝杨坚。杨坚最大的功绩肯定就是终结300年乱世,其实要说他统一南方不困难,南陈末代皇帝陈叔宝已经把自己作废了,那真正了不起的是杨坚向北把突厥打趴下了,否则突厥在北方是不会让你统一的。杨坚对百姓前中期够得上文,节俭,体恤人民。杨坚的能力那当然也可以,但是他的道德是有巨大问题的。杨坚多疑,而且还很暴躁,经常底下人来诬告谁谁是坏蛋?杨坚勃然大怒,直接杀了,别说调查审判,连自辩的机会都不给。关键杨坚生性多疑,还双标,还分人,如果被诬告的是有能力、得人心的,大怒杀了。反过来如果是不得人心,说白了,对皇位没有威胁的,就算罪行都是真的,也不杀不罚。杨广能做掉太子杨勇成为隋炀帝,也正是利用了杨坚这个巨大短板。
第三名,北魏孝文帝元宏。在教科书里北魏孝文帝也就那么几行字:推动汉化。其实孝文帝和冯太后的一系列改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变法。一是变法的方向对,把胡人的部落联盟制改成中央皇权制,这样政权就稳固了,又把老百姓从豪强大族的手里挖过来,这就增强了朝廷的实力。后来孝文帝又强力汉化,所有先卑人必须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这就重建了追求忠孝,追求安定的汉人价值观。北魏171年,比两晋加起来都长,是打东汉灭亡后到唐之前这400多年里最长命的政权,如果没有变法,这根本不可能。这北魏变法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更加重要。其实光是看到改革方向,这个不算很难,百里之才就能做到,关键是怎么执行,孝文帝在执行上是亲自下了巨大心血的,比如要先卑人说汉话,30岁以下必须改,30岁以上可以慢慢改,说白了就是岁数大了。对你不做要求了,冯太后与孝文帝,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二人,也是天天跟大臣在那商量,这政策怎么定,怎么平衡各方利益。
把老百姓从大族手里挖出来了,那他们怎么谋生呢?要是男的给多少田,要是女的给多少树,这有树可以织布,自己有牛怎么收税?没有牛的,官方借给你牛又怎么收税?大族那边,老百姓是被国家拿走了,那国家给你减税,让大族也能接受。各种执行操作非常细致具体,所以北魏这次变法基本就没遇到什么阻碍。同一时期南朝也进行同样的变法,手段粗放,很快搞出民变,不了了之。孝文帝这个人也是能力出众,道德上严格自律,纳谏如流,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问题,就是后期也有点膨胀了,想一统天下,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发动南征。
第二名就是唐文帝李世民。这些年,居然连李世民也挨了很多喷,说他杀兄弟篡位,他没人性没道德。李世民只是杀了自己的兄弟,连他爹都没杀,已经很孝了。在唐之前,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加上隋300多年,那是什么政治生态?子杀父,父杀子,司空见惯,兄弟那更是必杀,就算你是太子顺位接班的了,都得把兄弟杀个干净,这才是常态。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早已经势同水火了,李建成确实还算仁厚,如果他上位,只有一半的概率会杀李世民。那李世民面对的情况就很简单了:不动手,一半儿可能被杀,另一半抑郁终生。动手,一半被杀,一半当皇帝。这还有什么好选的?不要用家庭伦理剧去衡量政治行为,要说李世民这辈子有什么瑕疵,也是中晚年有点膨胀了,不过也还是有很强反省能力的,比如把魏征的碑推倒了,等打完高句丽回来,说如果魏征还在,一定能阻止我出兵打,又把碑立起来了。
现在夸李世民都是打仗厉害,战神,这肯定是事实,但是在乱世,一个君王的军事能力也不是最重要的。李世民经常和大臣聊天出命题作文,隋为什么二世而亡啊?大伙说隋炀帝闭目塞听,好大喜功。李世民说我也怕自己有这一天,大家要多给我提意见,最近大家总说我怎么好怎么好,怎么没有人提意见呢?做皇帝怎么可能没有过错呢?大家要上谏呀!
我们思考一下,一个帝王能做到这点有多难?那是得有生活经历才能体会到的。就比如说咱们没事儿的时候,就算想做点事儿创业,有几个人去主动征求同事、朋友甚至下级的意见呢?我们需要的是指点,不是指指点点,这是人性通病,李世民也不喜欢,只是李世民知道这不是性格,是缺点,要用理智压制人性弱点。
第一名绝对汉文帝刘恒。汉文帝生前多次下诏,自己死后一定要薄葬,那有多薄呢?咱们从空中看看汉文帝的陵墓是平的,不要说李世民的昭陵,就算比起自己的皇后都不能叫寒酸,根本就像不存在。而且再看文帝的遗诏是怎么说的:“绖带代无过三寸”,绖带就是出丧的时候身上带的布不能超过三寸,这就是因为宽的布可以用来做衣服,就连这样的小事儿文帝都能想到规定到,其他还有不准发动民众到宫内哭丧,不准禁止民间的婚嫁、喝酒吃肉,还大幅缩短了官民的服丧期,不要耽误正事和生产,现在很多人喜欢汉武帝,连带着就觉得汉文帝不应景儿,不打匈奴,和亲。别说皇帝,但凡是个男的,有几个不爱打仗的?文帝听冯唐讲廉颇、李牧的事迹,非常向往,说我要有这样的将领,哪用担心匈奴呢?
汉文帝也是想打的,但他知道这不是时候,战争是国家最大的事儿,不能图自己痛快。文帝、景帝两朝也是一直在积极备战,尤其重视养马。到了汉武帝,官方养的战马就有四五十万匹,没有这个积累,就算汉武帝再想打,再能打,拿什么打?马是要一代一代养出来的,养马是极贵的,文帝对自己抠成什么样?想建个露台,一听要花100斤,直接不建了。但是为国为民该花的钱多少都舍得。因为在文帝看,虽然我是天子,但天下不是我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善始善终,一个有为君王,天天听到的都是万众称颂,不膨胀,不骄傲,真的太难了,就连唐太宗李世民、北魏孝文帝元宏都不能例外。但是汉文帝,你只看到他不停地下诏,不停地检讨,说我没有才能,我不聪慧,我怕对不起祖宗先帝,怕对不起黎民百姓,所以大家一定要多提意见,多指出错误。也正因为这样有些人认为汉文帝刘恒品德是好,不过能力平平,这也许只是汉文帝不愿意太露锋芒,也许论天赋,跟那些顶级能君比确实差了一点,但这也正是汉文帝刘恒最伟大之处。
皇帝没法保证个个都是天纵英才,而汉文帝刘恒树立了一个标杆,成为后世的榜样,哪怕你没有过人的才智,只要心怀天下,自勉自律,一样可以造福国民,成为千古一帝。这就是为什么说立言、立功、立德,立德是最大的功绩,因为他留下的是一个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从刘恒开始,后世有德明君,都以文帝为至高追求,这是功在当代,更在千秋。不是文帝成就了刘恒,而是刘恒成就了文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0-28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