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不得不说“水哥”王昱珩的确是个神人,每次突然在热搜上出场都是因为让人想不到的原因。
最早的肉眼辨水让人难以置信,后来健身突然变帅让人出乎意料,最近又造出新的 “隔空辨衣”名场面。
在11月22日人民日报与波司登共同推出的直播节目《这创新很中国》里,他手不碰衣服表面,隔空就感知到桌子上不同羽绒服的保温差别。
每件羽绒服内都塞进了几瓶冰冻的矿泉水,水哥在几分钟内通过手的感知,隔着布选出了最保暖的那件。
现场嘉宾都看呆了,开玩笑说 “这是玄学领域吗?”,觉得水哥隔空感受温度细微差别的样子 “像发气功”。
水哥最终选出的最保温羽绒服,也的确与现场用热成像仪观测到的结果一致。
节目组会给水哥出“隔空辨衣”的挑战难题,也是因为他不久前作为波司登南极大使,身穿全新的极地极寒羽绒服再次完成南极之旅。
今年以来,“南极”二字在互联网上一直热度不低,但都以旅游为主。
一些南极旅游线路的开发让不少人觉得南极似乎也不再遥不可及,产生了些许“对南极祛魅”的讨论。
但看完这节目里水哥和另一位节目嘉宾,中国南极第36次科考队队员任山的讲述介绍才发现,对南极祛魅不了一点。
南极科考远比大众想象的艰难,同时也远比想象的更重要。
它也并非少数科学家曲高和寡的孤勇行为,而是一场与所有人都相关的事务。
01
南极不止考验人的意志力
更考验“硬性条件”
近年来南极科考捷报频传,上个月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队启程出发。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看南极科考的相关新闻就像是看这两年的跳水队比赛、“一睁眼又是一场胜利”,很令人安心。
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突破太耀眼,以至于普通人有时会忽略了南极的残酷。
对科考队伍而言,南极既考验人自身的意志力,同时也是一场科考设备的大考。
节目里,“水哥”王昱珩与队员任山都分享了自己在南极的经历。
一个是第二次到南极的“自然爱好者”,一个是经历过开重型雪地车在南极跋涉600公里的专业科考队员。
俩人视角下的南极有着微妙的不同,对比起来很有趣。
水哥对南极的印象,是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盘古开天地”,这里天与地都是白茫茫一片难以分清, 就像神话故事中天地被劈开前的混沌一片。
节目里水哥讲述,南极的冷突破了他对“冷”这个字的所有过往认知,比他曾经去过的北极格陵兰岛还要再严峻。
水哥在南极穿的是中国极地考察队的波司登同款,里头只穿了薄薄一件贴身衣服,外头直接裹上专业羽绒服身上就已经足够暖和。
但他的面部暴露在外,没冻一会就感受到了刀割般的疼痛。
相比之下,前科考队员任山节目中对南极残酷之处的讲述要更具象化、更具体。
他介绍说南极其实很干旱、很少下雪。
极地上经久不歇弥漫着的“雪”,很多时候是风吹起卷起的“冰渣子”。
南方沿海地区的朋友可能听过一首描述台风等级的顺口溜,“六级强风大树摇,七级疾风步难行;八级大风树枝折,九级烈风烟囱毁”。
其中足以折断树枝的“八级大风”,在南极地区是常态。
不仅是气候恶劣,南极地面上还遍布着大小不一、显眼或不显眼的冰缝。
小的几米深,大的可能有上千米深,车子掉进去过、物资也掉进去过。
最惊险的一次经历,是同队一位科考队员掉进了大冰缝,幸运的是裂缝中有一处伸出来的“冰舌”把他挂住了,最终才被成功救出。
2024年吹向科考队员们的风雪,和当初为难着中国第一支南极科考队伍的风雪同样严酷。
只是40年过去,用以对抗极地严寒的技术已彻底迭代。
节目里,任山穿上今年科考队的同款羽绒服后,第一反应便是感慨:
“这比我们当年要暖和多了。”
1958年《南极条约》签署,但中国因为没有考察站而在《南极条约》的会议上被“请”出门外。
1984年,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奔赴极地,此行只有一个目的——
建立一座属于中国的南极科考站。
当年在国内甚至采购不到专业的极地装备,只能紧急赶制了一批服装,当时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生了冻疮。
由于缺乏相关设备,考察队靠肩挑手扛,十天搬运了近百吨建站物资上岸。
但如今中国科考队配备的波司登极地服装,已经搭载上了模仿北极熊皮下脂肪的绒仓结构、背带减重、加强透湿等多种黑科技。
他们的背后也不再是空荡的荒原,还有中国自研破冰船“雪龙2号”载来的各种极地重型机械。
上图为1984年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长城站奠基现场,下图为2020年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现场,该年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被正式投入南北极考察使用。
02
对地球极点的征服
是“人类群星闪耀时”
《这创新很中国》节目不仅邀请了曾经的南极科考队员,还邀请了一位传奇人物:五登珠峰的夏伯渝。
科考队征服地球的最南点,夏伯渝征服地球的最高点。
双方故事在节目中的碰撞,印证出一个共通的道理——
征服地球极点的过程既是“人类群星闪耀时”,登山家、科学家们在极端条件下迸发出超越常人的勇气与实力。
它同时也是“人类工业闪耀时”,背后往往伴随着工业技术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
夏伯渝第五次攀登珠峰途中
夏伯渝在节目中介绍,1975年,他作为中国登山队第一突击队的一员,在离珠峰顶峰最近只有200米时遭遇暴风雪。
队伍耗了两天三夜,直到所有氧气耗尽才选择下撤。
一名队员在下撤过程中体力不支、丢失了睡袋,夏伯渝把自己的睡袋让了出去,第二天走回营地才发现双脚已完全冻死,必须截肢。
截肢后夏伯渝没有放弃,截肢后卧床三年,他在床上做运动甚至练坏了三张病床。
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受限于病痛困扰与假肢条件有限,夏伯渝难以回到登山的“赛场”上。
直到2008年被北京奥运圣火传到珠峰影响感染,再度被点燃希望、投入大量训练中。
2014年、2015年、2016年,他连续三年冲击珠峰都因天气等客观原因失败。
2018年,才终于登上了珠峰这座对他来说的“人生命定之山”。
夏伯渝没有将珠峰视为人生挑战的终点,他给自己制定了“7+2计划”,攀登七大洲的最高峰与南北极。
目前已经完成了三个,珠峰,以及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
在攀登欧洲与非洲最高峰的过程中,夏伯渝装备的都是波司登极地极寒系列羽绒服,觉得它体感上“轻多了”,和他过去穿过的登山服相比有很大改善。
少有人知的是, 这些改善是中国科考技术民用化的体现。
普通人很容易觉得,像南北极科考这种科研活动是离自己特别遥远的事。
取得的进展、相关科技的迭代都只发生与应用在遥远的天边,似乎与自己无关。
但其实,为极地科考而诞生的不少技术,最后可以民用化反哺到大众能接触到的工业产品中。
比如在第40次南极科考中,中国科考队引入了无人机。
科考队员们在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测的同时,也通过在南极操作飞行,回收到了对提升无人机抗大风、长续航、抗磁偏角能力有利的相关数据。
夏伯渝体会到的波司登极地极寒系列的优点,也来源于波司登与中国极地科考研究合作中得来的实地反馈。
在极地科考中,队员们面临着长时间的户外作业、极限环境下定位困难等痛点。
户外作业时“一动就热、一停就冷”,这种变化很容易导致人体失温。
波司登结合这些痛点不断研究新技术,在极地极寒系列上创造出特殊的 “南极鲨鱼腮式排湿呼吸系统”。
队员作业时,身体流汗产生的热气湿气可以通过内部特殊的排湿管道排出,时刻保持干爽。
羽绒服内部立体叠态、模仿北极熊皮下脂肪交错堆叠的北极熊绒仓结构,也能让羽绒分布更加均匀密实,确保360°无冷点。
同时结合队员们实地遭遇过的问题,譬如户外遇险、缺失导航设备迷失方向等情况,波司登将北斗定位搜救系统应用到羽绒服中。
羽绒服内经拒水工艺处理过的大朵羽绒,还能让穿着者短暂浮于水面,增加救援成功的可能性。
节目中对波司登羽绒的拒水性特质进行了两场测试:
先是将羽绒放在有水的瓶罐里,对瓶罐进行剧烈摇晃震荡,长达十分钟的震荡实验后羽绒依然漂浮于水面。
后又让主持人穿着极地羽绒服跳入泳池,在拒水羽绒的加持下,主持人直接浮在了水面上。
03
南极精神不止是吃苦
更是无限突破
《这创新很中国》节目里,前南极科考队队员任山分享了一个很感人的细节。
他们在从中山站跋涉600多公里前往泰山站的途中,根据作业要求大家穿的工作服都不一样,有人穿着连体服、有人穿着开车时的短衣服。
但等到抵达泰山站,第二天一早八点准备升旗前,队长让所有人都把背后印着“CHINA”的科考服穿上,这种仪式感让大家精神振奋。
任山把这件红色的波司登羽绒服,形容为 “它就像我们的礼服一样”。
让人在遥远的世界尽头,仍旧亲切地感受到了不起的中国温度。
南极之所以值得探索,并不只是因为它是待开发的无人之境,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多方位挑战极限的场所。
就如同登山届的名言, “为什么要爬上去?因为山在那。”
南极的存在,同样也激发着科学家与众多企业不再满足现代社会的舒适区,而是不断以突破边界与极限为目标。
极地科考对装备的极高要求,也因此成为波司登不断创新的动力,将极地视为攀登“中国温度”的竞技场。
《这创新很中国》节目末尾,波司登董事长宣读了一封寄给未来的信。
作为一家已经走过48载春秋的国产品牌,波司登将以对创新的极致追求,于未来继续勇做中国制造的攀登者。
作为中国服装制造业的领军者,波司登崛起于阡陌之间。
波司登的前身是1976年创建的一个小缝纫组,靠着8台缝纫机、11位工人创业起家,后在90年代企业改制完成后,迅速成长为国内防寒服制作的领先品牌。
1998年,波司登作为有担当的本土品牌,首次支持了中国极地考察工作,羽绒服随着北极科考队出征格林兰豪威德岛。
同年,助力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
次年的1999年,又随着“雪龙”号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 成为了国内第一个成功征服“地球三极”的羽绒服品牌。
1999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身穿波司登羽绒服在南极。
之后的27年间,波司登持续助力中国极地科考项目。
并在极地科考40周年之际与极地研究中心签约,成立极端环境实验室。
今年全球首发的极地极寒系列,已凭借着御寒黑科技、硬实力,随着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队出征。
在“给未来的一封信”中,波司登董事长用两个精准的词,形容出了一个国产品牌数十年来不断向前探索背后的文化基因——
长期主义,和价值创造。
波司登坚持以“技术流”引领中国羽绒服行业的品质革命。
秉持着“大国工匠”精神,与身着波司登羽绒服的探索者们去探索地球上一个又一个“极”。
把“只为做一件更好的羽绒服”这一看似简单的念头做到极致,成长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名片”。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2024 Vista看天下
V
霸 总 集 体 当 网 红,闯 出 一 个 顶 流
“网 红 老 师” 赛 道 爆 雷
“女 性 神 车 ” 越 粉,被 女 性 骂 得 越 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27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