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伴随着俄乌战争惨烈肉搏的还有一场能源战,“北溪”天然气管道是俄罗斯的能源输往西欧的重要通道,当它被炸,甲烷从海底汩汩浮出,那场景看起来就像是一部惊悚的谍战片。谁干的?众说纷纭。当调查陷入僵局的时候,美国著名调查记者赫什的一篇报道矛头直指美国,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究竟真相如何?
Part
1
当地时间2月8日,美国资深调查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西摩·赫什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篇名为《美国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调查文章,援引直接了解内情的消息人士爆料,在这篇报道中,赫什通过呈现大量细节和证据链,披露了美国政府如何策划已久、美国军方又如何在总统的授意下实施爆炸的。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赫什先生描述了输气管道被炸的罪魁祸首是美国政府,涉及到美国最高层,而且确实是动用了美国和北约一些成员国的武装部队,去炸毁了‘北溪一号’、‘北溪二号’。”
2022年9月26日,连接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天然气运输管道“北溪一号”和“北溪二号”接连出现气体泄漏和水下爆炸。事发后,丹麦、瑞典对现场进行了调查,并表示管道遭“蓄意破坏”的嫌疑较大。2022年10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获准检查“北溪”爆炸现场,该公司总裁米勒向他报告了调查情况后,普京表示,“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明显是“恐怖袭击”,欧洲多国官员同样认定这是一种蓄意破坏行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社交媒体上就“北溪”管道泄露事件“点名”拜登。她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拜登在2022年2月7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曾威胁说,“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北溪二号’将被终结。”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北溪一号’、‘北溪二号’,它可以源源不断地把俄罗斯境内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运到欧洲,美国想独占或者控制对于欧洲的天然气的出口和供应,它是切断了常规的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管道,试图独占这一块蛋糕,给欧洲供应液化天然气。”
随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称,关于美国以任何方式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说法都是“荒谬的”。
在舆论的压力下,瑞典、丹麦、德国分别展开调查,但俄罗斯向瑞典和丹麦提出成立联合调查组的提议却遭到拒绝。时隔数月,各方调查一直无果,幕后真凶成谜。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瑞典其他几个国家派了机器、设备、人员潜入海底,发现了一些证据,按道理说,只要找到这些证据拿来一看,很容易理解是谁干的。”
85岁的爆料人西摩·赫什是一名资深调查记者,他曾供职于《纽约时报》和《纽约人》周刊,因揭露美军50多年前屠杀越南平民事件而闻名。他还披露了美军2003年入侵伊拉克后,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囚犯一事。赫什2月8日向俄罗斯卫星社证实,这篇《美国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调查文章的确出自他的笔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他揭露这个事件比较详细,可见他有一些内部的情报来源支撑,美国情报系统或者是相关政府部门。他是揭秘美国政府,而且他不受某些势力或者说某些国家指使。从这个角度讲,他的调查报告出发点我觉得应该不会受到太大的质疑。”
赫什的文章一出,震惊舆论。他在文章中简单梳理了美国政府这样做的动机,“北溪一号”管道,一开始就被美国和北约其他反俄成员视为威胁,它们担忧莫斯科借此获得巨额收入来源,德国等西欧国家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经济和政治上对美依赖度将被削弱。而随着“北溪二号”管道2021年9月完工,美国国内要求应对“北溪”管道政治威胁的声浪更大。拜登政府上台后,承认通过制裁或外交手段阻止“北溪”管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之后,美方就把选项集中到了一点:摧毁它们。
西摩·赫什: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充满了甲烷气体。它们可能会持续几十年。但俄罗斯向德国供应天然气的管道。以折扣价,非常便宜,它们可以使用的天然气如此之多,以至于德国公司拿走了一些天然气并转售。”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美国对‘北溪二号’输气管道恨之入骨,由来已久,从‘北溪二号’一开始规划到立项到开始建设,这一段时间里,美国一直上跳下窜,同时它又对‘北溪一号’不断地在运输俄罗斯输向德国的天然气,恨之入骨。”
文章描述,2021年12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位于白宫附近的旧行政办公大楼顶层的一个安全房间内,组成了一个跨部门特别小组,成员来自美军参联会、中情局以及美国务院和财政部等,沙利文希望特别小组提出一个摧毁两条“北溪”管道的计划。他表示,自己传达的是“总统的意愿”,而怎样摧毁这些管道,成为这个特别小组多次会议的主题。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根据赫什先生的调查报告,这个事是美国军方在前面做,白宫在后方指挥。是谁在给白宫传递消息,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沙利文拿的是美国总统的令箭,一个不必经过美国国会参议院听证任命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实际上是最巧妙的一个人选,因为他不受管辖,他只听总统的话,他没有必要经过国会的问询等等。”
Part
2
文中提到,来自不同部门的与会者们提出各种方案,美国海军建议派出潜艇直接攻击管道,空军提出投掷可远程引爆的延迟引信炸弹。但这些明目张胆的方案立即被中情局否定,因为一旦这次袭击追溯到美国身上,就是一种战争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美国对他国的主要基础设施,或者是重大的经济项目进行破坏行动,这就是一个战争行为。“北溪”管道,实际上在波罗的海地区,而且它明确的有股权结构证明这是俄罗斯和德国等欧洲公司的资产。在这一条件下做这些事情,就明确的有军事挑衅的信号,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战争信号。”
根据赫什文中介绍,美国中情局长伯恩斯迅速授权成立一个工作组,开始制定行动计划,准备出动美国海军潜水和打捞中心人员,具体执行这一炸毁“北溪”管道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波罗的海的平均深度大约是在70米左右,进行安装、爆破操作,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准备和技术装备,以及执行深海特殊任务的一些职能。”
向赫什提供爆料的消息人士称,一开始,跨部门小组甚至中情局内部一些人,对秘密深海攻击计划表示怀疑,认为相关难题太多,比如波罗的海海域有俄海军密集巡逻,那里也没有石油钻井平台可为潜水作业提供掩护等。但中情局工作组随后向上报告了炸毁管道的计划,挪威因为地理位置和美国的盟友关系成为计划中,执行任务的最佳地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要避开与“北溪”管道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一些国家,挪威是欧洲天然气的生产大国,如果“北溪”管道被炸的话,自然是挪威的石油公司受益,市场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那么挪威通过管道向欧洲大陆输气,包括天然气的价格也会大幅地上涨,挪威是受益者。所以美国选择在挪威爆炸。”
Part
3
这个计划随即得到白宫肯定。2022年3月到6月,摧毁“北溪”管道的计划准备开始实施。
根据西摩·赫什的文章称,按照计划,美国与挪威两国人员先是确定了在波罗的海水下放置炸药的确切位置。2022年6月,在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军事演习期间,在相关演训科目掩护下,由美国海军潜水和打捞中心培训的美国海军潜水员秘密在波罗的海水域的“北溪”管道上埋设了可远程触发的C4炸药。
炸弹原计划在48小时后被自动引爆,但关键时刻,白宫担心引爆时间距离北约演习结束太近,那样美国跟这个事件的关联太过明显,于是,水下C4炸药被改成了由声纳浮标触发,引爆时间也向后推迟。
军事专家 王云飞:
“如果用声纳浮标来触发,可以由飞机或者其他平台向声纳浮标发送带有一定密码的电磁信号。装在C4炸药上面能接受水声信号的装置,触发电源开关,就可以引爆C4炸药了。”
赫什在文中称,2022年9月26日,挪威海军一架P8侦察机进行了一次看似常规的飞行,投下一枚声纳浮标,信号在波罗的海水面下传播,先是传到“北溪-2”,紧跟着到“北溪-1”。几小时后,高能C4炸弹被引爆了,随后,管道中残留的气体浮上海面,成为大家看到的样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美国在埋设和引爆这方面,设计了如此复杂的操作程序或者隔离的安全程序,都是为了避免直接被俄罗斯抓到把柄,坐实对俄“北溪”管道爆炸的事实,避免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俄美关系摊牌,甚至是俄美之间出现军事冲突。”
俄罗斯《国防》杂志总编辑、军事专家伊戈尔·科罗特琴科指出,赫什的调查文章与国际飞行数据平台Flightradar24的飞行数据相互印证。根据数据显示,从6月8日至16日,德国和美国的P-3“猎户座”及P-8“波塞冬”飞机多次飞到未来爆炸地点博恩霍尔姆岛东北方的上空,它们下降到低空,执行“8”字飞行,几乎每次飞行都关闭了转发器,数据平台未能记录到它们的部分轨迹。在伊戈尔看来,北约飞机在管道附近很可能执行了情况监测和分析,以支持蛙人破坏小组的行动。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一个是在精准地确定爆炸地点的具体位置和周边的环境,并且为今后它要派蛙人也好,潜水船也好,甚至现在的深海下潜工具也好,作业来进行破坏,做好准备。不能炸偏了,至关重要。另外一个,它肯定是要对周边的海底特征,比如说有没有其他的沉船、有没有其他的敌对势力埋的一些东西等等,要进行广泛地了解。”
赫什在调查报告中直言,在拜登看来,天然气管道是俄总统普京将“天然气武器化以实现政治野心的工具”。美国看到“北溪”管道在为俄罗斯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也让德国从俄罗斯获得了充足的廉价能源,并作为天然气分销商从中获利,进而减少了欧洲对美国的依赖。美国认为,只要管道仍然在向欧洲输送天然气,那么在面对乌克兰危机升级的形势下,欧洲国家就更不愿意向乌克兰提供资金和武器。因此,破坏“北溪”管道自然成为美国的一个选项。
地缘政治学者 菲利浦·海尼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性越大,迫使美国通过该战略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能源动态实际上是整个俄乌冲突的催化剂之一。因此,“北溪”管道爆炸并非偶然。从战略层面上讲,它现在大规模地破坏了欧洲的能源流动,为欧洲的未来造成了重大问题。”
Part
4
赫什发布调查报道后,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月10日表示,赫什的报道为公众厘清了事实,也证明了对爆炸事件展开国际调查的必要性。“不找出责任人并惩罚他们,我们就决不罢休。”同一天,俄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也表示,赫什的报道表明,美国霸权主义行为不仅危害世界安全,而且直接损害美国盟友的自身利益。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俄罗斯已经名正言顺地说我是受害者,你剥夺了我的权利,你还不承认,现在赫什先生已经揭露真相了,我现在有机会爬到山顶上了,我要告诉全人类你不能炸基础设施,你要炸了基础设施必有报应。”
多名俄罗斯专家认为,赫什的爆料既不会引起西方广泛关注,也不会迫使西方国家公开他们对北溪事件的调查结果。俄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首席分析师尤什科夫说:“即使德国人、瑞典人或丹麦人自己发现了美国参与爆炸的某些证据,他们也未必敢说,因为他们无法承担后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这个事件本身我觉得会慢慢发酵的,欧洲国家内部的发酵也会,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这个事件使得看似很紧密的美欧关系,实际上是出现了一些裂痕。”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9日在记者会上否认美国政府炸毁输油管,他强调,无论是美国情报部门还是美国军方,都受到国会和法律的监督。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这些报道实际上让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甚至白宫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尴尬和外交上困境。即便这个事件没有第三方的验证,但是美国调查记者个人的职业操守和信誉,会给白宫造成巨大的外交压力。”
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塞维姆·达代伦10日呼吁在联合国的主持下成立独立的调查委员会。然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办公室表示,他们无法证实“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是美国所为的消息,也没有机会核实记者赫什的说法。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美国它不允许你报道,它通过各个方面、各种途径来逼迫媒体说没有这回事儿,你得听我的,你不能听赫什先生的。所以西方国家被美国‘摁住’,西方的媒体也被美国‘摁住’。”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苏尔坦·哈姆扎耶夫表示,应该邀请赫什前往俄罗斯,更详细地讨论关于2022年9月“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结论。但赫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只做新闻,从来不会参与政治,也不会就美国涉及“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相关爆料在俄罗斯议会作证。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 高志凯:
“俄罗斯和美国的博弈到底会怎么弄?俄罗斯会采取什么样的报复行为?美国的基础设施,包括海底光缆、输气输油管道等等,会遭到什么样的厄运?由历史来定。”
俄罗斯还在不遗余力地呼吁国际调查,但回应寥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引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名言来回应“北溪事件”,话是这么说的,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而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致命的。能源战、政治战本就是一团团迷雾,“北溪”的秘密可能深埋海底,但管道爆炸引发的一系列反应却在地表留下了痕迹,一如所有的战争创伤,难以磨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5 18: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